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柯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六书略》音注勘正(续)
余柯君
《六书略》为宋郑樵所著《通志》“二十略”之一,是一部讲解汉字形体构造的开创性著作。由历史学家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的《通志二十略》,是该书目前唯一的点校本。由于《六书略》讨论的是汉字的古形、古音、古义,整理点校的难度极大。鲁国尧先生在提及此书的校勘时,曾多次强调音韵学知识的重要性*周祖谟著,鲁国尧、李子君编选:《〈周祖谟文选〉前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另见杨军:《〈七音略校注〉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页。。笔者最近在研读该书时,发现此书在注音方面还存在若干有待解决的校勘问题,前此已撰专文举例说明*拙文《中华书局版〈六书略〉音注勘正》,待刊。。限于篇幅,前文未能悉数列举,现枚举余下部分,共计39条,以就正于同好。
清汪启淑飞鸿堂刻本《通志二十略》(以下简称底本)是传世的《通志略》刊本中的“最佳之本”*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95,第6页。,该本对传本的错误“多予纠正”,王树民先生选择该本作底本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该本“误改者亦不少”,承误或刊误的也时有所见。通过与元大德三山郡庠刻本(此本为元明递修,印于明弘治年间,以下简称大德本)、元至治二年(1322)刻本(全帙散,六书略五卷足,以下简称至治本)、乾隆十二年(1747)武英殿刻本(以下简称殿本)、四库本等本的对校,我们发现中华书局版《通志二十略·六书略》(以下简称点校本)的一些疏失是沿袭底本的错误造成的。现分类列举如下。
(一) 注音字的讹误
案:切语“士力切”,别本皆作“土刀切”。
案:切语上字“文”,别本皆作“女”。
案:切语下字“入”,别本皆作“八”。
4. 衿,居吟切。衣系也。又其俺切。(点校本页293)
案:又音切下字“俺”,别本皆作“淹”。
5. 嶜,容林切。山高大皃。(点校本页295)
案:四库本同。“林”,殿本作“未”。“容”,大德本、至治本皆作“咨”。
容林切,侵韵以母。《广韵》侵韵余针切未见“嶜”字,《集韵》侵韵夷针切亦未见。《殿本》之容未切,未韵以母。《广韵》《集韵》未韵以母亦皆未见。《集韵》侵韵咨林切:“嶜,山高大皃。”又《类篇·山部》:“嶜,咨林切,山高皃。”故可知点校本之“容”字应为“咨”字形近讹误,殿本之“未”字应为“林”字形近讹误,此处宜从大德本、至治本作“咨林切”。
案:殿本同。“肓”,大德本、至治本、四库本皆作“盲”。
胡肓切,唐韵匣母。《广韵》《集韵》唐韵胡光切皆未见“黉”字。《广韵》庚韵戸盲切:“黉,学也。”《集韵》庚韵胡盲切:“黉,学舍,通作横。”故可知“肓”字应为“盲”字形近讹误,此处宜从大德本、至治本、四库本作“胡盲切”。
7. 祏,常焦切。石藏宗庙主。(点校本页307)
案:切下字“焦”,别本皆作“隻”。
常焦切,宵韵常母。《广韵》《集韵》宵韵皆未见“祏”字。《广韵》昔韵常隻切:“祏,《说文》云:宗庙主。一曰:大夫以祏为主。” 《集韵》昔韵常隻切:“祏,《说文》云: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故可知“焦”字应为“隻”字形近讹误,此处宜从诸本作“常隻切”。
案:殿本同。切下字“比”大德本、至治本、四库本皆作“北”。
9. 乔,巨矫切。《说文》: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点校本页310)
案:切下字“矫”,别本皆作“娇”。
巨矫切,小韵群母。《广韵》小韵群母未见“乔”字,《集韵》小韵巨夭切亦未见。《广韵》宵韵巨娇切:“乔,高也,《说文》曰:高而曲也。又虏姓,《前代录》云:匈奴贵姓乔氏,代为辅相。”又《集韵》宵韵渠娇切:“《说文》:高而曲也。引《诗》:南有乔木。又姓。”故可知“矫”应为“娇”字形近讹误,此处宜从诸本作“巨娇切”。
10. 抓,庄交切。《博雅》:搔也。又侧绞切,又止雨切。批击也。(点校本页314)
案:“又止雨切”之“雨”字,别本皆作“两”。
11. 系,之为系,古诸切。(点校本页324)
案:“诸”,别本皆作“诣”。
(二) 被注音字讹误
1. 纱,于霄切。急戾也。从弦省,少声。(点校本页290)
2. 猱,刃九切。《说文》:复也。(点校本页307)
如前所说,《通志二十略》传世的版本有元大德本、元至治本、清乾隆殿本等多种,后出的本子对前面的本子的各种错误虽各有校正,但陈陈相因、谬以传谬的错误仍不少见。根据前贤研究,“《六书略》反切主要来源于《类篇》反切”*陈梅香《郑樵声韵学研究》引述丁国华《郑樵六书略研究》(台中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语,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5年,第92页。,鉴此,我们穷尽地统计了点校本《六书略》中所有的注音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与《类篇》及《广韵》等字书、韵书中的注音进行比勘,结果发现了一批点校本因仍传本之误的例子。试分类举例如下:
