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从心智哲学看流行语“接地气”英译
刘鹏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从心智哲学的角度看,隐喻性说法“接地气”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表述之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主观象征意义。在其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在恰当解读源语文本的表达意向(包括意向性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通过重塑语境这一意向性行为,兼顾形神,才能使译文既有效表征源语承载的文化意象与象征意义,又能传递文化形式。
接地气;隐喻;意向性;文化意象
作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接地气”,属于典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表述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寓意深刻。如何将此隐喻式流行语准确英译呢?在《中国翻译》2014年第4期第126~127页刊载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表述选译”中,“我们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一句,被译为“We need to stay in close touch with the people so as to forge a close bond with them”。此译基本反映了汉语句子的意旨,作为口译未尝不可。不过,细究起来,此译在处理隐喻“接地气”时,显然改变了源语文本的表征形式,导致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象不复存在,也就不能全面反映源语主体的表达意向,因而是不大忠实的,须进一步斟酌。
“意向性”是心智哲学的重要话题。它是“心智对事物、特性、事态的关指、描述和表征的一种能力”[1]。其涉及关指对象、表征媒介(语言)和表征的心理过程。本质上,任何话语表征都是依据一定的意向态度对一定的意向内容作出的解释或转述,都体现为一种意向性解释[2]。可见,言语行为是意向性的直接体现,隐喻的使用也不例外。依照Lakoff的隐喻理论,“惯用的隐喻表达不纯粹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两个语义域的概念映射”[3](P198)。 当然,这种映射是基于某种象似性,即事物的共相。所谓共相,就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所及,对一类事物的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共同点做出的概括[4]。隐喻过程中,如何选取两个不同事物的共相,由个体意向性发挥作用,决定取舍倾向,表现为主体意识对对象的关注、选择过滤和表征时的心理过程[5]。因此,对隐喻进行解析时,必须分析其语用心理,并识解其判断、选择和表征过程。
语际翻译类似于隐喻表征过程。曹丹红、许钧也认为翻译与隐喻有根本的相似性[6]。译者首先从源语文本获取一种心理意象,即表现为心理图式、形象、画面等的情感体验,这是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所感知的源语信息进行心理表征的过程。译者接下来在目的语中选取具有共相的对应表征形式(或语象)为这一心理表征赋形,即对源语文本所反映的客体对象进行二次语言(即用目的语)表征,这同时也是对源语文本进行意向性解释的过程。至于如何选取语象,由译者的意向性发挥作用,决定取舍。简言之,翻译是在意向性作用下,对源语文本信息进行心理感知、表征和反映的过程。
言语交际中使用隐喻,是一种替代性说法,属于语义变异的修辞现象[7]。翻译作为跨语言的替代性说法,在处理源语文本中承载有重要语义信息的隐喻时,应尽可能忠实地再现隐喻所引致的语义变异现象,译出其重要语义信息,以准确传达源语文本意旨。
据《辞源》(修订本),“地气”语出《礼记·月令》,本义是“土地之气”,即从大地底下向地面反上来的气,意为大地里的力量[8](P589)。“接地气”属于民间用语,是指挨着地面来接收大地之气,以保持身体健康。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领导干部“接地气”,就是深入基层,接触民众,了解其疾苦、愿望和诉求。概括地说,该说法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人挨近地面以利于身体健康,属于本义;一是指领导干部接触民众以加深情感,以利政通人和,属于隐喻义。可见,流行语“接地气”脱胎于华夏民族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政治理念。
(一)“接地气”隐喻的推导过程
表达主体不直言其事,选择隐喻性说法“接地气”,这就表明其特定意向(包括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隐喻的运用体现了主体对事件的价值判断,在其语义变异过程中语义如何变异、换何种说法、用何种喻体来替代本体,都是寓有一定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7]。这也就是说,语言在行使人际功能时不仅传递信息,还具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9](P11)。国家领导人所说的“我们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这句话,包含一个隐喻推理,其概念化过程涉及两个认知模型,一个是健康模型(源域),一个是干群关系模型(目的域)。依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基于甲乙两种事物的共相,当源域与目标域都处于活跃状态时,与源域实体相关的意象就可能得到激活,并与目标域中和源域有神经连接关系的实体发生关联[10](P59)。人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身体才能健康,而党的干部原本来自群众,并代表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也代表群众的利益。基于健康模型与干群关系模型的共性,认知主体能动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于是人接地气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一认知模型达成对目的域的认知可及并映射到目的域,其喻意即为:领导干部在执政的过程中,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民意,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构建起健康、理想的干群关系,也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国家领导人在采用这句隐喻性说法时,既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培养对群众的感情”的途径,同时也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生动形象,又很有说服力。因此,“接地气”这个说法在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群众路线这样一个大语境里所形成的集体意向性作用下,很自然地带上了特有的文化附加义:党员干部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对群众产生感情,才能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就像人需要接地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一样。这就是国家领导人讲话时所持的意向态度、所作的价值判断。此外,这一届国家领导人选用“接地气”这种民间用语来表述治国理政的思想,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接地气”,是亲民的表现,具有垂范作用。这是隐喻“接地气”的主观象征义。总之,该隐喻寓意深刻,体现了国家领导人讲话时特定的意向性态度和内容。
