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西北政法大学 公安学院,西安 710122)
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弱化与提升*
李辉
(西北政法大学 公安学院,西安 71012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水平,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方式在传播主体、传播关系、传播层级等方面呈现出泛化特征,从不同角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介入新媒体领域,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在展开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青年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项实践活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等,利用多种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影响。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建构起社会主导性的价值观念。[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客观条件的制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行[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实践对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的价值判断与衡量,其反映的是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从性质上讲,这个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从量上讲,实践活动对于实践对象的影响有大有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水平与影响因素,对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样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与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成为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技术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受此影响,青年学生成为“低头族”、“碎片化阅读”等现象突出,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与育人目标的实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与面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环境的改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引导,在继承和发挥传统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与优势的同时,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科学研判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信息传播的泛化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自己独有的特征影响和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对象与现实环境。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消弭了信息传播者和接收着的绝对界限,导致信息传播主体泛化,在青年学生中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信息传播关系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放、自由与虚拟的特征弱化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道德责任与自净能力;信息传播层级的泛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利,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一)信息传播主体的泛化导致信息传递价值导向的多元化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度的扩散转变成网状传播,具有新媒体传播工具的每个人都可以向社会发送自己的信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青年学生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接收者,也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传播主体泛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信息资源的价值导向多元化,混杂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输出的信息资源通过微信、微博等途径迅速传播,对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对于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较差,腐朽文化思想与生活观念的侵袭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进一步在现实生活中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容易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价值错乱和选择危机。各种渠道来源的信息通过新媒体端口将多样的价值观念传递给青年学生。这些价值观念并行甚至冲突,缺乏选择能力的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中无所适从,容易造成价值信仰危机,影响正确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确立。
(二)信息传播关系的泛化忽略了信息传递中的道德责任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闭环传播,信息的传递依赖于现实关系。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信息局限于空间与地域的限制,依托熟人社会的关系纽带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传递信息的个体对于所传递的信息所负有的道德责任,抑制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也为信息的自我辨别提供了时间上的机会,小范围的信息传递与从人到人的信息传播关系极易得到证伪与自我净化。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呈现出“全时传播”的特征。一方面,全新的信息网络以其极大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青年学生,传统媒体下无法满足的沟通联系需求被新媒体的产生完全激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传播频率、信息量、交流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传递的迅速,又加剧了谣言信息、不实信息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信息传递的匿名化、虚拟化忽视了信息传播中的道德责任,容易发生越轨或道德失范等行为。虚拟网络缺乏有效的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管,形成了一个高度自由的交往空间,这种自由性容易使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薄弱的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忽视现实世界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淡化自身的责任意识。
(三)信息传播层级的泛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力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层级性。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资源是稀缺资源,在二元的信息发布、接收结构中,传统媒介处于整个信息传播系统的核心,这一核心地位赋予信息传播者以极大的话语权力。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相对被动地接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资源。因在信息传播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话语影响力。而新媒体具有多元的信息传播结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态,这样的传播特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体工具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逐步减弱。同时,青年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更加的多元和主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灌输与安排的被动局面,更加倾向于依据自己的个人偏好与判断能力自主选择。
二、新媒体环境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创新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泛化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水平。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又是时代的潮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趋利避害,积极介入新媒体领域,利用新媒体开展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面社会舆论问题,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发挥主流引导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的媒介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能力,增强青年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一)积极介入新媒体,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流引导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主体的泛化特征导致信息资源的价值导向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介入新媒体领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增强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引导力与渗透力。一方面,要开展网络舆情分析,积极地掌握舆论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焦点与热点,对于青年学生经常关注的热点网络话题,经常使用的媒体手段进行分析、把握,从而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化解潜在的矛盾与风险。另一方面,重视新媒体信息的引导力[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平台和途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之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二)培育媒介素养,强化学生的选择能力与道德责任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在接触媒介、解读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素质和修养[4]。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包括三个内容: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素养、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素养、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媒介进行工作和生活的素养。针对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关系泛化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来抑制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信息的鉴别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升青年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批判吸收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发挥出新媒体信息“弘扬正能量,倡导好风气”的正面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信息网络的虚拟化发展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拉近了陌生人的距离,有利于青年学生发泄、倾诉心情,但不能让虚拟世界挤压现实生活,更不能因其虚拟性而忽视自身的责任与道德,散发虚假信息,从事违法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求他们在使用新媒体进行交流沟通、表达观点的时候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区分好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切实履行自身的道德责任。
(三)提升理论能力,重塑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力
新媒体信息传播层级的泛化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自己的理论能力,在教育活动中面对青年学生所产生的困惑问题,能够不躲避问题、不回避问题,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直面问题,批判不良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人心。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形势政策难点、热点把握。针对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网络热点、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现实问题出发提升理论能力,及时回应学生关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革新教育方式[5]。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化、灌输式特点与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多样化传递形成明显差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可以适当地采用网络语言,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达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水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层级泛化的影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分歧探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2]项久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J].江汉论坛,2014,(7)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4]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3)
[5]肖学斌,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7)
(本文荣获2015年全国政法院校学生工作年会征文二等奖)
(责任编辑:戴兆国)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Li Hui
(SchoolofPublicSecurity,Nor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Xi'an, 710122,China)
Abstract: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tends to produce a certain effec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nce generalization of the subject,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hierarch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more than one way, ideological workers must get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ith upda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Key words: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08
*作者简介:李辉(1990- ),男,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