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瑞明
(台湾联合大学 客家研究学院,台湾 苗栗 49502521)
·客家研究·
天择认知、基因调整与演变操控
——新海上丝路视域下的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晁瑞明
(台湾联合大学 客家研究学院,台湾 苗栗49502521)
摘要:针对台湾与赣闽粤客家产业生态系统探讨,先以台湾苗栗客庄茶与陶客家文化的产业为研例,对未来的新海上丝路的客家产业生态策略发展提出论述。为了使其能够永续发展,进以提升台湾与赣闽粤之间客家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对于未来利基者策略的制定,彼此呈现客家文化跨海大长廊(赣闽粤三省)的结构,与台湾客家文化产业亮点技术与创意产业呼应,对于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文化产业物竞天择的认知、基因的调整,以及预期未来演变与适当的操作与控制提出论点。
关键词:客家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利基者;物竞天择的认知;文化基因的调整;未来演变的操作
一、回顾海峡海商
以疆域或海域而言,东亚与东南亚等国家地理因为地域范畴相近与比邻,甚至同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释宗教影响,即使在国度的形成和文化的聚合上各自有着独特的模式,在文化和体制上也存在着类似之处。中国在古代海上丝路有三大航线: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北韩、日本;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中国人从8世纪就已经活跃于沿海的航运和对外交易中,虽然中国的舢舨和货运帆船往返于东南亚与南亚时,或许总是紧贴着中国沿海航行,但并未放大眼光与眼界看见台湾的重要性,其实台湾早在164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注目与掌握下,就已经成为中国的丝织品、日本的银和铜、东南亚的香料,以及本身的茶和樟脑等的集散中心。[1]台湾与大陆就在这只隔着一道一百多公里的海峡。中华文化便于16世纪中叶随着清朝的建立与18世纪的巅峰时期的前后,虽然不断有着来自大海洋世界的他种文化的渗透、抗衡与干扰,却归因于岛上天然资源颇为丰富,在这海上丝路的产业交易规模中,台湾始终没有缺席过。[2]
在唐、宋、元与明朝时期,广州和泉州的侨居外商便已在海上丝路进行开辟,造就出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4种。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它不仅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更是丝路沿线途中,来自大陆赣闽粤三省客家族群的台湾客家人所共同创造出的交流之路,通过当时海上丝路的开辟,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1-3]
二、台海客家点线面
布鲁克斯·彼得森认为:“文化是国家或地区内的一群人所普遍认可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内在的价值观和信条,以及这些价值观和信条对这群人的外在行为以及环境所产生的显著影响”。由此可知,文化是人类记录生活的过程,更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智慧财产,在后代的脑海深处有着不可抹煞的除了传承图腾之外,更让大众知晓不同的族群有着独特性格及生活经验的作用,所以文化政策的实现显得更重要。
早自郑和后的明清时代,在封港、禁航和锁国的政策之下,台湾客家与大陆赣闽粤三省客家早期的文化产业的环境一方面可说是“稳定”,另一方面只算是“停滞”。以消费者对于客家文化过往“传统”或“特色”产业(品)的知晓或偏好,以及当时产业对于投入原物料与生产技术而言,很少出现大幅度的改变与提升。但近年以来,随着台湾客家与大陆赣闽粤三省皆倾力注入力量。无论是产业的面貌与产业组织生态、产业聚落生态,还是生产经营技术的演化,都已形成了相当重大的突破,甚至以“点”——台湾与赣闽粤三省客家文化产业的内容,“线”——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文化产业的价值经营管道的布局,以及“面”——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文化产业的整体的核心价值,开始跨越与连接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文化传统产业。
多年来,台湾客家与大陆的赣南、闽西与粤东地区不断努力积极地举办一些具有客家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也获得不少民众的热情参与。在这些备有客家文化精神的体验旅途中,最为出色的就属台湾客家文化产业一系列的活动,原因是由于客家文化极具有“差异性”,或者是最具创新的概念,冲激着参与其中的民众的感官和情感,借由种种的体验让人的印象深刻。如何提升台湾地区的经济产业与观光产值,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进而使年轻一辈的客家人深根本土,引领客家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中的文化,研讨该做些什么?如何包装与营销?以及如何再次引爆台湾客家文化结合营销的新源泉?预计在未来,关于客家文化产业的改变将会是多元经营模式,同时存在于特定的客家文化产业内的现象。除了客家文化产业间的相互供给与需求渗透,在面对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的需求性日益精致与复杂化之际,客家特色产业内部分工体系的重组机制必然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能耐”“技术”,以及“经营模式”融合成为一项重大考验,促使台湾与大陆赣闽粤三省客家文化产业创新面的转变。
