杨 琴,秦红增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 530006)
中国—东盟博览会与客商国际网络研究
杨琴,秦红增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宁530006)
摘要:客家研究多关注闽粤赣地区的族群迁徙、历史等领域,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客籍企业家商业网络建构的研究较少。立足于广西客家研究,探讨客商网络与中国—东盟博览会 、世界客属大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广西客家;中国—东盟博览会;客商网路
客家人迁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当时为了逃避战乱、征戍屯边、充军流放、易地为官和流徙谋生,客家先民从中原一带逐步南迁,辗转数百年,于唐宋间成为一支汉族民系——客家人。他们早期集结群居于闽粤赣三省边区,清初,开始迁散于广西、贵州、湖南、四川、台湾等地,清末同治时期,大量客家人避难逃亡,向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迁徙定居。当前关于客家人的研究多关注于客家族群的迁徙与形成且多关注于中国内陆的闽粤赣地区。广西的客家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研究多涉及客家源流与分布,迁入广西的年代与地点等。2004年以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客家文化研究步伐加速,出版了系列“客家研究丛书”,如钟文典的《广西客家》、刘道超的《信仰与秩序: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刘村汉的《广西客家方言研究论文集》等,研究主题涉及了客家方言、民俗文化、民间信仰、族群关系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客家人和客家地区不再是固定的,如何从全球视角探讨客家人与侨乡的经济交往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广西是重要的侨乡,拥有客家人约700万,如何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促进本地客家人与海外客家人甚至海外华商的交流,是当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
一、平台构筑:中国—东盟博览会
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构想,最早由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的,在2003年10月8日的第七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总理提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作为中国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项世纪行动,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并写入了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
表1 前四届东盟十国参加博览会的相关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旨在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到201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1届,期间,除了邀请到东盟十国成员参与之外,还得到了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企业的支持,已经逐步成为中国—东盟国家经贸交流合作最重要的国际品牌展会。每年博览会期间,还会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中国东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层次系列论坛近30种,涵盖了农业、信息、旅游、文化、医学、智库对话等各个方面。[1]除此之外,还同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及系列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简称“两会一节”。
自2004年创办以来,博览会不断扩大,参展参会企业、客商增多,商品贸易成交额、投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第四届博览会期间参展企业高达1 908家,完成贸易成交额达40.1亿美元,第一届至第四届期间完成投资合作项目494个,投资合作签约金额高达215.81以美元。
2004年-2009年的五届中国东盟会期间,一共有近千名东盟国家领导人及部长级贵宾,7 600多位工商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出席峰会。参会的领导及工商企业领袖、专家中就有不少客家人的身影,其中前泰国总理英拉便是其中之一,英拉出身政治世家,曾祖父祖籍广东丰顺,先后在泰国东部尖竹汶府、泰北清迈经商,后出任税务官,父亲是成功的商人和政客,母亲祖籍广东梅县,为客家人,兄长他信曾任泰国总理,英拉和他信都曾回祖籍地梅州探亲祭祖。
英拉在参加第十届中国—东盟会期间就曾经建议东博会应该关注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努力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争取更多地贸易份额,同时扩大互联互通。在参观同期举办的展览会期间,她对创世达TPOS展台的一款移动电源非常感兴趣,最后还向工作人员发出了邀请,希望更多的优秀中国产品能销售到泰国。英拉家族成为移居泰国客家人的优秀代表。
除了经贸往来之外,“两会一节”期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包括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中国—东盟美食节、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等。南宁民歌艺术节起始于1999年,由原来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而成为“两会一节”期间的重头戏。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本土民族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每年的舞台展演都会推出不同的主题,如2004年举办了“东南亚国际时装秀”,2006年举办了“中国—东盟舞蹈论坛”,2008年举办了“友谊欢歌2008·中泰南宁歌会”。广西龙州金龙镇布傣天琴文化的传播便是“地方文化借助全球化来传播自己”[2]的典范,它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得以发展和传播,实现了本土和国际的双重认知。
广西龙州金龙镇布傣壮族的艺人身穿长袍黑衣,弹唱天琴,本是民间的法事活动,被当地看作一种“巫术”,2003年,当地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壮族文化品牌领导小组邀请了一些专家来到金龙镇板池屯的“美女村”观看民间老艺人的天琴表演,专家随即将天琴及其演奏进行改良,并挑选了15位壮族少女成立了“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经过培训,2003年11月8日,“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在南宁民歌艺术节上首度演出就引起轰动,成功地借助这个平台得到了海内外朋友的关注,天琴被地方及民间当作馈赠佳礼,曾被当地政府当作礼物赠送给东盟国家领导人。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效应,不仅促进了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而且增强了广西对海外华商的吸引力,也是广西北海能成功申办2011年的世界客属大会的重要因素。
二、侨乡互动:世界客属大会
