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子秋
(南京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南京 2100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根本遵循*
龚子秋
(南京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南京 210046)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在“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固化。高校要充分发挥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党组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强大合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要坚持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的正确定力,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大学生的可接受度,寻求科学可行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称之为“兴国之魂”24,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立德树人的价值依归。中央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综合平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根本遵循,对于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地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基本遵循。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文化的基因”。169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如儒家的重仁爱、守诚信,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家国观念,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人格;道家注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因此要特别注重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历史脉络、发展走向,在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比中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价值。要特别注意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梳理和仔细分析,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进行科学的“扬弃”,防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大学生造成精神污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善于挖掘其时代价值,在当前阶段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64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展现出新的活力和生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价值观认同的本质是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一种个体被群体文化所影响的感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168而经过反复提炼加工最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质相结合,时代精神和中国国情相适应,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和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最终产物,是各族人民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所谓主流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就当下中国社会而言,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广大人民群众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核心,是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领导主体;中国政府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是人民的活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而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认同与参与程度,决定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发展的历史走向。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摄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根本价值观
所谓价值,乃是指主体利益的实现。当下中国社会,是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元、利益矛盾多元、利益实现多元即价值多元的社会。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7美国著名法学家罗斯科·庞德对那些要求得到法律制度承认和保护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作了辨析和阐释。他把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三种类型。庞德认为,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矛盾中,法律的任务和价值就在于“在最小的阻碍和最少浪费的情况下给予整个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71。笔者认为,在当前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日益凸显的现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统摄多元利益诉求,达成价值共识的重要作用,是统和整个社会利益方案的“最大的效果”。唯有社会形成了主流价值观,才能达致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动态平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摄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根本价值观念,可以有效促进当下中国多元价值冲突的动态平衡与总体和谐。因此,统摄社会多元价值观冲突,必须“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与价值认同”。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也不可能自发地在大学生中形成,它需要大学生在“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固化。对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而言,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与引导,通过外部灌输与内部唤醒,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自觉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外化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真谛,使其自觉认同这种价值观体系。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需要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于恒的共同奋斗,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青年大学生逐步树立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从而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依赖于社会所有主体的共同努力,包括执政党在内的一切组织、一切个人,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社会、学校到家庭,每一个人都不能置之度外。其中,就高校而言,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师要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主导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专业主渠道作用,辅导员要发挥主阵地作用,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发挥服务育人作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要发挥积极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建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只有加强理论研究,解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实践在即,理论先行。在举国上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拟借鉴李前进博士《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一书的分析框架,前言1-6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目标设计和实践路径相呼应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条件、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条件
1.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国际背景。当今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文化多样化、生活信息化的局面深入推进,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3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构筑并建设适应形势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党的十二大、十三大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以来,又相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又正式提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一脉相承,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逻辑机理。
3.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由一元到多元的巨大转变,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经济、政治和文化优势对我国发起各种颠覆和渗透行动,给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运用颠覆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和话语体系。加之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我们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漂浮”[10]现象,这些都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党和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普遍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从大学生关心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实践出发,实现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学业、素质等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和重要抓手,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深入的理论教育和引导,能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了解、认知逐步走向认同和内化。通过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规范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只有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产生实效,才能真正教育、引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行为等方面全面提高。
3.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采取学校教育的方式,按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反馈等教育流程,利用课堂这个场所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这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显性教育活动,具有目标明确、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但是这种教育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带有浓厚的“灌输”的意味,因此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与排斥。而隐性教育则是尽量把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渗透到其他活动中去,在润物无声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具有影响深远、效果明显的特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正面灌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灌入学生的大脑,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是当前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紧紧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价值意义、理论渊源、指导思想、方针策略、现实条件、实现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系统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是主阵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亦或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大学生都可以在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中去体会和感受,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网络平台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格局。大学生普遍使用包括QQ、E-mail、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获取资讯,交流信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通过建立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校园网络论坛、QQ群等网络媒体以及微课、慕课等网络课堂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
4.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的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无论是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还是第二课堂的校内实践,校园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境。要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塑造,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加强校园文化“软件”建设,通过大学精神和校风学风的培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校园文化魅力,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基本遵循。但是在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和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期待着学生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产生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能够内外到大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外显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宝贵人格和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2013-12-23/2015-10-23 〖ZK)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龚廷泰.理念、制度与法治实践[J].北方法学,2013,(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李前进.论新左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威胁与化解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2014,(4)
[8]李前进.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何怀元.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
(责任编辑:朱平)
Core Socialist Values: Guideline f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Conducts
Gong Ziqiu
(StudentAffairsDepartment,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Formation and solidification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college students is achieved in the gradual course of their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the values. It requires a combined effort by the school managers,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he advisor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s like the Party Commitee, the Youth League Committee and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must be in the right political direction with close attention paid to modern students' actual ideological reality so students can readily accept the value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 student; values; code of conduct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05
*作者简介:龚子秋(1984-),女,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