自2013年起,中国便积极向全球营销构想,将标志“一带一路”的“一路”,即从南海到南太平洋的路线加入后将打通印度洋与南太平洋经济圈“任督二脉”。从概念路线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似乎也对照出多年以来,台湾与大陆的赣闽粤三省相继显示出高度的客家文化建设的重视,由各地方政府规划新的趋势分析与活动扮演,尤其是在苗栗国立联合大学举办的“2015全球客家发展会议”,以及在新竹甫落幕的“2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使得一次又一次的欢迎各大洲的客家游子、客家文化交流到相当高度,整体提升了客家文化的品牌形象与文化研究水平,一并带动客家文化生态与环境建设的全盘视野。
此外,从2007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惠州分会场传出消息,惠州将联合深圳、韶关、梅州、河源、江西赣州、福建龙岩等主要客家人聚居城市,共同打造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 来自广东深圳、韶关、梅州、河源、惠州,福建龙岩、三明,江西吉安、抚州、赣州等10个主要客家人聚居城市,共同推出了“赣粤闽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精品线路。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并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影响极为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它源自于中原,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粤东,发展于海外。随着厦深铁路的开通,沿线颇具客家文化风韵的乡村旅游城市被贯穿联动起来,以“全局旅游”概念推动各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整合旅游资源。
三、赣闽粤台的客家产业生态体系剖析
从生态学来看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类似族群与物种:大类、中类、小类、细类四个层级架构。每个产业可以在产业分类架构中找到相对应的分类。在生物界也是如此,生物学家根据生物共通的生理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层级。在生物分类系统中最底层的种,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物种,是生态演化分析的基本单位,生态体系有各式各样的物种。关于物种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一般而言,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有相似的外型基因组合,所繁衍出的后代,也应该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以延续物种的生存。[4]
所谓族群是指“在特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属于相同物种的一群有机个体”,谋取生存及繁衍后代是族群的本能,自我再制则是族群求生存的必要工作。所谓自我再制,可以看成是祖先必须能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能自我再制的族群,才能延续整个族群的生存。而利基是指一组让族群可以自我再制的环境条件,这组环境条件为族群的生存提供资源。台湾与赣闽粤客家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存在许多相似性。从产业界来观察,产业内的厂商有共通特点却又彼此互异的现象。从族群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生态体系有各式各样的物种,每个物种都是由一群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源自共同祖先,并且有极相似的基因组合,也会繁殖后代,以延续物种的生存。从大环境汲取资源是物种求取生存的必要手段。物种是演化的基本单位,在演化过程中,个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就会让物种产生变种。当物种受到环境选择作用的影响时,如果无法对环境条件做出调适,就会被淘汰掉,留存下来的物种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吸收资源,扩大物种自身的生存空间,例如对现代人类而言,在演化过程中也是不断地扩大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空间。[5]
