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的调查与思考*

2016-06-30 07:26张小峰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性消费大学生

张小峰

(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的调查与思考*

张小峰

(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调研分析表明大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虽然比较理性,但消费倾向多数呈现出依赖性特征。过度使用智能移动终端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对青年大学生的“异化”作用,学校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在更高的信息技术层面上和教学组织方式上解构、消解青年大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依赖行为,使其智能移动终端消费依赖倾向“回归理性”。

关键词: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理性

自美国苹果公司在2007-2008年在全球市场上推出iPhone、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以来,智能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青年群体的标准配置。对智能移动终端的消费行为包括对其硬件的购买和对其网络软件平台的后期持续消费、使用等方面。青年大学生是感知和消费信息高科技产品的敏锐群体,他们学习能力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存在意志薄弱、节制能力差等特点,已经在消费行为方面呈现出相当普遍的依赖性特征,典型表现在课堂听课、自习等活动中的“低头”行为等诸多方面。如何应对他们这种极具依赖性的消费行为?本研究以某工科大学1990后出生的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及依赖行为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和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一、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消费依赖倾向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针对大学生在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中的依赖特征,确定调研内容,制订调研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并收回进行问卷分析。问卷调研对象是以某工科大学在读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对他们的消费观、消费行为和消费依赖行为等方面进行抽样调研,共发放问卷159份,最终有效问卷113份。城市生源、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分别占总调研样本的9%、27%和58%。说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生源结构主要来自农村或小城镇。在调研中,样本学生的家庭月收入来源分别为工薪收入、务农收入、打工收入和经商收入等,分别占26%、16%、34%、21%和3%;样本学生的家庭月收入有1001-3000元的占33%,3001-5000元的占36%,1000元以下和5000元以上相对占比较少,并且样本学生生活费来源有71%全部来源于家庭资助。据此可见,地方高校新生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收入状况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初步小康状态。

(二) 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

消费倾向。调研发现,正是由于新生代大学生的生活费几乎全部来自家庭资助,他们对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消费购买的选择呈现出“低价位、多样化”的特点:购买1000元以下智能手机的占27%,购买1000-1999元价位的占39%,购买2000-3000元价位的占10%,购买3000-4000元价位的仅占4%,购买4000元以上的占6%。据此可见,家庭收入对大学生购买智能手机的意愿和选择产生很大影响。另外一项调研也间接说明了收入对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的影响:占比32%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拥有的智能手机不能体现自己的时尚和个性,抱有无所谓态度的占比48%。

消费行为。关于消费渠道,调研发现占比54%的样本学生去品牌零售店购置智能移动终端,22%的样本选择网络购物,20%左右的选择从移动通信运营商购置,另有4%的样本选择其他渠道。对于受调研样本购置智能终端的影响因素,调研发现经济承受能力所占比重为77%,同学朋辈建议占比为33%,流行,时尚因素占17%,产品、广告宣传因素以及父母购物习惯的影响仅占7%和6%。说明在地方高校就读的青年大学生并非大手大脚、有钱就花的“任性”人群,他们多数人量入为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让自身也逐渐培养成为社会的潜在消费者。

(三) 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效应的调查分析

关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消费和使用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受调研样本对此认识相对比较客观和清醒。占样本17%的大学生认为包括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给自身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有71%的大学生认为智能移动终端虽然丰富了生活,但也占用了甚至浪费了不少时间,当然也有8%和5%的样本认为影响不大或基本没有影响(见图1)。关于受调研样本使用智能移动终

图1 智能移动终端消费影响

端的时间分布,分析得出占比72%和58%的受调研学生主要用在休闲娱乐和网络社交上面,主要是浏览网页、在线游戏、浏览小说以及使用QQ、微信、陌陌等交友软件与亲友交流,仅有19%的受调研样本使用时间花在查询资料、工作交流等方面,也有8%的受调研样本使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在线购物交易,另有7%的受调研样本从事其他在线活动(见图2)。由此认为,受好奇心、诱惑等方面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大量时间沉迷于智能终端信息的“妖艳”之中。智能移动终端既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图2 智能移动终端时间分布

