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服务能力的专业群建设实践
——以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为例*

2016-03-19 12:36陈安生李龙
高教学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服务能力专业群高职院校

陈安生  李龙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基于提升服务能力的专业群建设实践
——以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为例*

陈安生李龙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要: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长期为铁路行业服务的历史,2004年底学院由铁路行业移交地方政府主办主管。近年来,在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中,为使服务功能达到最大化,本着“传承与开托并举,铁路与地方并用”的理念,建立“路地双向”服务体系,以增强专业的辐射力和贡献率,赢得了行业、企业较高的支持与回报。

关键词:服务能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社会服务功能,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但又是高职院校当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故提升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实现服务功能的基本载体,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故提升专业群的服务能力也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工程专业群重点项目建设中,坚持以增强服务能力为突破口,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实施提升服务能力的专业群建设方略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隶属于铁路部门主管,具有明显铁路行业特色。较长时期以来,主要为铁路行业提供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服务。2004年底铁路实行主辅分离,学院移交地方政府主办主管。管理主体的变化,无疑给学院办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群长期以来依托铁路行业办学,在铁路行业内已积淀了深厚的办学资源,在行业有较强的优势,这些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政府主办主管的职业学院,同样肩负着为本区域内建筑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责任,这一责任如何尽快履行?面对这一新的角色,发展的理念是:“传承与开托并举,铁路与地方并用”,明确以服务为宗旨,抓住机遇,在继续发挥为铁路行业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开辟为衡阳市、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新领域,形成为铁路行业和地方双向服务的体系,开辟专业群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提升服务能力的专业群建设措施

(一)运行“路地双管”的“125”校企合作机制

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基点在于互惠互利,其稳定性与持续性取决于良性的运行机制。在分析本院校企合作背景和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建立“路地双管”的“125”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一是面向铁路行业,重点建设1个基地——南方高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基地,实行理事会运行机制,旨在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共建,多元投入的办学格局,更好地服务铁路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面向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牵头运行2个联盟——衡阳市建筑职教联盟、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其中建筑职教联盟联合本市建筑类相关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以专业为纽带,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实现“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协合作”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的办学模式;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旨在瞄准本地的盐卤化工这一支柱产业,联合衡阳市各高等院校、重要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凝聚人才,整合资源,建立校企研发平台,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三是托宽本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平台,依托专业群设立的5个校中企——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勘察设计院、监理公司、CAD培训中心、建筑构配件生产场。发挥专业优势,突出生产性功能,形成开展生产任务与学生实习与实训相融合的局面。

(二)培养“路地两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服务功能。如何将这传统的服务形式提升为行业和地方发展培养紧缺人力资源,做到适销对路?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特色和针对性。

1.明确专业群定位,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需求的对接,对社会的“即时需要”作出直接的有效反应。近年来,为适应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增设地下及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开设面向铁路工程的造价专业;在对接本地区建筑行业的同时,对接铁路,采用一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铁路特色的建筑工程专业群;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扩大订单培养,设置高铁站房维修技术和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订单班。

2.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要贴近市场、贴近岗位,就必须摒弃“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为此,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我们实施了具有服务驱动特征的“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融合”就是以“校办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的生产岗位为平台,实现企业的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融合;以依托专业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服务项目与教学项目间的融合;“三衔接”就是通过企业生产与专业服务项目,将生产和服务作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衔接;将生产岗位标准和服务的作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衔接;将生产产品和服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为适应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思路,开发了具有模块化和职业化特征的课程体系。对于职业岗位的关键技能培养,尽可能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

3.建立服务驱动型的教学管理制度

要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引进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实行动态安排和监控管理,满足多学期、分段式等弹性教学组织模式的需要,根据服务项目需要实时调整教学进程时要作出快速反映;二是探索选时间、选内容、选课程、选地点的选课制,以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特长培养和个性发展需要;三是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对参加竞赛获奖、考取技能证书、撰写专业论文、参加社会实践、参与服务项目成果等,其相关课程给予加分或单独考核评定。

(三)建设“路地共享”的实习实训条件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阵地,又是从事专业服务必备的基础条件。围绕如何服务好铁路和本区域建筑行业这两大主体,近年来,在本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始终贯彻“提升基地功能、兼顾路地共享”的建设理念。