如果将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比喻成一个物种,在产业中的厂商就是个别的生物个体,厂商如同生物个体一样,也会求取自身的生存,即使目前所提供的产品终会有淘汰的时候,厂商也会试图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求取“永续生存”。厂商面对竞争或是外在环境的改变时,必须做出一些调整,否则将会物竞天择。对厂商而言也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在许多方面,产业与族群生态都高度相似。因此借用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族群生态学的理论架构以及物种求生存的策略,对产业进行分析,想必可以衍生出许多有意义的课题。
以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文化生态学应用到产业分析时,有三项特别有用的理论,分别是利基理论、结构惰性与资源切割理论。
利基蕴含了让族群可以生存及繁衍后代的资源,使得族群内的个体数目不至于减少。在客家文化产业中,每个组织可以被比喻成是一个个体,利基为组织提供所需的资源,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是利基所蕴含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利基可支持的组织数目(或范畴)也是有限的。一般以利基的附载能量代表着利基对组织生存的支持程度。如果一个利基所蕴含的资源愈多,就能支持愈多组织的生存。[6]其次由于利基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会产生为争夺资源而竞争的情形,竞争会发生在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族群之间,也会发生在族群内部。就族群间的竞争而言,同一个利基中可能存在利用相同资源的多个族群(例如在品茗此一利基中,存在着对诸多茶品不同喜好的采购族群),因此不同喜好的族群可能发生为选取这些有限资源而展开不尽相同的消费。就茶与陶产业族群内的竞争而言,必须就对个体及对台湾与赣闽粤客家产业族群整体的影响分别说明,当不同个体必须为争夺资源竞争时,单一个体的存活自然会因而降低,但是就整体族群来说,适度的竞争都有助于整体族群存活率的提高。由于一个族群只要有一定数目的个体能够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族群的存活就得以确保,因此适度的竞争可以创造较具竞争力的个体,因此有助于整体族群的存活。再次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利基都隐含着一组天择标准,能够符合这一组天择标准的个体,比较有可能从利基中取得资源并生存下来。
关于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产业结构惰性是指:有生命的个体会有一种倾向于维持现存状态,不从事重大改变的习性。例如在台湾苗栗的茶与陶产业界来说,产业演化的进行是在非常漫长时间,历经许多世代才能完成,并且单一世代往往很难作出重大的改变对其已适应环境。虽然一般来说,苗栗的茶与陶瓷产业结构惰性的存在不利于组织进行改变,但是它也有一些正面的影响,结构惰性让组织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运作,让组织的活动形成一定的组织惯例以惯例运作的组织会比较容易在环境的选择基至下生存下来。[7]例如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产业质量稳定的产品,必须依靠组织内一系列生产,品管的标准作业程序才能达成。这也就是借由生态学中的论点而言,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组织的可靠性会产生正当性,进而可以为组织带来资源的论点。
四、以资源切割理论探讨客家产业生态体系
当多个物种可以利用到相同利基资源(例如: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族群自我再制的环境资源)的不同部分时,可能会发生资源切割的现象。以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来说,资源切割的现象应该是普遍的,而且彼此之间不会互相竞争。资源切割现象对产业分析的含意,在于茶与陶产业可以尝试将一个看似为一体的利基,以某些方式进行切割,而得以汲取一部份的利基资源。
利基中的组织数量是分析产业前景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一项创新茶与陶瓷产品刚推出时,市场可能对这项产品还不能接受,因此投入生产的厂商数目自然较少,随着这项创新产品逐渐为市场所接纳,也会有许多厂商投入,但是在随着市场饱和,市场中的厂商数目就可能无法再增加,甚至会有厂商退出市场的情形。一般提到的供过于求,好比陶的产业组织数量产出高过利基承载的情形,利基可以提供组织生存及繁衍所需的资源,但利基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能支持的组织数量也是有限的。
总的来说,在一个创意茶饮或美学陶瓷产业刚生成或是全新产品刚上市时,厂商数目较少。虽然竞争程度低,可能使得早期进入的厂商有不错的利润。整个产业族群因为尚未被社会广泛关注,因此正当性也较低,相对较不容易吸引到关注及外部资源。当厂商数目逐渐增加,正当性提高到某个程度后,会快速吸引其他厂商投入,吸收利基资源的能力也跟随提高。
五、以调适与取代论述客家产业生态
若将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视为包含一组文化基因及运作惯例的集合体,当产业内出现新的文化基因或运作的惯例,并且与原有的基因或运作惯例相结合时,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内就可能出现新的营运模式。换言之,这些长期存活的客家文化产业虽然可以历经转型,但是却也改变(或伤害)了整体市场的客家文化原有的价值,在转型的过程中,客家文化产业必须转换基因。从整体市场面来看,在相同的经济活动下,与其让“原先基因并不合适,经过转换之后才适合”的文化产业来执行,还不如交给新成立又没有任何包袱的企业组合来执行,会让客家文化的整体市场创造更高的报酬。究其原因,基因的转换是一项耗费资源的活动,如果利基的变动已经让深植于客家文化的基因不再配适于新的利基,那么企业组合强迫自身以追求转型,虽然有助于本身的“永续经营”理念,但若是由基因配适度本来就比较高的企业组合来经营新的利基,其实对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整体产业来说,利基资源的运用可能会更有效率。
