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PEST分析

2016-03-19 23:22陈炜聂峥嵘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江流域村寨少数民族

陈炜,聂峥嵘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PEST分析

陈炜,聂峥嵘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当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运用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法律、经济市场、社会文化和技术四个方面剖析了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PEST分析

少数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聚落形态,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江属珠江水系干流之一,主要流经桂、滇、黔三省,遍布着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壮寨、柳州三江侗乡程阳八寨和云南文山坝美壮寨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寨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然而,随着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的困境,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9月23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评选出340个村寨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西江流域内含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1个,约占全国总量的26.8%,其中广西58个,贵州31个,云南2个。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具旅游开发与保护价值。

一、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西江在云南省境内流经曲靖市、文山州,世居有壮、苗、彝、瑶、回、傣、白、蒙古、仡佬、布依、水等11个少数民族,共有打陀螺、摔跤、武术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25项。西江在贵州省境内流经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聚居有布依、苗、瑶、仡佬、侗、彝、黎、水、白、傣、傈僳、拉祜、佤、纳西等40余个少数民族,共有高台狮灯舞、棍术、芦笙舞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44项。西江在广西流经面积最广,包括百色、南宁、河池、来宾、贵港、梧州、柳州、桂林、崇左、贺州等10个地市,世居有壮、侗、苗、瑶、仫佬、毛南、京等11个少数民族,共有抢花炮、抛绣球、铜鼓舞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708项。西江流域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文化体验型旅游。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原始气息以及丰富的表现形式等,愈发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一些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已经享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譬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因其独特的芦笙斗马民俗风情,被誉为“芦笙之乡”和“中国斗马之乡”,贵州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其端节盛大的赛马活动被誉为“中国赛马之乡”。然而从整体上看,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对其所面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找出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旅游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s),E是经济市场环境(economy),S是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T是技术环境(technology),通常用于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或某一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状况。旅游业是一个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PEST分析也常被用于分析旅游业或某一旅游地发展的宏观环境。根据PEST分析方法,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主要面临的环境如下: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s)

1.政府政策

在国家层面上,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体育旅游、旅游演艺”。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积极拓展业态,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扶持。

在地方层面上,西江流域的各省份也出台了相应政策。2012年广西发布了《关于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的决定》,明确了把广西建设成为西部体育强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区、区域性国际体育对外交流合作中心的总体目标。同年,贵州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提到要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和传承民间传统体育,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乡”;依托自然、民族、旅游和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各级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2015年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促进体育旅游融合,着力开发以体育赛事旅游、民族体育旅游等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系列。”

西江流域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但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在人才引进、资金引入和项目扶持等方面缺乏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等问题。

2.法律法规

自古以来,为了维护社会安定,西江流域各少数民族村寨都有自己的习惯法,譬如桂北、桂西壮族社会普遍订立的乡规民约,毛南族的“隆款”和“梅柏”,苗族的“榔规榔约”,仫佬族的“合款”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明代广西金秀瑶族的“石牌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还以此为鉴订立了《大瑶山团结公约》[1]。早期纯正的社会道德和严律的世风为少数民族村寨的人们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的保护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上升至法律层面。1995年《体育法》第15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体育和游艺”列入了重要保护对象。西江流域的云南(2000年)、贵州(2000年)、广西(2005年)三省(区)也出台了包含民族体育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地方性行政法规。

(二)经济市场环境(Economy)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西江流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到交通不便和环境闭塞的影响,西江流域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以广西三江富禄苗族乡为例,该乡有自然村15个,其中贫困村11个,特困村4个,这些贫困村至今仍然是自治区扶贫解困的目标。此外,拥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河池[2],于2014年以人均GDP1.75万元排名广西14个地市的最末,其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西江流域虽然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投资机制和开发措施,其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形成一条带动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2.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能力越来越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往往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而具有休闲、健康、时尚、环保意义的旅游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寻求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据实调整休假安排,贵州黔南州已发文实行周五下午弹性作息。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使得人们出游欲望日益高涨。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有助于提高国民身心素质,促进文化交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少国民也会被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体验性强的民族体育活动所吸引,如2016年柳州三江侗族的花炮节,仅两天的时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6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5%、152%,星级饭店和农家宾馆入住率均达100%。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消费呈急剧增长态势。