关于智能移动终端对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影响状况。面对知识更新和时代的急剧变化,当大学生需要了解一种新名词或社会新现象时,他们心目中的“知识渊博”的导师不再是教师或家长,而是有占比80%以上的样本学生选择利用百度、谷歌等进行搜索,寻找网络权威解释或解答;次之则是请教朋辈同学的占比11%;再次之是到图书馆查询的占比5%。这一方面说明教师和家长并不具有信息时代的知识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年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增强,当然也说明信息技术时代师生关系淡化的客观现实。

在对受调研样本如何评价拥有智能移动终端的影响时,占比7%的样本人群认为智能移动终端为增强与他人交流提供了现实机会,占比45%的样本人群认为智能手机让自己建立了更多人际关系,而占比19%的样本人群认为智能移动终端带来的人际交流大多虚幻不可信,也有占比36%的样本认为智能移动终端对人际交流并没有带来更多变化。移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人际交流上的便利和快捷,但它也许只是高效率地传播更多无聊信息而已,这些负面影响进一步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未沟通”。不同人群对认识各有理由和证据,如在对拥有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让你更自由还是更受束缚的回答中,占比10%的样本群体认为自己更加自由了,但也有9%的样本群体认为自己更加孤单和焦虑了,占比54%的样本人群在综合上述两种极端状况后认为只有适度使用智能移动终端才会更加自由,当然也有占比27%的样本对此持无所谓态度。

在对样本学生关于课堂智能移动终端使用行为观点赞同程度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接近或超过1/3的青年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受到了网络信息、在线游戏、社交论坛等内容的诱惑性影响,同性或异性之间的交流则对课堂手机使用行为产生的影响力并不太强烈,有接近或超过1/3的选择赞同如果没带手机或没有Wi-Fi信号会极不适应和如果3G/4G/Wi-Fi网速慢会感觉无所适从。由此可以看出,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见表1)。

表1 大学生课堂智能移动终端使用行为观点赞同程度

在对样本学生关于课堂智能移动终端治理观点赞同程度进行调研时发现:青年学生还是比较赞同有所节制地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但认为高校教师应提升教学的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当然也希望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但持一般和不大赞同态度的也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对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手机的课堂使用管理方面持不赞同态度的比例相对增多;在建立无手机教室保证教学秩序问题上,持“非常赞同”、“较赞同”、“一般”、“不太赞同”、“很不赞同”五种态度的比重呈正态分布;在应通过更强技术手段提升课堂吸引力以及课堂新信息技术要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持不赞同态度的较少,大多数都持赞同或一般的观望态度,而课堂新信息技术如果侵犯到自身隐私,学生则更多地持不太赞同的态度或一般观望态度(见表2)。

表2 大学生课堂智能移动终端治理观点赞同程度

综上调研分析,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并非有钱就“任性”,反而是以理性消费为主;大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依赖倾向确实普遍存在,主要是指对网络信息、娱乐游戏、社交聊天、小说、视频等方面诱惑抵抗力严重不足,从而形成了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的“异化”效应;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观念和行为习惯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比较大,也希望自身有所节制地使用智能移动终端,希望学校、教师等相关方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把学生百无聊赖的注意力拉回到应该关注的地方去,但也不愿以牺牲自我隐私为代价,表现出较为两难的选择和观望的纠结态度。

二、对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消费依赖倾向的分析

(一)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依赖倾向是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结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导致大学生“人手一机”甚至“人手多机”的情况出现。青年已经成为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消费的主要群体。从技术发展史来看,从录音机、电视、电脑到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的使用者和忠实粉丝总是青年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兴网络媒介的发展提升了大众的现代化水平,社交、娱乐、学习等活动通过触手可及、异彩纷呈的新兴媒介即可完成。就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引领时尚,勇于尝试新生事物;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新生代大学生容易相互模仿并攀比潮流;在求学求职求偶的特殊年龄段和大学校园情境下,外在因素如校园文化单调乏味、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青年大学生需要情感填充并普遍缺乏节制意志力等方的因素,就会陷入智能移动终端消费依赖状态。就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自身来说,持有智能移动互联网终端扩展了青年的社会认知渠道,为大学生的个性解放提供了互动交流平台和虚拟表达空间。[1]移动网络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和发展,使90后的大学生无可避免地成为具有智能移动终端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

