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琳
(1.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2.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38)
从网上阅卷看学生地理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任 琳1,2
(1.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2.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38)
1.忽视问题中的关键词
选择题的题干经常会出现“不正确”“不属于”“不包括”和“不利影响”等问法,但部分学生实际选择的却是“正确”“属于”“包括”和“有利影响”的答案,学生的回答与问题要的结论恰恰相反。判断题中经常出现一些绝对的说法,比如“不可能”“一定”“唯一”和“全部”等,学生在进行判断时往往忽略了这些关键词。综合题的问题中经常会有“主要”“大部分”和“分别”等关键词,但部分学生在给出问题的结论时却忽略了这些关键词,致使结论不规范或错误。
2.忽视问题中的特殊提示
部分考生忽视试题中的提示,导致失分。比如,有一道题在图中标注的是字母,实际结论要求学生写出字母代表的事物名称,问题的旁边给出了明显的提示信息,但是部分学生给出的结论依然是字母。
3.忽视问题中的非一般问法
地理综合题的一般问法是根据图文信息给出问题结论,但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法:请在图中对应的位置标注什么信息。这种问题的特点是问法特别简单干脆,难度也不大,但在实际考试中部分学生完全忽视了这样的问题,考卷的图上没有标注任何信息。
4.忽视问题的情境变化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比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我国濒临海域的名称,部分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我国东部濒临的海域地图上自上而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这样的理解使部分考生在有序号标注的海域位置写出了对应的海域名称,然而试题中的序号并不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标注的,这种序号和名称的错位导致失分。
1.阅读文本,勾画关键词
每次上地理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自己认为的关键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文本预习进行检查,对学生预习过程中的亮点提出表扬,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部分学生不会圈画关键词或者圈画的大部分不是关键词,这时候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以某节内容为例,教师将自己圈画的关键词与学生圈画的关键词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什么是关键词,如何在众多文字中找到关键词。
2.设置问题,探究性学习
在课前设置好学生课堂合作探究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给出问题的结论。当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发现学生的结论不完整、不规范或不正确。究其原因,是没有注意到老师在探究问题旁边的特殊提示,或没有仔细分析探究问题。教师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细心、考虑周全,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再忽视问题中的特殊提示以及问题中的非一般问法。
3.变化情境,多样化练习
针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易错问题,教师应设置情境,改变情境,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情境和不同问法下给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变化情境的练习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学科知识,还能灵活应对各种特殊情境。
地理概念理解不到位是导致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一道题问某区域的主要的耕地类型。考生的回答有:耕地、农田、梯田、田地、平原、林地、湿润区、种植业、大豆等,这些错误的结论充分反映了考生对地理概念非常模糊。就本题而言,考生将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类型、农业部门、干湿地区、农作物等概念混淆,不能辨别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1.笔记记录重要概念
日常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重要地理概念之后,不论学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记录下解释概念的关键词,以备深入理解概念及后期复习。比如,学生经常混淆地形和地形区、山地和山区。笔者告诉学生地形共有五种基本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而地形区=地名+地形类型,如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青藏高原等。山地是一种地形类型,而山区=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如云贵高原)。就这样把概念讲给学生后,笔者还特别要求学生将这些概念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温习。
2.举例剖析重要概念
地理学中的部分专业名词理解难度较大,通过举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专业名词的内涵。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学习中提到的“农作物熟制”,它是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比如我国东北地区,这里纬度高,温暖季节短,能够使农作物正常生长(日平均气温≥10℃)的时间较短,因此这里大部分地区一年之内只能种一次、收一次,即一年一熟。举例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3.练习区分重要概念
对于概念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练习和区分,使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重要概念的内涵。比如,笔者在课堂上手指内蒙古自治区(地理挂图或绘制的板图),提问学生这是中国的哪个省级行政区域?学生答内蒙古自治区;这里主要的地形类型是?学生答高原;这里主要的地形区是?学生答内蒙古高原;这里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学生答草地;这里主要的农业部门是?学生答畜牧业。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前,学生在脑海中必须明确教师问题中的地理概念。
1.结论意思正确但不规范
在阅卷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很到位,结论要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但是呈现出的结论却不规范。比如,有一道题问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熟制,学生的回答是:一年一次、一年一收、一年一季、一年一回等。
2.结论构成不完整
学生由于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给出的结论只有一部分。比如,有一道题问我国的地势特点,学生的回答是:西高东低,忽略了“呈阶梯状分布”这句话。
1.态度严谨,规范表达
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严谨治学、规范自身的语言、文字表述,给学生一个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述提出严格要求,对于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及时的关注和点拨。
2.明确问题,考虑周全
争取优异的考试成绩是学生的共同心愿,但学生必须明确优异成绩的取得或高分段学生成绩的差异往往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细节的把握,即对问题的表述是否准确、全面。
1.地理信息空间定位能力不足
地理考试中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差异很大,部分学生甚至没有空间概念,涉及到定位的问题时,无法给出结论或结论错误。比如,有一道题要求写出图中字母对应的山脉名称,答案是太行山脉,学生写的是长白山脉、大兴安岭等。
2.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不足
学生在分析地理试题时,无法从已有的文字或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比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写出图中字母对应的我国海域名称,答案是东海,学生写的是黄海、渤海。
1.利用板图教学,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使用地理挂图教学,或在黑板上绘制各种板图进行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日复一日,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2.加强动画教学,培养地理思维
动画教学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初中生,学生对于动画页面上的信息(如动态的点、线、面)十分敏感,自然会认真地观看动画,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不仅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而且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
3.加强地理课外实践
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地理课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定位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外出旅游等活动中通过绘图、拍照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行程,这样的体验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定位能力。
考试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一般都会选择“多写”,选择“多写”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分数或满分。这种心理需求是正常的,但有时候“多写”,不仅得不了高分,反而得不到分数。如,要求学生写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学生的结论是: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又如,要求学生写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学生的结论是:小麦、玉米、油菜、花生。画蛇添足、反倒失分。
指导学生在给出问题结论时,首先要看清楚问题的要求,其次组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最后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