除了广东、江西作为重要的客属聚居省区,广西逾700万的客家人口,截至2011年,超过了福建、台湾、四川成为客家重要的聚居省区。广西客家人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相对集中在以下五个地区:(1)桂东南地区,一般认为包括现在的玉林、贵港两市,人口300余万人。(2)桂东地区,即今梧州、贺州市,人口100余万人。(3)桂南地区,即今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以及南宁部分区域,约有150万人。(4)桂北地区,即今桂林市、柳州市和来宾市的部分地区,人口110余万。(5)桂西地区的河池、百色两市约有10万余人。[3]客家人入桂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矛盾的激化,迫使部分客家人往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徙,从而使得客家文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交织,丰富了客家语言和民俗文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对于广西客家人的研究甚少,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效应,广西客家与世界客家互动步伐加速,客商来桂商业交流、文化碰撞频繁,使得客家人较为集中地区的客家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客家人与广西的侨乡互动的最高峰即为2011年在广西北海市举办的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简称世客会)。
从1971年起,“世客会”每隔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共举办了28届,每一届都会在世界范围内挑选与客家有深厚渊源的城市举办,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的十几个国家或者地区举办过。经过多年的发展,“世客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欢聚的重要盛会之一,它不仅联通海内外客属乡亲,而且促进全球范围内客家人的交往交流,为侨乡与客商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经由最初的客属乡亲联谊,发展为融乡亲联谊、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探讨为一体的活动载体,为海内为客属乡(乡)团建立了全球网络,推动了客属侨团的跨区域、跨地区交往。[4]
前23届中有7次“世客会”是在中国大陆举行的,分别在为广东省梅州市、福建省龙岩市、河南省郑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西安市、广东省河源市举行。1994年12月,广州梅州承办了第十二届“世客会”,这是“世客会”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团体共2 300多人出席。到2011年11月,广西北海市举办第二十四届“世客会”时,已经有6 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属团体或各界人士出席,这也是客属大会第一次在民族地区召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不仅在参会社团、与会人数上迅速增长,而且迅速发展成为华人活动的国际性趋势,推动了中国侨乡与海外华人恳亲联谊文化互动,促进了商贸洽谈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回乡的海外华人及港澳台侨胞大多拥有丰厚的资金基础及人脉资源,通过利好的政策导向,一方面吸引了海外投资,另一方面推介和宣传地方形象。
2011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到来前期,广西共有14名客家民营企业家踊跃捐赠,期间不仅收到现金捐款还有客商馈赠价值上千万的青花瓷盘。客商的踊跃慷慨解囊为大会开启了美好的篇章。2011年11月,由广西自治区政府主办,北海市承办的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召开。大会的宗旨是“天下客属一家亲”。大会的主题是“开放、团结、融合、发展”,晚会的主题为“南珠故郡·客家情缘”。会议期间宣读了《北海宣言》,召开了客家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乡情报告会、书画摄影展、佛教文化开园庆典等丰富多元的活动。
1994 至 2005 年在中国大陆举办的5次“世客会”期间,每一届都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推动了举办地对客家历史发展脉络、客家文化保护、客家人与地方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如郑州会议期间讨论了客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赣州会议期间讨论了客家人与赣州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会议期间从移民视角来探讨客家人的迁徙等,每一次“世客会”的召开, 便会促进一大批客家学术专著的出版。广西北海的会议上举办了“客家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后出版了论文集,论文集从客家地域研究、客家迁徙与族群融合、客家文化精神与研究、客家文化产业与生态文化保护、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人文教化与文化传承、居住文化与文化生活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客家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广西客家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世界客家恳亲大会为全球客家人营造了良好的交流、联系网络,促进了客家人族群身份的集体认同,同时也“为各地工商界宗乡亲代表提供了一个跨国界的交往,和外界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进一步为各国与各地区的文化、经济、贸易与商业投资开拓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与文化事业建设,将起着更大的推动力。”[5]
三、多重网络:客商、华人与世界
多重网络指的是在侨乡和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网络,它在互动中形成,在互动中渗透和扩张。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是一种联系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多线、多群体、多层面的复杂关系网络,[6]大致分为侨乡网络和华人网络。侨乡网络包括政府或政府参与组织的网络、企业网络、社团网络和资讯网络等;华人网络指的是基于对中华文化认同之上成立的宗亲会、同乡会、商会等,侨乡网络和华人网络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海外华商网络是华商在当地特有的历史条件和其自身文化等因素作用下,基于地缘、血缘等原生性纽带产生的华商社会网络和商业网络。客籍企业家即当代“客商”便是华商网络构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客商网络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和香港较为集中,如近代海外中华商会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创始人张弼士、“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胡文虎等均是客商中的重要代表。客家人独特的文化:崇名务实的职业品质;“仕”“商”相济的人生理念;鲜明的“儒商”情怀;深沉的“家国意识”[7]等,在客商网络的组织建立和国际化竞争方面拥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客家文化认同使得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立会馆一类的组织,通过各种社团组织的联系来维系客家文化传统、保持与当地不同的生活习俗。东南亚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华人商会就是在“客商”张弼士的倡导下成立的海外中华商会,目前已经成为华商网络的核心组织,是连接侨乡和侨胞最重要的桥梁之一。
(一)多重网络与广西陆川客家文化城
广西陆川是客家人在国内的最后迁徙地,保存有较好的客家文化,又是有名的“温泉之乡”。2013年,陆川将客家文化资源与陆川温泉资源联合开发,开始打造“广西陆川的世界客家文化城”。陆川的文化体验城是保存客家文化,实现文化的经济担当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提高当地客家人对于客家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打造客家文化研究院,建立客家文化馆、名人堂、百家祠等客家元素的同时,将当地特有的温泉资源开发建成客家温泉欢乐谷、温泉酒店,环绕各种商业中心等,让游客在轻松休闲的环境中享受养生与文化的双重体验。客家文化与温泉产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保护广西的客家文化,也为广西开展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二)华商与中马产业园
