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珍 邹 婕
学龄前儿童分级阅读问题探讨
曹桂珍 邹 婕
分级阅读课程的特色是通过目标分级、材料分级、教法创新,实现让幼儿会阅读、能创编、善表演的目标。要求教师从改变教育观念着手,深入探讨分级阅读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我园参与了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9年度重点课题”《学前儿童早期阅读分级标准研制与应用研究》,该课题旨在通过“阅读树”这个载体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阅读目标,探索幼儿不同年龄段在阅读时所呈现的明显特征,从而为孩子提供能让其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成长的规律,为儿童提供合适的阅读文本、安排合适的阅读时间、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引领适宜的阅读方法,使儿童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分级阅读始于西方,中国在时间上比上述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晚了很多年,这样一来,一方面大陆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分级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更需要国内的专家学者针对国内的教育制度和阅读状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学龄前儿童的一套分级阅读办法。学龄前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阅读目的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而分级阅读正是基于此提出的,分级阅读是按照少儿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
对于实行分级阅读,国内专家学者对此意见不一[1],但不可否认的是分级阅读正成为世界性的阅读趋势。目下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化解部分专家学者提出的质疑,直面国内分级阅读出现的问题。针对国内分级阅读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分级阅读应该与本国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紧密相连,与国民的阅读现状相连,避免陷入过于商业化和功利化的窘境之中影响分级阅读的科学性。
相对于小学和中学学生,学龄前儿童具有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和生理差异产生了其分级阅读的迫切需要。学龄前儿童即进入小学之前的幼儿,在这一时间段正是他们智力发展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学习口语和早期阅读的最佳期。格里芬等人在2000年前就已指出,大量阅读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图书,尤其是在教室里阅读的图书,能够很大地提升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力。[2]我们要抓住学龄前儿童期语言、智力发展的最佳期,依照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安排各种读书活动,在阅读中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做,迎合童趣,因材施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多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逐渐形成的,对学龄前儿童开展阅读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同时,和高年级学生相比,学龄前儿童还不具备完整的自我选择和鉴赏意识,因此由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实际认知状况进行分级阅读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学龄前期是儿童语言能力逐步发展提高的显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特点主要表现为:初步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说、好动、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兴趣不持久易转移,主动性、坚持性不够;喜欢模仿大人,好奇心强,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时间短。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阅读心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例如,1—2岁的幼儿主要是看图听话,喜欢听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意听成人讲述玩具、图片上的物体,能安静地听成人念儿歌、讲简短的故事,喜欢翻阅感兴趣的图画书,能用“是”或“不”回答别人的问题。3—4岁是儿童词汇飞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言语带有很大的情境性,能初步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4—5的孩子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与以前相比他们现在更喜欢反映细节较多的图书,内容以有趣的童话故事和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故事为主,读物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仍然是图画。5—6岁这一时期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词汇量大量增加,这一时期的幼儿能够发清楚全部语音,对于较复杂的句子也能够理解,并且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较连贯、条理清晰地讲述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和故事。[3]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分级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制定不同的阅读书目和阅读计划。例如,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应选择一些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鲜明的图书,比如:《谁拉的便便》、《一颗纽扣》、《南瓜小房子》等等。中班幼儿的读物,选故事内容具有启发性的图书。内容健康向上、人物善恶分明的动物故事特别受中班幼儿欢迎,同时注意中班的孩子的接受水平和理解水平,故事情节应不宜太过复杂,如《摇滚青蛙》、《撕呀撕呀》、《我们去探险》等等。大班幼儿已具备探究心理,爱独立思索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选择一些知识类故事,满足他们的探究心理,以利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地球的呼吸》、《夜里什么人不睡觉》、《鸟窝里的树》等等。
二是应充分利用班级墙饰的优势开展阅读活动。学龄前幼儿的阅读时间短,注意力易被鲜艳的色彩和图画吸引,针对这一特点应充分利用装饰得五彩斑斓的墙饰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班级墙饰中可以把幼儿学过的图画故事书剪贴到上面并配以简单的文字,也可以张贴幼儿经常念的儿歌、童谣。同时,应注意的是,墙饰应保持其灵活性,不时更换。
三是充分利用儿歌、谜语、绕口令等儿童喜爱的阅读体裁,开发幼儿智力、锻炼幼儿口齿清晰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阅读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递升的态势。同样是故事书,2—3岁儿童只能阅读连环图画中以图画为主的短小的故事,而 5—6岁的儿童则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阅读带有较多文字的故事书。学龄前儿童阅读的图书应符合不同年龄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幼儿园教师除了应该针对幼儿阅读特点对其分级进行阅读实践,同时也应该针对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进行教学实践,以辅助分级阅读的更好实行。
首先,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龄前儿童个人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喜欢模仿大人,因此教师和家长的阅读引导对幼儿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班级设立阅读角,布置得温馨舒适一些,放置一些以图画为主配以简单文字的故事书,老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同时,张贴在墙壁上的儿歌、谜语、绕口令也总是能吸引班里小朋友的注意,使他们很感兴趣地去念去猜去想。
其次,利用集体活动鼓励幼儿多开口,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以期提高幼儿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学龄前儿童是先认识图画后认识汉字的,幼儿的早期阅读有很多是靠听的。同时,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乐意去交流和提问,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仔细留心发现幼儿的兴奋点,艺术性地注入语言点,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得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幼儿采取多鼓励、多引导的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比如在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南瓜小房子》这篇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肢体语言带领幼儿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互相帮助的感情,鼓励全班幼儿边念边表演出故事中的情节,并且赞扬表现出色的幼儿。
再次,开展亲子阅读,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低,生活经验较少,最初的阅读主要依赖成人的讲述。家庭教育的参与与配合至关重要,并且良好的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能力也是从此开始的。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每周让幼儿借阅一至两本感兴趣的图书回家和父母一起阅读。对于年级小的小班幼儿可以由老师或者父母挑选一本书回家带着幼儿一起阅读,大班孩子还可以做图书交换记录(如图所示),这样一来,孩子每周都能和爸爸妈妈分享不同的书,别提有多高兴了,阅读的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旦孩子在幼儿时期形成了阅读习惯,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以后他们便会越读越多,读得越多他们的理解能力便也会越强,这么一个良性循环也正是老师希望看到的,同时也是开展分级阅读希望达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在开展幼儿的分级阅读实践时,首先要抱着儿童本位的思想,时时以幼儿的利益为先,站在他们的角度选择书籍以及合理的教学手段,针对他们的阅读特点、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不同阶段幼儿应该看的图书和教学手段,同时和家长积极合作一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这一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也是在教中学,在摸索中感悟提高。
注释:
[1]具体文章参看安武林 《不合时宜的分级阅读》,李芳《国内儿童分级阅读图书出版窘状》,罗新《如何建好一座壁垒森严的牢笼——关于分级阅读》等文,有趣的是这些作者大多是图书出版界的编辑,他们对分级阅读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认为阅读时有思想的阅读过程,而不能用硬性的年龄去划分级别;二是认为图书和出版界鱼龙混杂,分级阅读图书的质量堪忧;三是认为集中在课外的分级阅读,在老师和出版商的夹击下可能不仅不会增长学生的视野和阅读兴趣反而会给他们繁重的课业带来二次负担。
[2][美]琳达·瓦里查:《让孩子阅读适合自己的图书——欧美儿童分级阅读管窥》,《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9期。
[3]郑玮:《学龄前儿童分级阅读研究》,《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4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编辑:毛莉
责任编辑: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