六、客家产业生态的策略意涵
在赣闽粤台的客家文化产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厂商推出涵盖多个不同利基的多元产品,另外一些厂商则推出只锁定单一利基的产品,在客家文化产业生态学中关于通才及专才的概念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通才是指跨越多元的利基,能够利用与多个不同利基的环境资源的个体。但由于为了满足多个利基,因此通才无法让自己突显出最适合于其中任何一个利基。专才与通才这两种个体,哪一种会有较佳的生存机会,可以分两方面来看。首先是与环境变动程度有关。在环境相当稳定的情况下,专才因为能够有效利用利基资源,或者更符合特定利基的需要,因此会有较高的存活机率;但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通才因为可以对多个不同利基作出调适,可以视环境变动作出调整,因此会有较高的存活率。[7]其次通才与专才之间存在着相互共存的现象。好比说当台湾苗栗的茶与陶的文化产业内有两家以上的通才型厂商希望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时,这些通才厂商所提供的系列文化产品将会趋向同质化,同时会释放出适合专才型生存的边陲利基。因此,当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内大型通才厂商激烈对抗时,会出现通才型及专才型厂商共存的情形。[7-8]
即使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生态体系可以为产业体系提供相当具有洞察力的观点,但是在将生物演化的理论应用到客家文化产业组织及客家茶与陶产业观察时,必须注意到生物体系与产业体系在运作上的三个根本差异:个体对天择标准的认知、个体基因的调整以及演化速度的操控。
个体对天择标准的认知好比在自然生态系中,个体往往不知道天择标准的实质内涵是什么。例如长颈鹿不知道天择标准的内涵是树叶高度。但是在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体系中,茶与陶业厂商必须具有推断出天择标准内涵的能力,例如制造业经常会设法探知消费者需求的具体内涵,到底消费者的偏好是低价格、高质量、还是便利性,从而提供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或服务,让自己能够在“消费者需求”这项天择标准中存活下来。
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制造厂商在面对天择标准时,不仅可以设法去探知,更应该进一步去影响标准的具体内涵。例如厂商可以主动塑造消费者需求或是创造产业标准,而被形塑的消费者需求或是被创造的产业标准,会反过来成为天择标准,进一步影响整个产业的走向。在自然生态体系中,个体几乎无法调整自己的基因,基因的调整只能在不同世代之间通过突变来进行;但是茶与陶产业一旦引入或投入创意产业体系中,厂商有调整自己基因的可能,改变自己的基因组合;至于厂商基因的内涵包括哪些项目,虽然没有一致的看法,只要是一些深层的、难以在短期间调整的技术要素。例如客家文化、制造技术、管理制度、决策方式、思维与惯例等,都可以当成是组织基因的一部分。
在台湾与赣闽粤客家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中,演化以相当缓慢的速度在进行,如果环境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生物主要是依赖突变展开演化。但是在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体系中,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操控演化,厂商也可以加速产品的改进或换代,进一步影响整个产业的演化节奏。相对的,成功的利基型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体系厂商,可由创立开始,便随着成长的过程,参与其他关键者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以相互借助生存所需资源。同时也致力于建构以自己为中心的客家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借助”及“建构”两种策略与时俱进,并适时调整,利基者得以维持长久生存。[9]
七、个案研究方法
探讨客家产业生态系统与情境规划前瞻于客家文化中的茶与陶产业为研究范例。与业者未来的产业策略发展方向,更为了使其能够结合新“海上丝路”的契机,结合台湾与赣闽粤的客家文化产业永续发展,进而提升客家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对于利基者策略的制定。
以客家传统文化中的茶与陶产业生态系之利基者为个案佐证。首先建议以次级数据与半结构式访谈与架构出客家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之形貌,并推论影响客家传统茶与陶文化生态系统之内外在的驱动力量,接着利用结构式访谈归纳出冲击与不确定矩阵,以“前瞻法”的情境分析提供客家文化传统与创意茶与陶产业的具体策略建议。
(一)个案研究设计与结构
