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

2016-03-23 19:47陈国富
关键词: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国富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 4012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

陈国富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多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同时出现了多元价值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如何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及精神动力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有益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出以下举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梦”价值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改革;精神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是当前我国社会凝聚力的主要来源,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及价值判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造就了社会各阶层的丰富多彩,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又必然会带来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在面对一些人由于对改革开放政策存有疑虑,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神生产作为精神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动力作用的阐释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既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典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从来也不否认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等精神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虽然摧毁资产阶级的物质基础不可能是理论的力量而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马克思的这一阐释,既蕴涵着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依赖性,也指明了精神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并可以用来指导现实实践,还可以转化为推动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力量。恩格斯在1894年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一封信中就曾指出,虽然政治、法律、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但并不是像当时的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经济状况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2]732。他还指出,只有通过人们的头脑,人们才能够去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2]232。恩格斯在这里还充分肯定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的发展对经济基础的巨大的反作用。邓小平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精神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从当代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生产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精神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越来越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几乎任何一次经济腾飞,都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理想、信念或精神动力加以推动的原因。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其宗教思想就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抑或“对一种经济体制的精神气质”[4]26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马克斯·韦伯就深切地感受到资本主义精神对于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助推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并认为禁欲主义新教的伦理,就是这个基础的反映。“在禁欲宗教的一切领域追溯自中世纪开端的世俗禁欲主义到它分化瓦解变成纯粹的功利主义的历史发展。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定量地估价禁欲主义新教相对于现代文化中的其他构成要素的文化重要性。”[4]177韦伯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的支撑,这种精神力量与该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无独有偶,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也认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资本和劳动,而是被他称为“非物质第三要素”的文化要素。“荷兰加尔文教的反抗奠定了该国的宗教基础,荷兰作为第一个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国家,几乎在宗教改革的同时创造了宽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5]阿兰·佩雷菲特通过对崇奉不同文化价值的族群或群体成就的考察,论证了在基本相同的物质条件下,有着宽容与信任品性的群体与无该品性群体发展之经济差距,凸显了蕴涵深厚人文价值、文化要素的“信心”这一非物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性的作用,并指认应当以建设信任社会作为富民强国之道。当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斯·韦伯语境下的资本主义精神或阿兰·佩雷菲特的信心,都只是对社会发展具有推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但无论是“资本主义精神”还是“信任”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革命传统精神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积极投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精神及延安精神,为中国革命胜利、新民主主义建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通过对敌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认识到要在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须走出一条与苏俄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亦即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因此,井冈山精神既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破除教条主义、敢闯新路,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践精神的体现。延安精神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并加以完善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延安时期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我们党在延安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并逐步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整风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从而使党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最终夺取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及“抗震救灾精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资源(精神动力)。这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精神资源,既能够为当今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二、当今时代人们理想信念动摇或精神动力缺失的原因

(一)前苏东国家改革失败是造成人们理想、信念动摇的外部原因

由于其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诸多社会矛盾的积累,前苏东国家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进行了改革。不过,前苏东国家实行抛弃自身社会主义制度而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所谓的“休克疗法”的改革,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前苏东国家看来,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没有效率和前途的,因而其改革的出发点不是要改变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弊端,改革目的不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用被它们认为是富有效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取代它们认为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亦即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以,这些国家所谓改革的性质已经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这种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邪路”改革最终只会葬送掉社会主义制度。难怪托派第四国际的主要理论家、比利时人厄内斯特·曼德尔这样认为:在前苏联及其类似的社会中,“商品生产的部分存在以及官僚主义国家机器的过度膨胀,决定性地证明了在这些社会不存在社会主义经济或社会主义社会”[6]。在他看来,这样一个过渡社会内在地具有不稳定性,完全有可能复辟资本主义。曼德尔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和他一贯鼓吹的一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不无关系。虽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等于乌托邦、不等于“通往奴役之路”,但他宣称前苏联社会并不是像封建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有着自身特殊运动规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社会的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是应当加以批判的。前苏东国家70多年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显示,这些国家也确实没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长期处于模糊之中,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信念和信仰,并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可乘空间和可乘之机。这也必然会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创下遭受了极大的挫折,从而也引发了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误和挫折正是我们国家一部分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的外部原因。

