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琳
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初探
◎石光琳
针对数学课堂上“学困生学不好,优秀生学有余力”的情况,我们尝试实行分层教学,力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好的成长。要想做好分层教学,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好分层提问的问题和分层的练习,同时制定好评价标准。
分层;差异;评价
1.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甲(优秀生)很快就完成了练习,坐在那边左顾右盼。
场景二:乙(中等生)正在紧张地做着作业,他眉头紧皱,这道题对他而言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场景三:丙(学困生)根本就没有动笔,他可能一点都不会做或者不想做。
形如上面的场景,我校地处农村,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部分优秀生,但也有很多学困生,在同一个班级中,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基本素质相差悬殊,优秀生基础好,完成练习速度快,课堂上常常留有多余的时间,学困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练习经常没做或者草草完成,而中等生人数则普遍偏少,因此到了八年级就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尽管老师投入很多的时间,但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效依然不显著。课标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怎样调动更多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各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有效的成长呢?我们尝试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力图让数学课堂由个别优生的“独角戏”变成所有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戏,进而大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与大家交流研讨。
2.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合理的分层。合理分层是分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以把他们分成A、B、C三个类别,C层为基础很差或基本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的孩子,他们学习不自觉而且学习有障碍,B层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他们有的天赋高但很懒惰,有的比较勤奋但方法不科学,需要别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A层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成绩比较优秀,各个类别的学生可以定期进行调整。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对三种类别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以课标为准绳,根据所学内容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一节课中,所有学生的整体目标是一样的,但不同层次学生落实目标的深浅程度是不一样的。C层以培养兴趣、学会基础知识为主,B层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A层要求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关注学生,要充分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兴趣、基础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有层次性,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得到的。例如在《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这节课中,我是这样确定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的:(1)C层教学目标:能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并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能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B层教学目标:能较为熟练地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A层教学目标:能熟练地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培养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都能学有所获,获得应有的发展。
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面向中等生的,这类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难度可能大了些,可能会使学困生的信心受到打击,而这类问题对于优秀生来说又太简单了,丝毫也调动不了他们思考的欲望。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分层次设计,知难而问,使所有的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中都能有更大的进步,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1.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中,要多关注学困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把学困生吸引回课堂,就必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的提问环节,不要只关注优秀生,而要多关注学困生,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如果教材中没有基础的题目,可以增加一点适合学困生的题目,规定由学困生来解决,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兴趣和信心。例如在《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形如“7x+2x=”或“5y_3y”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学困生来回答,当他们顺利的得出答案后,进一步参与数学学习的劲头无疑就更足了。
2.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中,针对中等生的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提问中等生的问题不能太难,问题如果太难的话,会打击中等生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问的问题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的话,会让他们产生倦怠心理,因此面向中等生的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类问题应该是他们直接答不出来,但是经过思考基本上能答得对的问题,这样即能打消中等生的畏难情绪,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
3.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中,针对优秀生的问题要有挑战性 面向优秀生的题目要有适当的挑战性,让他们感到有一点难,但“跳一跳”能摘得到果实”,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开动脑筋,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例如在学习“算24点“活动中,我给优秀生提的问题是;用5,5,5,1这四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算24吗?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都算不来,少数几个优生通过认真思考,最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称赞,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那种成就感从心底由然而生。
4.设计分层次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发展 完成适量的练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课中经常会出现学困生因为不会做而放弃做练习,优秀生提前完成练习而无事可做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设计分层次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对于学困生,可以降低练习的难度,让他们做最基础的题目,学会一些最简单的内容,对于中等生,只要让他们完成教材中的练习就可以了,而对于优秀生,除了让他们完成教材中的练习,还可以额外布置一些提高题,让他们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例如在《角》的教学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练习的:
1.如图1,∠ABC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α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2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从O点出发有OA、OB、OC、OD四条射线,则图中有__________个角,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0.7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时30分时,时针与分针成多少度角?
5.9时20分时,时针与分针成多少度角?
6.如图3,O为直线AB上一点,射线OD、OE分别平分∠AOC、∠BOC,求∠DOE的度数。
在这些练习中,前三题是基础题,四五两题是中等题,第六题是提高题,前3题主要考查角的表示和角度的换算,是本节课必须要掌握的最基础的内容,学困生只要他们完成这三题就可以了,中等生可以让他们完成前4题,并尝试完成第5题,这样他们就能基本掌握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了,优秀生则要求他们完成所有的6道题,掌握所有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形如此例,通过练习的分层次设计,可以让学困生多参与学习,中等生学得更有信心,让优秀生学得更深入,使各类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率,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该制定的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1.根据各类学生的差异,制订不一样的评价标准 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我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C层学生,我们对他们降低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教材中最基础最简单的内容,对B层学生,要求他们能掌握教材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对A层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并且能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对C层学生,要求他们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能解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对B层学生,要求他们会解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对A层学生,要求他们会熟练的解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用方程熟练的解决应用题。
2.组成学习小组,制订小组的评价标准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性格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人一组,每组一般A层1人,B层1~2人,C层1~2人,制订小组的评价标准,把每组的4个同学绑捆到一起,一起评价,一起奖励,从让各小组互相竞争,齐头并进。
小组的评比可以采用量化的形式,每答对或做对一道题得3分,答错得2分,答对提高题可以得5分,简单题规定由C层学生来完成,答对同样得3分,全组4人都有参加课堂活动,全组另外再加10分。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了整个小组的共同利益,优秀生也愿意主动辅导学困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结束语:在数学课堂进行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好分层提问的问题和练习,制定适当的评价标准,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分层探究—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石光琳《中华少年》2015年
[3]“数学学案的设计初探”石光琳;《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12月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第十七中 35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