(二)隐喻“接地气”的翻译
翻译过程实质上是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意向性态度和内容进行解读后,获取意象并用目的语重新概念化的过程,让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再现,呈现为两种不同的语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国家领导人使用隐喻“接地气”时所蕴含的特殊文化意象和主观象征义是其话语含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时不能舍弃,必须用译语进行重构或再现。如果将上述《中国翻译》所刊载的那句领导人讲话的英译再回译成中文,将是“我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以培养对群众的感情”,与中文原句两相对比可知,该英译只道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培养对群众的感情”的途径,但不能传达“密切联系群众是重要和必要的”这一语义信息,显然有悖于原文意旨;而且,“接地气”这一说法所承载的主观象征义也未译出。这样,该英译改变源语文本形式后,不仅因为丢弃原文重要的语义信息而产生翻译中的“危害”暴力行为[11],还导致源语“文化意象的失落”现象[12](P174),因而有必要改进。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用目的语对隐喻“接地气”这一比较典型的汉语构式进行二次表征时,首先要弄清其源语输入空间中的认知语义框架,通过分析其语义表征,即“挨着地面才能接收大地之气”,得出具体的意象就是“人行走在土地或草地上”,然后以此为触发介质进行认知联想,寻求英语相应的原型交际模式。通过映射,发现英语中的对应图式为have/put one’s feet on the ground(该短语的初始义也是指人们接近自然,脚踏“实”地,以健身祛病),于是进行概念映射,完成整个概念化过程。尽管惯用语have/ put one’s feet on the ground的引申义在英语语境里不是具体意指“深入群众”,而是“明智、头脑冷静”(be sensible and levelheaded about things),指某人的思想行为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It suggests that a person’s thoughts and actions are anchored in reality as opposed to someone whose ideas are not viable or overly idealistic.A person described as having his or her feet on the ground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pragmatic in his or her approach to life)(据http://www.wisegeek.com/what-does-it-mean-to-have-your-feet-on-the-ground.htm),但领导干部如何做到“明智、头脑冷静”?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当施政决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尤其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时,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基于事实,实事求是呢?恐怕也只有实地考察,放下身段,走到群众中去,切实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与诉求,及其对各项政策法令的反映和看法。总体上讲,这两个汉英短语尽管各自的文化语境义不尽相同,一个具体,一个抽象,但意象上也有所重合。况且,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已被赋予了建立新文化语境的职能,有必要根据源语文本的表达意向来确立不同语境,并赋予这不同的语境以意义。这也是译者在意向性作用下应持有的态度和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在翻译隐喻“接地气”时,要忠实于原文,再现源语文化意象。正如孙艺风所言:“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递文化信息,同时还需要传递文化形式。”而且,“那些被认为在跨文化层面上可取的文化形式理应在目标语文化里得以复制”[11]。政府官员“接地气”的工作作风显然是一种可取的文化形式,因此,为了再现源语文化意象,“我们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这整句话可以译为:Our Party members and officials need to put their feet on the ground——stay in close touch with the people so as to forge a close bond with them.
译文通过概念整合法来尽可能还原源语文本使用隐喻所产生的语义变异效果,并通过文化位移,较好地传达汉语源语文本信息;读者在将put their feet on the ground与stay in close touch with the people这两个意象联系起来进行概念整合时,一个全新的意象就可能出现。这样,有可能为译语文化带来新鲜感,丰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意象,让“目标语读者可能改变或摒弃之前有局限性的视角,从而能获得正宗的他者体验”[11]。
言语行为(包括翻译行为)是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选择性语言表征。翻译尽管意味着暴力和背叛,翻译过程中还是要强调忠诚与信实,本着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协商的立场,来减少暴力和背叛行为。这样,在处理“接地气”这样的文化特色语词时,为了提高忠实度,译者在意向性作用下,有必要解读源语文本的表达意向,弄清表达主体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然后通过重塑语境这一意向性行为,做到兼顾形神,使译文既有效表征源语承载的文化意象与象征意义,又能传递文化形式。
[1]Jacob,P.Intentionality[EB/OL].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intentionality/.
[2]徐盛桓.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
[3]Croft,W.& Cruse,D.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5]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外语教学,2013(1).
[6]曹丹红,许钧.试论翻译的隐喻性[J].中国外语,2012(1).
[7]徐盛桓,何爱晶.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2014(1).
[8]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第一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11]孙艺风.论翻译的暴力[J].中国翻译,2014(6).
[1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2016-04-28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237)
刘鹏(1967-),男,湖北监利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H059
A
1673-1395 (2016)08-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