(二)“景观”“消费”在场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弱化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在法国学者居伊·德波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阶段发展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阶段,并且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7]3,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已经转化为了景观的某一个表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景观”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控制的新的形式,而当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家则只是依靠景观就能够达到控制人们的生活的目的,从而也使人们彻底沦为了景观的奴隶。德波认为,景观作为“为催眠行为提供直接动机的动态虚构的事物”[7]6,其主要通过有催眠作用的所谓景观的幻象与使人昏乱的娱乐形式使社会大众处于麻木的状态。而面对这种社会大众逐渐沦为所谓景观社会的囚徒困境,德波提倡创设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活动,来实现人们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德波的景观社会及其对消费的关注对鲍德里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鲍德里亚据此展开了他语义下的消费社会的批判。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的所谓的消费及物的丰盛现象,并且这种由不断增长着的物及物质财富所勾画出的虚幻繁华的幻象,把整个社会导引到了消费社会的时代。而在这个消费社会中,从大众传媒文化到人的身体一切都成为了消费品,而且单个个体的消费还具有符号逻辑功能,其目的就是把消费者塑造成所谓普遍的人,并把它作为确立其自身合法性的一种依据。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产阶级社会把消费作为所谓的神话,这只不过是它自身在言说自己,或者是自我言说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不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集团导引出人们的消费欲望,如果没有人们的大众意识对所谓消费享乐的鼓噪,消费作为单纯的消费就不会具备一体化这么大的力量。我们看到,在德波与鲍德里亚这里,无论是“景观社会”还是“消费社会”,都已经异化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人们消费的已不再是使用价值,而只是商品符号和货币符号及理想主义等观念符号,这既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革命行动及革命意识已经淡化或者正在淡化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社会转型时期凸显的多元价值选择是人们理想信念动摇的现实原因

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结构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本质因素,并且它还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文化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过,经济体制的这一变革却为人们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及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随着深层次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结构及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利益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多样化。而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有制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势必会带来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再加上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共同利益增进的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必然会时有发生,从而便会出现部分利益群体未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群体利益未能得到充分实现和切实维护,导致利益分化加剧甚至失衡。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同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之机,向我们大肆输入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使一些人的价值观受到影响。这也就如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的:“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8]随着多元价值选择充斥在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各个角落,引发人们对所谓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等西方流行的价值观的追捧,这对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趋向减弱,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怀疑。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梦”价值认同

马克思就曾指出,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们的头脑中并在人们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并且人们的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及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重要的强调,并把它概括成“三个倡导”,凝练为“24个字”,从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视野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重要发展和变革,把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9]。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个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既是从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和生存条件入手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只有实现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个人的价值诉求和人生理想才能够具有实现的基础和平台。而人的本质又决定着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社会已经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了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个人才有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和动力,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个人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之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相互依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精神意识和思想信念的灵魂只有切实深入人心,构建起以“中国梦”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人民大众才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并产生情感共鸣,也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实践行为。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列宁曾经指出,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它也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需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10]285,否则“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10]297,也就是强化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于工人运动的影响。在列宁看来,工人阶级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产生出工联主义的意识,所以,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必需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才能起到教育工人群众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也曾指出,意识形态上的成熟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因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意识形态能够起到“‘组织’人民群众,并创造出这样的领域——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并获得对其所处地位的认识,从而进行斗争”[11]。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及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世界并非是太平的。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亚北非打击利比亚和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以冷战思维抢掠战略资源固然是其起因,但其实质是美国及西方国家向这些国家极力推行其所谓的西方民主的价值理念。西方国家尤其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他们利用其在经济和科学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地把本民族本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念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输送和渗透。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问题和矛盾叠加凸显,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思想道德出现了滑坡,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受到严重挑战。因此,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是关系到党的存亡、事业成败、民族盛衰的大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整合,才能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理论追求和现实实践,才能不断增强社会思想共识、强化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最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及导向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机制,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2]由此可见,践行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并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人民大众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需求。如果一个社会长期处于“价值与制度”两张皮的状态,或处于“价值空置”和“制度空转”状态,就会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渐去渐远,民心也就有可能离散。现实社会生活中“好人”往往得不到“好报”、“老实人”常常吃亏的事之所以屡见不鲜,凸显了现行利益激励与回报制度设计的缺陷。而如果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总是与社会存在及人们的实际利益不一致或相互冲突,使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们总是在利益上有所损失,而遵奉利益至上的人总是得到现实的实惠并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因此,理论化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助于社会化机制内化于民族精神之中。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制度结构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建构起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们,无论其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能够受益,而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们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或制约。只有把完善的制度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才能够激发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就必须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理论追求[13]。而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并成为他们献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就必须不断增强以中国梦为统领的社会思想共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及导向作用又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M].邱海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6]厄内斯特·曼德尔.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M].孟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3.

[7]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7.

[9]黄建跃.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0):106-111.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92.

[12]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EB/OL].[2014-07-24].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

[13]陈国富,李国辉.通俗化、大众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路径[J].社科纵横,2011(6):15-18.

(责任编辑张佑法)

Socialist Core Values: Agglomerating the Spiritual Motivatio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CHEN Guo-fu

(Party School of Changshou District Committee of CPC, Chongqing 40122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30 years,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variety of social thoughts and the existence of diverse value choices, that how to uphold and consolid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guid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to give fully play to the idea of lead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spirit of dynamic action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of widespread concern.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socialism ideology’s guiding position, as well as to provide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e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moting the “China Dream” value identity,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cohes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at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ism; core value; deepen reform; spiritual motivation

文章编号:1674-8425(2016)04-0097-06

中图分类号:D616;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4.015

作者简介:陈国富(1971—),男,河南商水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收稿日期:2015-05-09

引用格式:陈国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4):97-102.

Citation format:CHEN Guo-fu.Socialist Core Values: Agglomerating the Spiritual Motivatio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4):97-102.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