所谓提升基地功能,就是增强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优化校内实训基地布局,综合分析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和本专业服务功能,重点建设具有生产性功能的5个服务实体,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按技术模块、企业生产经营要求进行设置和完善;实习实训场地及设施设备建设,以专业能力培养需求为基础,以校内产业生产和技术服务为拓展,扩展生产性项目,如设立建筑构配件生产车间、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车间,尽力变钢筋工、混凝土工、管道工等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

(四)培育“路地双适”的服务型教学团队

技术服务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途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关键要素上,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施加必要的压力,从制度上规范教师的服务行为,在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技术服务相关加分指标,将技术服务作为评定优秀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教服交替”,参与解决铁路和地方建筑企业的生产和技术攻关;加大措施实施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各专业每年有计划轮流选派1-2名专业教师到对口校办产业和合作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为教师的主动服务提供必要的动力,校办产业引入股份制运作方式,专业教师参股,除从事技术服务的直接报酬外,还可参与年度分红,依托建筑专业群成立的校办产业中,80%的专业教师是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基本形成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培养了一批较强职业技术型专业教师队伍。

(五)承接“路地双拥”的专业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群服务能力的落脚点。近年来,在专业群的建设中,以服务项目为抓手,紧紧瞄准铁路和地方的双向需求,打出为铁路行业和区域服务的组合拳。

一是对接企业所求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建立名师工作室及依托本专业群开办的校中企开展生产服务,如对接地方开展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技术服务;对接铁路行业,参加武广客运专线、广州地铁、长沙地铁、各高铁站房的施工、验收、维护管理。通过服务实现了与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的良性互动,凝聚和吸引一批专业教师成为服务主力队员,服务所获的收益增强了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活力。

二是瞄准企业所需实施横向研发。学院将企业横向科研工作作为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所需,攻克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近3年来,联合企业开展建筑节能、高性能建筑材料、盐卤化工产品开发、建筑施工工艺工法等研究课题28项,开发专利产品7项,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难,从而赢得企业的信任。

三是依据企业所用进行文化引领。充分利用专业群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为企业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管理、先进技术;积极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以及诸如建筑节能技术、建筑BIM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培训。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铁路建筑维护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迅速作出反应,为铁路房建部门开发了高铁站房设备维护、铁路房屋维修管理、铁路运营线施工安全管理,铁路房屋大维修规则等急需的培训项目,近年来为地方和铁路企业新开发培训项目12项。

三、建设成效

(一)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

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促提升。依托“路地双融”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近三年来本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由4100m2增至8500m2,设备总值由674万元增至愈千万元。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0个,基地生产性功能显著增强,生产性的实习实训条件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和施工工艺资料,为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以真实作品、任务、项目驱动的特色课程创造了条件,2015年本专业群立为市示范特色专业群,并已建成省级精品专业1个,中央财政奖励支持及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及名师课堂3门,专业教师团队在服务中成果丰硕:荣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成果奖5项,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级骨干青年教师3名。

(二)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增强服务能力的专业群建设,近3年来新增5个职业资格高级工鉴定,学生实习实训实施方案达到20个。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学生直接参与本专业教师的技术服务的项目,学生专业技能、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职业道德、吃苦精神的得到培养,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连续获奖:学生在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建模大赛中连续2年获得高职组团体冠军奖;2013年在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建模大赛中获得高职组团体二等奖;2014年在全国高职院校“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三)提高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基于增强服务能力的专业群建设,显著提高本专业群的社会认可度。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已中国铁路总公司房建系统人员定点培训基地和衡阳市建筑业共享基地,近三年来校办产业吸引企业投资超过500万元共建共管。毕业生素质的提高,吸引到中铁建设集团、中铁工程局集团、艾奕康咨询公司等大型企业相继在本专业群中开展稳定的订单培养班,赢得了行业、企业较高的支持与回报。近年来,本专业在湖南省的招生分数线均高出全省控制录取分数线120分以上,新生录取报到率92%,学生对口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13-15.

[2]陈安生,张丽君,等.发挥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功能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53-55.

[3]孙红绪,等.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4(11):114-11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158-03

*基金项目:2013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基于增强服务能力的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建设研究”(编号:2013015)

作者简介:陈安生(1963,08-),男,汉族,硕士,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建筑技术。

Abstract:Hu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Railway High-speed has a long history of serving the railway industry. In late 2004,college was transferred from railway industry to local government.In recent years,within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oup,the college has established the bidirectional servic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motion of"combining heritage and innovation,serving railway industry and local people"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services and enhance the radiation force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specialty.And it also wins higher support and return from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related firms.

Keywords:service capability;technical colleges;specialty group;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服务能力专业群高职院校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