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人文情怀教育的实现途径探析

2016-03-19 19:50赵志勇王娟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222
高教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

赵志勇 王娟(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2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人文情怀教育的实现途径探析

赵志勇王娟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通过树立人文情怀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人文情怀教学能力、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情怀教育;实现途径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that other subjects don't hav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feeling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setting up the idea of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feeling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humanity feelings,strengthening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education of humanistic feelings;realization way

当前,我国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缺失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弥补大学生人文情怀缺失的主要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应该顺应当代国内外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趋势,努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其实效性,培育具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一、树立人文情怀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道德的失范并存,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缺失共生,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有沦为职业培训机构的趋势,培养出的大学生也难免缺乏人文情怀、甚至成为虽具有一技之长却危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害群之马。因此,高校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责任。[1]

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的思政课,是培育人文情怀的核心课程,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思政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属于人文情怀教育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的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素质。因此,思政课必须担当起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使命,摈弃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树立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情怀教育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和理念,通过启发式、讨论和对话、情感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寻找让其人生更加充实的精神家园,推动思政课人文情怀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提高教师人文情怀教学能力

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1]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育人,在于既能教给学生先进的知识,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应该做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引路人。各高校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遵循人文情怀教育规律,强化教师自觉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理念和意识,组建一支人文情怀教育教学能力强、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让党放心、受学生欢迎、让社会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思政课是塑造人格、培育灵魂的课程。担任这一课程的教师理所应当是人格健全和富有爱心的人,是能以追求真、善、美的纯真情怀去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人,是能给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自由发展以终极关怀的人,是情感丰富、道德高尚而又富有理性、敢于担当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吸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和主体性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身上所蕴含的正能量;其次,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饱含丰富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追求真、善、美的一种情感,是胸怀天下、具有忧国忧民情怀和敢于担当意识的一种心境。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和慈悲的胸怀。教师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去感化和打动学生;再次,要求教师提高师德素养。业不精,是教师的大忌;德不正,更是教师的大害。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他们知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分散、素质差异较大。因此思政课教师除了同其他教师一样具备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热爱学生等品德外,还须具备民主和公正精神,要学会关爱、尊重、信任、乃至赏识来自不同专业、具备不同习好和特点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三困生”的所思所困,以爱生如子的诚恳与他们进行感情和心灵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怀,才能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做到既是他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和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钦佩与尊重,让学生自愿的、兴致勃勃的接受教育。

三、加强课程建设

(一)整合有关课程设置

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以人的情感、人的信仰以及人的生存意义等人的精神存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所以,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应该以人文学科为载体。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从我国目前高校的专业分类与设置来看,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属于不同的专业,因此不要说理工科学生,即使是文科学生,接受自己专业以外人文学科教育的机会都很少。最有可能贯穿人文情怀教育的课程除了大学语文和英语以外,最主要的当属思政课。为此,应当以教育部规定的四门思政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为核心课程,根据思政课教师的专长和学生的专业特色,通过开设公选课的方式,构建以“人文情怀”教育为目的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思政课教师可以开设的公选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伦理学”、“中国哲学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儒学经典选读”、“宗教概论”、“中国近现代名人评传”、“外国近现代人物评传”、“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人生杂谈”、幸福学、美学概论等。

(二)整合有关教学内容

在思政课及公选课的教学中贯穿人文情怀教育,需要依据以下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通天地、知古今”,从而掌握必备的人文知识。通天地,也就是让大学生了解“自然之道”(根据古代中国哲人老子的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进行人文情怀教育,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知古今,也就是让大学生熟知“历史之变”及规律,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世事兴衰的缘由,从而理性地参与社会活动,更好的把握人生和人类的现在和将来。其次,在高一级的层次上,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启迪学生的人文思想,让他们“明人伦、养心性”。即让大学生懂得为人之道、感受人性之真和自然之美。最后,通过培育人文精神,让他们“合知行”,达到实现人文情怀教育的目的,力争让学生找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方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青春。

依据上述原则,思政课及公选课应该着重在以下三方面整合教学内容:一是四门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核心课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公选课作为辅助课程,其整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兼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公选课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孝亲尊师的人伦情怀、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仁人君子的崇高修养、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教育的主要内容;三是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之间,要注意避免内容重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最后,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弥补各门课程兼顾不到的方面和内容。最终构建以凸显人文情怀教育为特色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就是其“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思政课教师应该“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加强思政课人文情怀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启发式教学

人文情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热情、敢担当、勤思考、能践行、讲奉献、勇创新的人才,因此教学理念应该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指导学生主动发展。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都主张使用启发式教育学生。孔子认为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寻找答案,他主张使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循循善诱的方法;苏格拉底采取师生问答的方法诱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不过多的替学生思考,不给学生孰是孰非的标准答案,而是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进而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思政课中蕴含的道理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做到知行统一,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自觉的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思政课人文情怀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实现。

(二)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模拟真实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锻炼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切身的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帮助他们把书上所学的某些道德规范与自己的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最终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效果。比如针对“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个社会热点话题,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让班上的同学扮演摔倒的老人、老人的家属及路人等角色,让学生自己演绎该不该扶。演练完之后,需要安排参演的学生自我评析、听课的同学评析,最后教师总结评析。这样的情境教学法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作为社会公民,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选择,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实例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和讨论,启发他们思考的教学方法。一般由精选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评述案例四个环节组成。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通过呈现和讨论实际案例,让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于思政课人文情怀教育的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以及努力学习造福国家和社会的决心。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在讲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节时,我们选取了“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案例,让学生讨论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及危害,分析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真切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倡导,启发他们以建立美丽中国为己任,在今后的行动中切实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

(四)辩论教学法

辩论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话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最后教师予以点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于辩论双方观点对比鲜明、学生参与人数多、参与度深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准备、深入思考。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发挥了他们的潜能,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人文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方案的积极性。同样以”概论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以下辩题:网络发言该不该实名制;效率与公平哪个更重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国有企业是不是应该退出竞争性行业和领域等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108-0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情怀教育体系构建及运行机理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HEYP6004)。

作者简介:赵志勇(1972,9-),女,河北省景县人,汉族,硕士,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娟(1978,9-),女,天津市人,本科,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探索医院人才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