(三)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

1.民众遗产保护意识

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对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开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广大群众不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认知,还对其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认同,特别是对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地方形象的提升等方面的认可。可见,民众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愿得到加强,确保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禀赋的存续,有助于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

2.传统体育传承状况

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其民族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西江流域不少地方的中小学、高校在普及素质教育时加入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课程。如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第一中学为200多名学生开设了训练花山拳的课程,花山拳还被纳入当地中小学生运动会的重要项目。其次,以民族村寨社区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生态博物馆逐渐兴起,生态博物馆旨在保持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真性。目前,我国已有16个生态博物馆,其中西江流域内有10个,包括贵州的1个(黔东南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和广西的9个。这些生态博物馆为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其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3.文化生态环境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西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城镇化建设对缩小城乡差距、减少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村寨原始封闭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其传统体育文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过程中,一些地方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此外,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少数民族村寨青壮年外出打工,大大削弱了传统体育的传承人队伍;加之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势入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依存的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使得西江流域一些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危机。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y)

1.移动互联网技术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截至2015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05亿户。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智慧旅游的开展,尤其是4G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对旅游者而言,只需要一台便携设备就可以管理旅行的全程。以广西为例,该地区已经开始对南宁市、桂林市、贵港市、柳州市及其鱼峰区“4市1区”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也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互联网+旅游”理念所涵盖的“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旅游村寨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在线预订”等功能的实现指日可待。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智慧旅游能够为旅游者带来全新的民族体育旅游体验。

2.数字化保护技术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逐渐蔓延至各个领域,通过数字化多媒体设备和软件的支持,非物质文化相关信息及档案资料皆可以得到永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表现形式有专题网站、数字虚拟博物馆、虚拟演示、网络游戏、3D打印技术以及微视频等,其影响力大大超越了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等传统保护形式。传统体育是村寨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江流域少数民族群众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和精神价值,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建立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数据库,不仅能够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与传承,还能确保体育旅游资源的储存,进而更好地促进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环境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人才引进、资金引入、项目扶持等工作方面未见成效。第二,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力薄弱,缺乏标准的策划、规范的包装和广泛的宣传,导致其品牌知名度低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第三,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困境,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渐失。第四,缺乏合作意识和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未形成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内外部合作机制。

三、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族村寨体育旅游发展

西江流域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对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其良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提高政府执行力,积极推动政策落实。第一,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在确立传承人身份之后,有关部门应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照,延长其寿命;在技能传授、生活补贴、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传承人以必要的资助,解决传承人的福利待遇;鼓励他们对后人的传、帮、带,努力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二,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机制,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吸引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的进入、留住人才;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既掌握较扎实的民族体育实践技能,又具备旅游学、管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放宽政策,扶持文化产业、鼓励社会投资类项目的进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通过各种途径拓宽投资来源渠道,充分发挥企业、金融机构、民间团体及个人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支持并促进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

