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悟: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中散文教学

2016-03-21 01:51李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文眼郁达夫

李芳

读与悟: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中散文教学

李芳

散文,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文体。下面我将结合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郁达夫的 《故都的秋》在2015年萍乡市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课例展示交流活动中所上观摩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以下简称 《秋》),具体谈谈我对散文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悟。

一、初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品味精致之文,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朗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间的独特情感。

在教 《秋》这篇散文时,我带着学生们先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教师范读第四段,男女学生各一名朗读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文字。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读第四段 “槐蕊”那一段,和着舒缓的音乐,我似乎真的置身于轻柔的槐蕊的海洋,徜徉在这片海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我不仅仅感染了自己,也感染了学生们!

正当师生都被这细腻柔美的情境深深吸引之时,文思同学选读的第三段更是将学生们带入了感伤淡雅的情境之中。那 “一椽破屋”,“那训鸽的飞声”, “那蓝或白的牵牛花”,“那疏疏落落的秋草”,无不透着落寞与清凉。整个教室静悄悄的,真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抓住这个契机,我引导学生们说,这样的文章,需要用舒缓的语调,轻柔的语气,平静的心境,细细地读,静静地品。当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尝到了朗读的甜头,都认真地默读着课文,神情极为专注,“轻轻地进入,静静地品味”,我带着大家一起开始了静静的故都秋味探寻之旅。

让学生尽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曾说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朗读的形式很多,我们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集体朗读等。通过朗读,老师可以指导朗读的节奏,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情感,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朗诵的过程中,老师的及时评价是很重要的,每一次的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评价和朗读中要得以体现,千万不可为了朗读而朗读!

二、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在 《秋》中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 “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就是文章的文眼,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 “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 “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 “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我引导学生们抓住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既然故都的秋味是“清、静、悲凉”的。趁机让他们找找文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故都秋味,他们很快找到了“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果”等,集中在文章的第三至第十一自然段,由此他们马上知道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本文的鉴赏重点。

紧扣文眼,其实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住文眼,需要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到“情动而辞发”的 “重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文意思索。散文像风筝,飘远含蓄而难以捉摸。因此,教师要始终抓住文眼,细致引导,才能让学生也紧扣文章的重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再现画面,体悟文本内涵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含间蕴涵着丰富的意蕴,朱熹说:“读书之能,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好,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好。”所以,散文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协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感知其美妙之处,其深邃之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对于这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去体悟鉴赏,并激发其感情呢?不妨引导他们将散文的一些精彩语段转换成富有生命力的画面,通过文图转换,进行赏析、揣摩,体会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在教 《秋》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将主体部分所描写的秋景整合成五幅图画:秋晨静观、秋蕊轻扫、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佳果。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品味鉴赏画面,注意引导他们从景物、手法等方面体味 “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

比如 “秋蕊轻扫”图,再现画面:满地的落蕊,还有丝丝细纹。细细品味:“落蕊”寂静无声,让人于清静中感觉到了一丝落寞。“丝丝”让人觉得 “细腻、清闲和落寞”,作家调动了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在这样一幅秋槐落蕊图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感知到了故都“清、静、悲凉”之秋味,也领略了郁达夫那敏感而细腻的文人风采。

比如 “秋雨话凉”图,再现画面:灰沉沉的天,一场秋雨后,一阵凉风起,两位都市闲人在寂静的街头谈论秋雨之凉。细细品味:飞扬的沙尘灰土中透着灰暗与伤感,凉风与秋雨透着浸入骨髓的凉意和伤感,而在街头谈论秋雨之凉的都市闲人更是让人顿生一种特别的沧桑感和悲凉感。在这样一幅秋雨话凉图中,飘荡着 “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细腻深沉而感伤的郁达夫。

几个画面的分组讨论品鉴,我明显地感觉学生们渐入佳境了,并且慢慢能体悟到郁达夫在故都之秋之中所寄寓的独特感情了。

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师生共同创设了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而我则适时引导学生把握准动情点,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发自内心地产生感动之情。并且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这种感动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感动不是躁动和喧闹,而是心灵深处的震动甚至震撼!

大凡优秀的散文作品,几乎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而散文的阅读正是旨在借助积极的审美活动,把握这一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把握情感基调;我们可以通过紧扣文眼,把握行文脉络;我们可以通过再现画面体悟文本内涵。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有多种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等等。我相信,只要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读中悟,悟时读”,就一定可以创造散文体悟佳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

编辑:毛莉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文眼郁达夫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