(二)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产生的正向效应分析

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正向效应是明显的。移动信息新技术带给青年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化交流的自由空间。固定互联网增强了青年社会化的自主性、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拓宽人际互动的范围和提供扮演虚拟人格的广阔空间。[2]而移动互联网则是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的社会化交流。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集电视、电脑、电话于一身,具有以往接收终端的复合功能,扩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能力。移动互联网以极大的信息量拓展了学习可能性空间,青年在学习中的被动格局得到改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得以增强。[3]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使网络文化有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自尊、自信的意识,并促进他们自我认同、独立、个性化思想的培养。[4]有助于新生代大学生培养敬业、友善的价值观,也有助于大学生“公正”、“创新”、“民主”等现代公民意识的增强。

(三)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依赖倾向产生的负向效应分析

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负向效应也相当显著。首先,智能移动终端传播的不良信息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价值观方面的强烈冲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在成长期间,智能移动终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鱼龙混杂的不良信息不断涌入青年学生的视野,极易使大学生失去方向感。暴力、色情、拜金、享乐等方面的隐性诱导,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过度长时间消费智能移动终端导致青年学生身体生理状况不佳。青年学生大量本该休息的时间被长时间地智能移动终端占用,睡眠质量降低,身体出现眼干畏光、腰酸背痛、食欲不振等症状,[5]对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再次,沉湎于虚拟空间不能自拔导致青年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出现异常。青年大学生的情感空虚、知识空虚和信仰空虚使他们特别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包括移动网络游戏。对虚幻快感的沉迷极易导致有些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失衡,出现人际交往危机,和家人、朋友、同学关系日渐疏离。[6]也容易出现与网瘾患者类似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抑郁、人际焦虑和较低的自尊等心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作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创造发明产品,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压抑人、统治人自身的一种异己性的社会物质力量。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技术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便利条件,但也让不少学生成为工具化的“奴隶”,即“具有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人”,[7]11具有技术异化的负面作用。

三、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智能移动终端消费依赖倾向的对策

(一)现有的对策及其分析

根据上述抽样调研分析,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与网络深度融合共生的新一代”。[8]以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技术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其最大可能范围内改变了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一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智能移动终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随之带来的负效应也不容忽视。

现有的或正在实施的针对大学生对智能移动终端的消费行为和依赖现象的对策包括:其一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结果是出现了大面积严重的课堂和集体活动中的“低头”族现象,任课教师顶多是予以提醒和警告,学生在课内课外依旧沉迷于移动网络世界,收效甚微。其二是强力抑制,如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应严加管理并采取“围追堵截”等措施,学校建立“无手机教室”,设立Wi-Fi无线网络屏蔽器等,如河北师范大学为解决“课堂低头族”现象,实行“手机收纳、人机分离”的方案:学校为每个教学班级配备标明学生姓名和学号的手机收纳袋,课前将手机关闭或静音放入袋内,下课后自行取走。[9]其三是要加强寓教于乐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倡导自我节制,促进自我管理。如采用主题班会、进行学风建设等活动等。

然而,不管是断网还是强制使用,禁止学生频繁使用智能移动终端特别是禁止在高校课堂上使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高校更需要反思的是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吸引不了学生?是不是有些教学方式僵化而无新意,没有契合学生需要?是不是师生缺乏交流,而导致学生茫然失措,只能寄托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媒体呢?[10]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终将会让青年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依赖倾向“回归理性”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还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终将会让青年大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依赖行为回归到“理性的轨道”。理由如下:一方面,对智能移动终端技术认识能力的提升将导致新一代学生更能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从趋势来看,未来的智能技术将更加发达和先进,未来将有更多无处不在的“屏幕”操作使用场景。当前应科学引导学生家长、学生自身合理消费并有节制地使用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理性化教育将使更新的一代人在较大程度上更加关注和回归自我,关注自身知识、内涵和能力的丰富及成长成才。另一方面,现有的移动终端技术只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初级阶段,更新形式的信息技术如慕课(MOOCE)、智慧课堂及在线教学云平台的实现将从更深层次上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新的变革。未来教育技术模式的创新将日益兼容泛在在线、混合式和协作学习。[11]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将会重塑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穿戴设备等方面的消费行为。

