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争荣
尝试教研转型,提升教研能级
——以高三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指导为例
黄争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推动“学”的改变,最直接的力量就是来自于“教”,要应对“教”的变革,教研的“转型”无法回避,势在必行。
传统教研,往往仅满足于给有职称评审需求的教师搭建教学展示的平台,给有学分需求的教师完成培训任务的经历,在“目的”和“目标”极为“清晰”的驱动下,教研是在真实地进行,活动是在规范地开展,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外力”强于“内驱”,“行政指令”高于“自觉主动”,“零敲碎打”多于“系统研究”。长此以往,一定会形成形式化严重、功力色彩浓厚、教研主体偏离的不良氛围。
在高考改革新政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能否立足区域学校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人力网络资源,改变传统教研模式,减少功利色彩,丰富教研手段,提升教研能级呢?本文想结合一次教研转型尝试,围绕“高三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指导”这一课例,对教研转型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金山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城乡学校课程资源差异比较大,八所高中学校相对分散。教师参加区级教研活动来去比较费时,研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效益也不是最高。近几年,金山区不断丰富网络课程建设,学段上从小学扩展到学前、中学,课程类型上从拓展课程延伸到三类课程,并有计划地将区域各类优秀课程、示范课程纳入区域课程资源网。这一举措,无疑为高中语文“教研转型”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平台保障。
实现教研转型,需要具体操作,分为7个环节。
区级教研活动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这个载体而展开。要提升区级教研活动的成效和能级,我认为选择教师非常关键。教师要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更有教学的热情和追求。经过深思熟虑,2015年9月29日上午,我和华师大三附中青年骨干教师、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倪华老师做了一番沟通,讲明了组织开展教研转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主题和形式、任务和时间,恳请她为全区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奉献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倪老师表示乐意承担任务且尽心完成。
教师一旦接受教学任务后,就开始独立备课。倪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在高三教学的经历和积累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了《读文贵读人——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指导》这个课题,并且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即借助课内所学及高考题目,把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梳理近几年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考查的常见题型;总结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方法,并用以指导答题。
倪华老师花了近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独立备课。10月21日下午,她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在办公室一起研讨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相关的课件。老师们实事求是,畅所欲言,肯定了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特色,提出了适当改进和调整的建议。这让倪老师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也增加了上课的信心,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体现了三附中的校本教研文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品质和教研活动成效及能级,努力发挥学科中心组的力量和智慧,10月29日上午我召集四位中心组成员来到三附中观摩倪老师借班试上。课后,大家坐在一起集体磨课,既审视了倪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又总结了倪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同时结合各自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完善的建议,形成了共识。这又给倪华老师上好课增加了信心。
11月3日下午,倪华老师根据中心组集体磨课的思路和建议,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完善,在学校摄录播教室给自己班级的学生上课。她把它作为一节区级公开课真实地呈现出来。课后,她按照我的要求,将自己上课的视频及相关材料(主要是教案文字稿和课件)通过学校网管员上传到“金山教育网上课堂”。
11月5日下午,我进入“金山教育网上课堂”,观摩了倪老师上课的视频和教案及课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这节公开课的亮点和特色集中体现在哪里?”“对高三人物传记文言文专题复习,如何体现教学过程的优化?”)。11月9日下午,我通过QQ和金山教育即时通通知各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长,要求各自学校抽出时间进入“金山教育网上课堂”观摩倪华老师上课的视频,学习相关材料,根据我提供的两道思考题进行研讨并形成文字稿。