3. 冄,而谈切,《说文》:毛冄冄也。(点校本页247)
案:而谈切,谈韵日母。《广韵》《集韵》谈韵日母皆未见“冄”字。
《类篇·冄部》:“冄,毛冄冄也,象形。如占切,又而衔切。冄,又郍含切,又而琰切。”《广韵》琰韵而琰切:“冄冉,冉冉,行皃。”《集韵》琰韵而琰切:“冄冉,《说文》:毛形,或作冉。”据此可知“冄”切下字“谈”应为“琰”字形近讹误,当据《类篇》校正。
6. 瞐,黑角切,美目,一曰:目深。(点校本页265)
案:黑角切,觉韵晓母。《广韵》觉韵许角切未见“瞐”字。《集韵》觉韵黑角切亦未见。
案:古卦切,卦韵见母。《广韵》《集韵》卦韵古卖切皆未见“划”字。
《类篇·刀部》:“划,胡瓜切,舟进竿谓之划,又古火切。割也。又古卧切,镰也。”《集韵》过韵古卧切:“划,镰也。”据此可知“划”字又音的切下字“卦”应为“卧”字形近讹误,当据《类篇》校正。
8. 玅,于达(達)切,小意。(点校本页266)
案:于达(達)切,曷韵云母。《广韵》《集韵》曷韵云母皆未见“玅”字。
《类篇·玄部》:“玅,千遥切,小意。”又《集韵》宵韵千遥切:“玅,小意。”据此可知,各本切语“于达(達)切”应为“千遥切”形近讹误,当据《类篇》校正。
14. 狧,甚尔切,以舌取物,又讫(訖)合切,《说文》:犬食也。(点校本页277)
案:讫(訖)合切,合韵见母。《广韵》合韵古沓切未见“狧”字,《集韵》合韵葛合切亦未见。
案:居六切,屋韵见母。《广韵》《集韵》屋韵居六切皆未见“獿”字。
案:回灼切,药韵匣母。《广韵》《集韵》药韵匣母皆未见“嫋”字。
17. 忦,若怪切。恨也。又牛戒切,《说文》:忧也。(点校本页295)
案:若怪切,怪韵日母。《广韵》《集韵》怪韵日母皆未见“忦”字,
《类篇·心部》:“忦,苦怪切,恨也。又居太切,惧也。”又《集韵》怪韵苦怪切:“忦,恨也。”据此故可知各本切上字“若”应为“苦”字形近讹误,当据《类篇》校正。
另点校本第313页:“懬,口党切,大意。又若谤切,《说文》:阔也。”文中“又若谤切”之“若”亦是“苦”字形近讹误。
18. 慽,含历切,忧也。(点校本页295)
案:含历切,锡韵匣母。《广韵》《会也》锡韵匣母皆未见“慽”字。
《类篇·心部》:“慽,仓(倉)历切,《说文》:忧也。”又《广韵》锡韵仓历切:“慽,慽痛。”《集韵》锡韵仓(倉)历切:“慽,《说文》:忧也,或书作慼”。据此可知,各本切上字“含”应为“仓(倉)”字形近讹误,当据《类篇》校正。
19. 繴,博尼切。《说文》:‘繴谓之罿,罿谓之罬,罬谓之罦,捕鸟覆车也。(点校本页296)
案:博尼切,脂韵帮母。《广韵》《集韵》脂韵帮母皆未见“繴”字。
《类篇·糸部》:“繴,博厄切,捕鸟网。”又《集韵》麦韵博厄切:“繴,捕鸟罔。”据此可知,各本切下字“尼”应为“厄”字形近讹误,当据《类篇》校正。
21. 使,爽士切,《说文》:令也,又疏史切,将符者。(点校本页311)
案:爽士切,止韵生母。疏史切,亦止韵生母,两切語音韵地位相同。且“史”字,即止韵生母,做切下字不妥。
22. 仕,上吏切,《说文》:学也。(点校本页311)
案:上吏切,志韵常母。《广韵》《集韵》志韵时吏切皆未见“仕”字。
24. 箸之为箸,陟略切,为箸,真略切。(点校本页324)
案:真略切,药韵章母。《广韵》药韵之若切未见“箸”字,《集韵》药韵职略切亦未见。
《广韵》药韵直略切:“箸,附也。”《集韵》药韵直略切,“箸著,被服,一曰:置也,或从艹”。据此可知各本切上字“真”应为“直”字形近讹误,当据韵书校正。
25. 取之为取,土句切。《礼》:闻取于人。(点校本页325)
案:土句切,遇韵透母。《广韵》《集韵》遇韵芳遇切皆未见“取”字。
《类篇·又部》:“取,此主切,《说文》:补取也。《周礼》:获者取左耳……又此茍切,获也。”又《广韵》麌韵七庾切:“收也,受也。”《集韵》麌韵此主切:“《说文》:捕取也,《周礼》:获者取左耳,引《司马法》:载献聝,聝者,耳也。”《集韵》厚韵,此茍切,“获也”。据此可知,各本切上字“土”应为“七”字之讹,当据韵书校正。
除了上述两类问题,在研读中我们还发现点校本中有为数不少的“异文”既不合于汪本——王先生校勘工作底本,也不合于参校诸本。例如:
类似问题,数量亦颇不少,应引起重视,希望再版之时得到改正。
王树民先生年逾八十,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通志二十略》洋洋五十二卷的点校整理工作,令人敬佩。上述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是大醇小疵。古籍的整理,永远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之中,希望本文能为恢复《通志二十略》的原貌,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