(三)创新和转换教育教学模式对青年智能移动终端的依赖行为加以“合理引导”

如何创新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对青年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依赖行为的“合理引导”?笔者认为:一方面,在现行信息技术条件下,综合采用社交媒体技术、大数据、使能技术量化、可视化技术、自我学习技术等信息高科技手段,推行翻转教学模式,从而重塑新型课内外教育教学“合力”, 增强教学互动性与吸引力。翻转教学是指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时间,使学习者的学习交流居于教学中心位置。在这种模式下,围绕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获得更加深刻丰富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大量时间来传授知识,其中更多地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用看视频、阅读电子书、在线讨论等方式获取所需学习资料。[11]教师在课堂上则会有更多时间与学生充分互动交流。在课外环节,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节奏、风格和展现成果的方式,教师则采用合作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占用的时间更多,教师则具有“导演”和“编剧”的功能推动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不再可能有时间在课堂上百无聊赖地拿起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另一方面,未来的在线混合教学模式将使大学生得到更加具有创造性和探索型的学习体验。例如,世界各地大学校园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焦点已经发生悄然变异,不少学科的主修学生已不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消费者,而是通过创造和制作方式进行更为投入性的学习。随着过去几年用户众创、众包的视频、制作者社区以及赞助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创新体验日益成为主动实践学习的代名词。如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亲身感受包括数据采集、拟定解决方案、物化设计等要素的“制造性学习”过程,进而获得深刻而有成就感的学习体验。[11]在上述教学模式中,大学生的智能终端消费依赖已经几乎被完全消解。

本文通过对在校青年大学生智能移动终端消费行为和消费依赖倾向的抽样调研分析得出青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相对比较理性,但消费倾向多数呈现出依赖性特征,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普遍表现为“低头”把玩手机并沉迷网络等方面。1990后出生的青年大学生是具有智能移动终端消费依赖倾向的主要群体。移动信息技术带给青年大学生相当明显的正向效应如更多的社会化交流自由空间、拓展视野和个性化的自我教育可能性,但也带来了不少负向效应,如各种不良信息对价值观的冲击、身体健康影响和心理行为等沉湎性影响。过度使用智能移动终端具有信息技术对青年大学生的“异化”作用。现有对策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学校教育教学本身更需要进行更深程度的反思和创新。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终将会让青年智能移动终端消费依赖倾向“回归理性”;而“翻转式课堂教学”和“在线混合式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将在更高的信息技术层面上和教学组织方式上解构、重塑和消解青年大学生的智能手机终端依赖行为。

参考文献:

[1]董海军,等.青年的屏幕媒介:从电视、电脑到智能手机[J].中国青年研究,2014,(4)

[2]欧阳艳文.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利与弊[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3]刘闯,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7,(4)

[4]王露莹,等.基于智能手机媒体的青少年非正式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5]宋志英.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

[6]乔海涛,等.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动因分析及矫治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7,(4)

[7]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8]诸葛亚寒. 北京青年大型调查报告——80万北京大学生:追求个性也在意集体[N].中国青年报,2015-04-29

[9]河北一大学拒绝“课堂低头族” 学生上课“人机分离”[EB/OL].http://news.china.com/social/pic/11142797/20141211/19089789.html

[10]不费脑子费流量,课堂“低头族”如何抬起头?[EB/OL].http://news.gmw.cn/2014-05/22/content_11385171.htm

[11]张铁道,等. 2014地平线报告:简单地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N].中国教育报,2014-04-30

(责任编辑:戴兆国)

Investig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at Smart Mobile Terminals

Zhang Xiaofeng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iesTeaching,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who consume in a rather rational manner, have become dependent on smart mobile terminals. Overuse of smart mobile terminals may allow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ocially alienat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Lucki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egate and dissolv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smart terminals on a higher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smart mobile terminal; consumption; rationality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1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弘扬“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工科院校教学协作名师工作室项目(2014SZKMSGZS003);安徽省教学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jyxm169)

作者简介:张小峰(1977-)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77-06

猜你喜欢
理性消费大学生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大学生之歌
新消费ABC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