11月12日下午,我拟写区级教研活动通知(我区语文学科统一安排在周二下午),由教研室主任下发到各校的教导处。11月17日下午,全体高三语文教师集中教育学院218会议室进行了近三个小时的说课、评课和议课活动。这个环节在整个教研转型活动中最重要,也最具意义。
我先向全体教师介绍了本次教研转型活动的开展背景和准备过程,目的是让教师们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其次,倪华老师说了上课设想——通过自己的梳理和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答题的思路技巧;说了上课的一些遗憾,诸如教学容量大,节奏快,和学生互动交流还不多;同时引发两个困惑,即“学生怎样读得懂文章?”“学生怎样做得了题目?”然后,中心组四位老师(基本上都是备课组长)对课堂的亮点和特色进行了点评,即(1)课堂定位恰当。这节课针对的是高三学生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方面的复习课,从已学过的教材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苏武传》典型传记文导入,让学生思考传记类文章的特点,启发学生学习把握此类文章的阅读要点,非常契合学生的高三语文学习需要,而且符合考纲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2)教学路径清晰。从文章特点概括——题目类型分辨——阅读方法指导,再到实例训练求证,环环相扣,路径清晰,逻辑合理,而且课后还有相关作业的深化,让课堂得以延伸。授课的过程,也是教学生阅读文言文传记文的方法论,很有指导意义。(3)教学方法实用。从本节课给学生的启发性、操作性和习得性而言,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写了什么,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关键;第二步怎么写的,探究写作手法;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价值取向把握,让学生阅读此类文章有了有力的抓手,对今后阅读此类文章大有裨益。中心组四位老师提出了思考:学生读了文,读了人,是不是“读进去”了?能否“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倪老师是不是可以“情境化”——“如果你在那样的处境,你会怎样做?”是不是可以“变式化”——用不同的人称来叙述人物故事,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有莫大的帮助。之后,其他老师积极议课。他们认为专题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倪老师非常熟悉五年高考试卷题型,通透《考纲》与《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梳理审题解题方法,明确答题思路步骤,通过回归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同时,就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诸如课堂中倪老师可以对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素材的内涵做一些挖掘,达到以读促写的作用,还可以突破应试思维,带着文化精神去引领学生感受人物传记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更好地实现育人价值等。最后,倪老师做了回应,我总结了高三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指导的方法以及专题复习的优化策略。
网络教研具有跨越时空、方便快捷的优势,打破了教研员“一言堂”的教研方式,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创新、辅助和补充。
通过教研转型的尝试,我明显感觉到其意义。从一开始为时一周的网络研讨(线上),到现场集中研讨(线下),整个过程虽然比较漫长,但是,这种如同先“跑步热身”,然后进入教研现场的活动形式,不仅扩宽了教研的宽度和深度,而且在充分交流中碰撞出了许多教学的智慧火花,彰显出活动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务实。它不仅可以提供上课教师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机会,提升专业境界和水平,也可以提供本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提升教学眼界和效益;同时,也可以提供建立区域教师学习研讨共同体的载体,提升教研品质和效能。
1.坚持正确的教研文化和理念。教研转型决不是“翻花样”或“搞噱头”,它体现的是一种教研文化和理念,变化的是一种教研方法和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教研成效和能级,提升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智慧成长。因此,教研员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握好教研的方向,牢记转型是手段,更好地为教研内容服务。
2.用心用情策划组织教研工作。组织开展区级教研转型活动是为了解决学科中存在的一些棘手问题和疑难问题。为了达到教研的效果,教研员必须认真做好策划组织工作。除了选题从区情、教情和学情出发,做到精准,上课教师要选准对象外,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明确,还要努力协调和发挥好人力资源,确保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时间,确保网络流畅给力,确保现场交流质量。
3.教研活动持续反思、关注能效。组织开展一次区级教研转型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研员的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增强上课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扩大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野。从教研高效的角度而言,一般认为高效教研,不仅追求“效果”——教研结果与目标的吻合,还要追求“效率”——教研时间与效果的关系,更要追求“效益”——教研与教师发展的价值。所以,在教研转型活动中应该持续反思,关注能效。对教研员来说,要在每个活动的环节上多思考总结,在集中研讨后梳理活动的足迹,总结经验,和教师们共享。对上课教师来说,可以在集中研讨后做一个“教学实录”,这样更加有利于自己的课堂反思,也易于同仁们相互学习。对其他教师来说,参与了研讨后,可以和自己的教学行为做个对比,反思出改进的方向和策略。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