侨资在中国的外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成为投资中国的主力。著名客家政治家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过“如果我们不加利用庞大的华人网积极扩展,那实在是愚昧不堪”。[8]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省市吸引的外资中有60%以上为侨资。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拥有大量海外移民的侨乡,可通过平台建构,吸引外资,提升吸引力,其中举办重大的展览会、集会便是重要的推力。
中国—东盟博览会、世界客属恳亲会对中国内地侨乡或原乡的招商引资活动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权为广西南宁赢得了广泛地关注和迅速提升的知名度,每年一届的盛会是集中展示广西本土经济文化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促进多方交流的重要的平台。除此以外,在中国内地举办两年一度的“世客会”也是加强全球客家乡亲互动互助,通过共享文化、共话经济,实现“世客会”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互动。东盟博览会及其之后举办的招商会、商业论坛、商业考察等,促进了华商对中国本土商业模式,特别是对广西及其周边地方政府政策、地方商业模式、地方物资资源的深入了解,是进一步深入搞活经济, 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钦州中马产业园就是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世客会的双会带动下,由两国政府牵头,各方人士参与,最终促成产业园合作模式的实际运行。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于2013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外两国政府合作打造的第三个园区,不仅是中马两国合作投资的重要项目,也是正在申报的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事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马来西亚和中国关丹合作的产业园也已建成。这些都促进了中马两国合作范围,开创了“两国双园”合作的新格局。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达55平方千米,规划容纳人口约50万人,园区选建在广西钦州市南部,靠近钦州保税港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便于两国海陆贸易往来,此外,中马两国政府还组建了“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建立联合招商机制,由中国商务部和马来西亚贸工部负责牵头协调。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门制定了支持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扶持政策,并明确提出要举全区之力促进园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该园区计划分三期开展建设,园区内分为四区,大致是工业区、生活居住区、科技研发区以及配套服务区。工业区构想基于广西钦州的现有工业,力求结合中马两国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等。生活区服务于园区居民的生活,力图营造现代生态城市生活与东南亚特色风情的特色社区,让全球华商能在钦州投资工作发展的同时又能舒适生活。科技研发区为促进两国在海洋科技、移动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交流,此外配套服务区主要是在物流、金融保险、技术咨询、教育培训、文化、医疗等方面配合园区发展的需要。园区不仅服务中马两国企业,同时面向全球招商,着力建设“先进制造基地、信息智慧走廊、文化生态新城、合作交流窗口”。
总之,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弥补了当地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 吸引带动更多的外商投资建设广西。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理念、技术和设备, 推动了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本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能力。随着大量侨资、外资逐步从沿海侨乡向中西部民族地区倾斜,特别是侨资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率,侨胞业已成为广西北部湾地区与东盟国家的之间的交流合作网络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古小松.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
[2]秦红增.“侬峒”天琴金龙布傣壮族群的信仰与生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32-133.
[3]徐天河.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0-21.
[4]巫秋玉.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与中国客家侨乡[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1):46-57.
[5]黄祖耀.在第十三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的献词[K].星洲日报,1996-11-11.
[6]郑一省.多重网络的渗透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0.
[7]闫恩虎.张弼士与近代“客商”文化[J].嘉应学院学报,2006,(2):5-10.
[8]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M].蔚文,译.上海:外文出版社,1996:16.
责任编辑:朱学平
·客家研究·
Research on CHINA-ASEAN Expo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twork of Hakka
YANG Qin, QIN Hongzeng
(CollegeofEthnologyandSociology,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530006,China)
Abstract:Most research on Hakkas focused on the migration and history, and scarce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twork of Hakkas groups in the backgroud of globalization. Based on Hakka in Guangxi,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ASEAN Expo, World Hakka Confere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twork of Hakka.
Key words:Hakka in Guangxi; CHINA-ASEAN Expo; Hakka network
中图分类号:G127;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1-0008-04
作者简介:杨琴(1988-),女,湖南邵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海外华人;秦红增(1967-),男,陕西合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类学。
基金项目:2015年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2015ZD009)
收稿日期:2015-12-20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1.002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118.154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