(二)创新体育旅游产品,提高竞争优势和品牌知名度

2010年12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确定了首批包括南宁马山、柳州三江富禄苗族乡在内的17个地区作为广西民族体育特色之乡。此外,贵州黔东南凯里榕江“体操之乡”和黔南三都“赛马之乡”等都已形成了特色的体育品牌。但若想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把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优势打造为区域品牌优势,提高其体育旅游竞争优势,在全国民族体育旅游事业中标新立异,扩大知名度,吸引旅游者前来,就必须深度挖掘民族体育文化,创新体育旅游产品。利用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和本土性,突出各村寨不同特色,避免同质竞争,树立品牌,实施“一村一品”开发策略,如文体部门可根据各村寨项目开展情况建立若干“摔跤之乡”“抢花炮之乡”“陀螺之乡”等[3]。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资源大致可分为竞技、游戏、表演、舞蹈、节会、养生等6大类,可据此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融入游客参与型体验项目,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和探奇求新的心理。同时,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提升民族体育旅游的知名度,还可深度开发一些基于民族体育特色资源的旅游纪念品,如花炮、陀螺、芦笙、体育展演CD等。通过对其进行展示和售卖,有助于丰富少数民族村寨民族体育旅游的内容,增强旅游吸引力,进而增加当地群众的旅游经济收入,唤起民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少数民族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三)科学规划体育旅游,保持民族村寨文化的原真性

西江流域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遗留下的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镇化建设必然对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加之在对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与规划时,一些不合理的规划造成了民族体育原真性的缺失,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土壤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如何既能维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又能保持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的原真性,实现传统体育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是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志宏等[4](2015)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提出了一套“人·古(镇、村)·自然”平衡适宜的模式,在确保村寨古民居整体性和历史性以及村寨原有风貌原真性基础上,通过不破坏生态行为的保护和规划方式,使新村寨的发展仍然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的地域文化,从而适应村民社群心理需求,最终形成一种山水、林耕、古村人、古村寨和自然环境相互平衡的宜居的状态。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事业在发展的初期,要严格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旅游规划:首先要对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资源评价,确定其功能和价值,即体育项目的观赏娱乐、强健体魄、祭祀交流等功能价值;其次,在旅游规划过程中要尊重地方实际,因地制宜,还要尊重社区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后对旅游规划后的影响进行评价,主要针对传统体育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物质经济、生态环境、思想观念等效应作出评价。

(四)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全域一体化旅游新格局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全域旅游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5]。西江流域内各产业各部门应树立全域旅游发展共识,全面参与到区域民族村寨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中。首先,整合西江流域民族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提升体育旅游产品品质,将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串点成线,完善其村寨体育旅游线路,以线扩面,形成全域一体化旅游格局。其次,加强西江流域桂滇黔三省民族体育旅游的合作,坚持全域理念,合力打造区域民族村寨体育旅游品牌,形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民族体育旅游目的地,合力对外营销推广,共享体育旅游市场,实现西江流域区域民族旅游联动发展。最后,高铁等现代交通技术的普及极大程度地改善了西江流域的交通状况,提升了其旅游可进入性,也促进了区域内外的旅游合作,西江流域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寻求同外部合作的机遇,共拓旅游市场:倚靠大西南旅游圈,共同开发特色区域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线路;凭借珠江-西江经济带同粤港澳进行旅游合作,促进区际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借势东盟天然地域环境与相关政策发展边境旅游,打造跨文化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旅游产品,从而进一步优化全域一体化旅游的新格局。

[1]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848-850.

[2]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46-153.

[3]冯红梅.论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12(4):143-145.

[4]刘志宏,李钟国.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规划建设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9):31-3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EB/OL].http://www.cnta.gov.cn/ xxfb/jdxwnew2/201602/t20160207_760080.shtml.

PEST Analysi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of Xijiang River Basin

Chen Wei,Nie Zhengrong
(School of Tourism,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There are rich and distinc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Xijiang River Basin,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Adopting the PES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of Xijiang River Basin from four aspects:politics,economic,society and technology.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development,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Xijiang River Basin;ethnic villages;traditional sports;tourism development;PEST Analysis

F590.31

A

1001-7070(2016)03-0046-05

(责任编辑:韦国友)

2016-03-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特色村寨建设视域下桂滇黔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5BTY036)和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FTY003)的阶段性成果。

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聂峥嵘(1991-),女,湖北孝昌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西江流域村寨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无蚊村寨丁屋岭
西江流域跨域航道行政执法合作研究
村寨——海坪彝寨
体验经济视角下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西江流域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
清代前中期广东罗定州的开发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