为了建立茶与陶业生态系统与情境规划法之整合性分析架构,本研究以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1996)提出之情境规划六大步骤为基础。[10-11]整合其他情境学者针对操作步骤提出此观点,并纳入苗栗客家八甲红茶与公馆陶产业生态系统分析的概念,以汇整出本研究情境分析操作步骤,并以茶与陶生态系中之利基者为个案佐证,将研究设计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次级资料搜集、专家访谈、情境分析与发展策略。
1.次级资料搜集
在次级资料搜集阶段,透过汇整产官学界相关文献与报告等相关次级资料,使相关的技术背景、发展现况以及产业生态系统有初步的认识。为了以三角交叉验证增加本研究之构面效度以及对于茶与陶产业生态系统之形貌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初步汇整次级数据后将安排与个案产业主进行访谈,直接聚焦在个案研究的主题上,进行因果推论的解释,并了解个案茶与陶产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厂商互动情形。进而透过数据搜集的过程,推论影响生态系统中利害关系人之外部驱动力量,以进行下一个阶段中建立冲击与不确定性矩阵的操作。
2.专家访谈
关于在苗栗八甲红茶与公馆陶产业生态系统分析部分,访谈进行方式以半结构式访谈进行。针对质性资料分析的部分,由于研究是根据理论将访谈内容作概念化的分类,符合模板分析的内涵,因此在文字诠释时将访谈内容以“标楷字体”表示,并安插至适当的理论架构之中(见表1)。由初级数据与次级数据推论可能的外部驱动力量之后,借由再一次的访谈归纳这些驱动力量的冲击与不确定性以建立矩阵。而在本次访谈中除了与客家文化个案产业主人访谈之外,亦纳入资深产业者的意见以获得外部咨询角色的观点。
至于驱动力量的访谈是以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逐题询问受访者认为这些外部驱动力量对于利基者的冲击与不确定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本研究亦通过访谈探讨驱动力量冲击与不确定性高低背后的原因,以平均计算冲击程度与不确定程度,进而以编辑式分析法,将访谈数据以不同面貌加以呈现,以达到浓缩驱动力量的效果,将属性接近的驱动力量归纳为不确定轴面。
(二)个案研究分析
当客家地区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发展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甚至是台湾与赣闽粤的绿色客家原生态文化、休闲产业及其他客庄地方产业,将有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基于绩效管理及未来如何有效运作,并借由持续追踪计划案策略目标与行动方案。虽然台湾苗栗为例的茶与陶瓷产业在未来各方的辅助下,已经有较大调整的可能,但结构惰性的存在,依然使得茶与陶瓷产业未能顺利对环境作出调适。
苗栗的茶与陶瓷产业界的产业结构惰性主要来源于产业内部及外部限制,内部限制包括以下四项:
1. 苗栗客家庄的茶与陶产业在设备、人力上的专属性投资,如果难以转换到其他用途,这些投资将会限制茶与陶产业的调适。
2. 决策制定者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会受到既有苗栗客家庄的茶与陶产业组织结构的限制,而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因此对于环境产生何种变化以及合适的响应方式,都可能无法全面掌握,而既有的茶与陶产业组织也就形成难以调适的原因之一。
3. 苗栗客家庄的茶与陶产业组织内部的政治权利分布,由于调适若牵涉到结构的重组,就会连带影响到权力的重分配。因此既有的权力往往会牵制茶与陶产业调适的努力,形成惰性。
4. 苗栗客家庄的茶与陶产业组织本身的历史也会形成阻之惰性。现在的做法如果是依循过去的历史惯例,就可以获得正当性,毕竟要改变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需要比较明确的理由。
表1 例举可研析之理论分类
造成组织惰性的外部因素则包含以下三项:
1. 进入新领域所需面对的财务及法律的障碍。例如与上下游的契约可能限制苗栗客家庄的茶与陶产业进入新产业的行动。
2. 苗栗客家庄的茶与陶产业组织进入新的事业领域,需要了解新环境的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通常不易取得,降低组织进入新事业领域的意愿。
3.苗栗客家庄的茶与陶产业组织进入新领域是否被大众所认为具正当性,也会影响茶与陶产业组织进入新领域的意愿。
八、研究建议
本文最后对于新“海上丝路”整体客家生态产业的学理与实务提出建议,希望将客家文化(创)中的产业生态系统分析结合情境规划法,能够协助新“海上丝路”的客家生态产业以系统性方式观察生态系统未来演化的趋势,进而协助利基者制定正确的产业策略。
对于新“海上丝路”的客家生态产业生态系统分析、情境分析制定决策焦点的重要性,明确的界定决策焦点是为后续情境分析种下成功的种子;将新海上丝路的客家生态产业与客家文化(创)产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结合情境规划,协助新海上丝路的客家生态产业以系统性方式观察生态系统未来演化的趋势,进而协助利基者制定正确与踏实的产业策略。例如新海上丝路的客家生态产业在面对天择标准时,不仅可以设法去探知,更可以进一步去影响文化产业标准的具体内涵,甚至新海上丝路的客家生态产业可以主动塑造消费者需求或是创造产业标准,而被形塑出的消费者需求,或是被创造的产业标准,会反过来成为天择标准,影响整个新海上丝路的客家生态产业的走向。
参考文献:
[1]蔡石山.海洋台湾─历史上与东西洋的交接[M].黄中宪,译.台北:联经出版社,2012:3-13,27-33,38,39,68-77,205-216.
