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聋哑学校 林金云
谈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福州市聋哑学校林金云
聋校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挖掘语文教材的生命情感,注重语文课堂的互动与生成,拓展聋校语文学习的空间,多渠道渗透生命教育,促进聋生的生命成长。
聋校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近年来,聋生中关于漠视生命的行为五花八门:女生间稍有矛盾冲突就奔向顶楼,要死要活;同伴间发生了小口角就不声不响地用湿毛巾蒙在自己脸上以致于昏迷不醒;中高年级的学生与父母意见不合就绝食抗议;甚至有学生拿起水果刀割腕却称是试试看刀片是否锋利……如此轻视生命的无知行为让聋校的教师认识到:聋校开展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生命教育也开始被全社会提及并重视。但如何在聋校开展生命教育,着实是一个新课题。许多语文老师觉得,开展生命教育,语文课堂能发挥的功能太少,最好能够专题进行。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把生命教育过于狭义化了。生命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而生命情怀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身,激发学生对自我生命的热爱,还应该是引起学生对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视、对积极生命意义的追求,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和珍惜。当我们从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出发,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践行着“一切为了聋生的生存与发展”的办学理念。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多年来,聋校的语文课堂、教研活动多是以发展聋生的口语、书面语为重点,强调着语文的“工具性”,力图在教师的耕耘中实现聋生“沟通零障碍”的目标。诚然,对于因丧失听力而导致沟通障碍的聋生来说,语言文字是他们走进主流社会的敲门砖,是有效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可是聋生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是活生生的生命,聋校语文课堂中若忽视了其学科的“人文性”,忽视了学生生命主体的存在性,再顺畅、有效的沟通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呢?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才能激发聋生尊重生命的意识,丰富聋生生命成长的内涵。
“关注聋生发展,提高语文素养”是《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聋校语文教学实践融合生命教育的有力指导思想。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知识、能力等基本要素,也包括人文素养,这一看法被许多专家普遍认同。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在提升聋生的语文素养时,不仅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聋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促使其形成为人处世的良好素养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过程恰恰是聋生追求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实践,是一场具体生动的生命活动。因此,准确把握聋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让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融合,语文教学活动才能谈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能实现促进聋生发展的根本目标。
聋校语文教材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特点编写,内容贴近各年龄段聋生的生活、思想实际,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引导作用,都对聋生的生命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以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语文为例,第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是“理清文章的条理”,但学生在《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本的美景中不仅领略到生活的美好,还能树立积极的生活观。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练习编写作文提纲”,但其中挑山工的坚强、《苦柚》中小姑娘的诚信、《小木船》里的友情都是聋生成长中必须学习的品质和生命情怀,更不要说《海伦·凯勒》中的事迹多么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又多么震撼聋生的心灵,对聋生的生命成长有多深的触动和影响。第五单元的《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从小故事中引出大道理,能对学生的成长提出警示,《田忌赛马》也能进行遇到挫折懂得变通的生命教育。
聋校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文本中隐含着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情感,让聋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生命教育的点化和润泽,使每一篇语文教材既能丰富聋生的知识、见识,还能引导聋生在前人的经验中探索自己成长的道路,促进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聋校语文课堂因师生沟通手段的特殊化,双方理解程度受到一定影响,于是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追求目标的达成,往往疏忽了师生的互动,几近拒绝了课堂生成。虽然,教师遵循聋生学习语文的轨迹,有必要在课堂中放慢速度和进度,减小坡度和难度,体现“以聋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然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节课堂的共性,课堂生成更是聋生个性发展的有力证明。教师平时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发掘聋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聋生学会质疑问难,在一点点的发现、领悟中掌握学习方法,这样聋生慢慢通过重组经验与知识来提高学习能力,积微成著,从而在课堂上产生一些生成性的见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让语文课堂能够从关注生命的高度去关注聋生的发展。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聋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得到提高。
首先,在情境渲染中融入文本,促使聋生主动追溯原因。视觉是聋生的优势知觉,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罗布泊的相关图片,为聋生铺设一座由文本到现实的桥梁,让罗布泊原来的美丽与如今的荒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视觉的对比中,他们说:“我喜欢原来的罗布泊,它很美丽。”这生成的语言虽然简单,却生生道出聋生留住罗布泊美丽过去的渴望,进而迫切地想去追溯罗布泊消逝的真正原因,把课堂气氛带到了课文的那种沉痛的氛围中。
其次,在质疑解惑中互动,激发聋生环保的意识。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文题引导聋生质疑:“罗布泊消逝前曾经是怎样的一个仙湖?它消逝后是什么样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入文本,更能自觉展开探究。随着每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自然会产生忧患、痛惜的情感,发出拯救地球的呼吁。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三段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题目写罗布泊,但文章最后三段却撇开罗布泊不写,去写青海湖和月牙泉,这是为什么?”在获得造成环境悲剧的深层原因后,学生被“人为”二字击中了内心,油然产生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第三,在赏析中达到共鸣,产生关爱整个生命世界的情怀。理解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通过语段赏析与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深的痛惜之情。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共鸣现象十分普遍,很快把自己放置在大自然中,从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宏观角度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以教材为载体承担着教学任务,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聋生可获得的信息资源较以往更加丰富,对新生事物的认知需求不断扩大,而聋校现有的实验教材与生活实际有些脱节,亟需通过拓展聋校语文教材之外的内容,引导聋生获得相关的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立足社会,融入社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开始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这对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智能手机的普及,班级QQ群、微信群等更是为智慧学习提供了可能。聋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精心设计作业及拓展内容,提供PPT、视频等,通过网络平台尝试聋校语文拓展学习的智慧化,引导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参与课堂的延伸,在“看一看、赞一赞、评一评、写一写”等形式中让语文教学拓展得更充分,让生命教育融合得更深远。
总之,聋校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无论是语言沟通能力还是个性品格的培养,都在为提升生命的本真意义服务,都是为了促进聋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有目的、有意识、多渠道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才能逐步达成语文教学“塑造完善人格”的根本目标。
[1] 唐海波. 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教育生命整体观[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 17-19.
[2] 秦宇霞. 激发悲悯情怀 关注生命意义——小议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教导刊旬刊,2011(10): 87-88.
[3] 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4] 陈军. 新课程视野中的聋校语文教学[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5] 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