[2]曹永和.台湾早期历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1979:327.
[3]陈国栋.台湾的山海经验[M].台北:远流出版,2005:389.
[4]钟宪瑞.产业分析经论:多元观点与策略思维[M].台北:前程文化,2013:151-160.
[5]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um on Quarterly Biology,1957,(22):415-427.
[6]Krebs, C. J.. 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4th ed.)[M].New York: Addison-Wesley,1994.
[7]Hannan, M. T., Freeman, J..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ology, 1977,82,(5):929-964.
[8]Tellis, G. J., Golder, P. N.. Will and Vision-How Latecomer Grow to Dominate Markets[M].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9]郭国泰,司徒达贤,于卓民.商业生态系统中利基者策略之变迁:以信息安全软件公司为例(1986-2000)[J].辅仁管理评论,2010,17,(2).
[10]Georghiou, L., Keenan, M.. Evaluation of national foresight activities: Assessing rational, process and impac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6,(73):761-777.
[11]Millennium Project. Millennium Project-Factors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utures research in decision making[J].Retrieved May 28,2008.
责任编辑:朱学平
·客家研究·
Natural Selection Cognitive, Gene Adjustment and Evolution Operation——The Study On the Hakka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Vision of the New Silk Road
CHAO Ruiming
(HakkaResearchInstitute,TaiwanUnionUniversity,TaiwanMiaoli49502521)
Abstract:This investigation study aimed at Taiwan, Jiangxi, Fujian and Guangdong Hakka ecosystem (Industrial Ecosystem), first for using Taiwan Miaoli Hakka culture of tea and pottery industries as research cases for developing the 'New Silk Route' of Hakka industrial ecology proposed discussed policy. In order to en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hancing feed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Hakka cultural industry ecosystem for future Niche Player policy formulation; presenting large Hakka culture each other to across the sea promenade (Jiangxi,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 structure, and making together with the Taiwan Hakka cultural Industry highlights technic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o adjust the gene for Taiwan and Jiangxi, Fujian and Guangdong Hakka cultural industry of natural selection, as well as expected future evolution and proper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forward arguments.
Key words:Hakka cultural industry ecosystem; niche player; natural selection cognitive; adjustment cultural gene; future operating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G127;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1-0001-07
作者简介:晁瑞明,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数字学习与典藏、文化观光产业与创意营销、客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系统管理等。
收稿日期:2015-12-20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1.001
主持人语:赣闽粤边区的社会经济在宋元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飞跃,甚至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中国十分稀有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到近代以后,这一地区经济却逐渐黯然下去,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区。目前,“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势必加大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从而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赣闽粤边区毗邻“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东南沿海地区,同时也因为客家族群与中原地区深厚的血脉联系,所以又与“陆上丝绸之路”有着较强的文化关联。由于赣闽粤边区与“一带一路”之间存在着的种种基于历史和现实、地理和文化的联系,因此“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实施,为赣闽粤边区的发展捎来了一抹曙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其实就是当时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互动和交流的结果。显然,在当前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建设中,“文化”的因素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考如何借助这股强劲的时代之风,实现赣闽粤边区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腾飞时,都不可能绕过“文化”的门槛,忽略该地区所蕴藏的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去谈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互动都是空谈。基于上述理由,本栏目选取了五篇论文,分别从客家民间信仰、客家生态文化、客家商人、客家民间美术文化传承和资源开发等进行了阐述,直接或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客家文化新的发展态势的看法。尽管这些文章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以期能够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
——邹春生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118.151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