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芝兰
(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十年我国辅导员研究的主题分析
——对CNKI“辅导员”高被引论文(2005-2014年)的内容调查*
徐芝兰
(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对“辅导员”高频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辅导员”研究的主题依次聚焦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般性探讨,辅导员角色和职责定位,辅导员素质、能力及考核,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与对策,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等方面。但存有同一主题下研究内容近似度高,学术原创性较低;研究范式过于单一;解决策略可操作性欠缺等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高被引论文;分析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肩负着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在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转变,以及以独生子女为主导的大学生群体构成和学生思想意识多元的现实背景下,显得更加不可或缺。高校辅导员及其工作受到了党、国家、教育主管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重点关注。中央[2004〗16号以及教社政[2005〗2号、教[2006〗24号、教思政厅[2006〗2号等系列重要文件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将辅导员定位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部署落实辅导员队伍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的策略和要求。各省市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着辅导员队伍完成了系列的具体工作。
理论界对“辅导员”投入大量的研究精力要数2005至今的10年时段,直观地表现在论文数量呈几何级数倍增。“辅导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议题,并日益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繁荣都会促使研究主体自发地萌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意识,尤其是站在相关教育政策颁布实施10周年之际,对已有的研究展开带有学术史性质的研究,认真梳理和总结我国辅导员领域研究的知识发展脉络,对我国“辅导员”理论研究进展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研究者凭借自身的学术经验设定相应的研究领域,采用定性方法选择文献素材对“辅导员”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如戴锐回思和展望了高校辅导员研究[1],史慧明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述[2],年永琪则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性、内涵及标准、措施及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3],马林海等则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4]。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评述应当涵盖本领域的所有学术文献,但面对数量规模庞大的“辅导员”研究论文,如何避免文献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客观地遴选文献对象成为困扰研究者的难点。而占据的文献资料以及文献资料处理的方法恰恰是决定该项研究结果的基础性条件,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方法、运用新的视角重新勾勒我国“辅导员”研究的轮廓,以充实已有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样本文献的选取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随着文献计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成熟,文献计量分析法的运用价值在科学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科之外的其他多个学科、领域研究中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重视,其中在教育学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以量化的方法分析文献资料在综述研究、探测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体系、把握学科主干理论发展脉络、判断临近学科及互动关系、遴选关键学者或研究机构、判断学科独立性与成熟度、探寻学科范式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5],业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当前,研究者频繁采用文献计量方式描述和分析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等研究进展[6-8]。分析的文献样本包含单一学术期刊刊发文献、多学术期刊刊发文献、以CNKI或CSSCI等数据库检索的文献等。分析的时间跨度包含多个不同时段。这些依据特定标准选定文献样本,借助文献量化方法,或进行综述分析或探测研究主题或构建研究结构,为把握“辅导员”领域的研究态势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以“辅导员”为检索词在“篇名”中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3日,再按被引频次高低进行降序排列,抽取2005-2014年间被引频次≥20次的“辅导员”研究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分析样本。并通过人工方式对可能误检的学术文献进行数据清洗处理。由于“辅导员”是个专指性强的词语,以此作为检索词能较为准确地搜集到“辅导员”研究的文献,基本涵盖了“辅导员”领域的所有议题。选择“辅导员”研究的高被引论文是因为在学术研究领域,“论文文献的被引次数是评价该文献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可以反映出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对这一文献学术价值的认可,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学者们的学术关注点”[9],已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应用于科研评价上。高被引论文研究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理论突破,抓住了本学科研究中近期和中期的关键性课题及本领域人们普遍关心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注重理论超前性研究的同时,亦注重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超前性”[10]。因而,具有较强学术代表性的高被引论文为挖掘“辅导员”研究的热点、焦点、难点以及研究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去除3篇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检索结果,截至2015年1月3日,2005-2014年间CNKI数据库中共收录被引频次≥20次的“辅导员”研究期刊论文303篇,总被引频次为11478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7.9次。其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被引163次 )一文,被引100次以上的研究论文13篇,被引50-99次的研究论文40篇。以选取的 “辅导员”研究的303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展开具体研究。所谓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11],通过对303篇样本文献阅读、识别、归纳论文的研究主题,并对研究主题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从而较为清晰、准确地探究“辅导员”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态势,以期为“辅导员”的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和指引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
二、“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
表1 “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表
通过对303篇“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可以划分成为七类主题,依次分布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般性探讨,高校辅导员角色、职能定位,辅导员素质、能力建设及考核,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及其干预措施,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探讨,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详见表1)。这七个主题类别构成了我国辅导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我国辅导员研究的内容和趋势。
(一)以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为主,以专家化为辅的建设方向研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是我国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要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研究在“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中的总数最大,达到89篇,占总数的29.4%;被引3632次,占总被引数的31.6%(详见表1)。其中,专业化、职业化研究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主题,56篇论文论述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占研究的62.9%,52篇论文论述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占研究的58.4%;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队伍应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但辅导员专家化研究居次要地位,5篇论文提及了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仅占研究的5.6%。
研究主要从必要性及重要性、内涵、标准体系、现状及问题、发展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其中,33篇论文对建设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占研究的37.1%;33篇论文对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占研究的37.1%;12篇论文对建设的标准进行了设定,占研究的13.5%;38篇论文对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占研究的42.7%;79篇论文提出了建设的发展路径,占研究的88.8%(详见表2)。我国高校辅导员“三化”建设研究明显呈现以实践为出发点,以理论构建为补充的应用性倾向。
其必要性体现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大学生群体新特点新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等方面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性集中表现在辅导员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其内涵和标准体系内容包括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晰的职责范围、严格的专业资质和固定的专业团体组织等。重视程度不足、角色定位模糊、队伍整体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突出、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认同度低等被视为当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困境。从准入、保障、发展、培训、考核等机制上构建辅导员“三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成为研究的共通性策略。
表2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研究内容分布
(二)以现状、问题及对策为主导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重大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措施和组织保证。成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将实现“大学—辅导员—学生”的三赢。除了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为发展方向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研究之外,研究内容更为宽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讨,是研究的重要主题,为81篇,占到“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的26.7%;被引3218次,占总被引数的28%(详见表1)。
研究主要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具体对策展开。25篇论文论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占研究的30.9%;50篇论文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占研究的61.7%;8篇论文对现状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占研究的9.9%;80篇论文提出了建设的具体措施,占研究的98.8%(详见表3)。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大学生群体思想心理的独特性、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上。研究者总结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较为集中在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不高、辅导员工作职责泛化、队伍缺乏稳定性、发展空间狭窄等方面。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形成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流方向。而做好辅导员配备和选聘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和评价制度,加强辅导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培训被视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具体性措施。
表3 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内容分布
(三)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职责定位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角色、工作要求、主要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在实际工作中科学界定辅导员的角色,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利于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在“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中,有关辅导员的角色、职责定位研究论文占据较大比例,为51篇,占到总量的17.2%;被引1607次,占总被引数的14%(详见表1)。
研究对辅导员的角色、职责范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表述,并伴随着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业、就业等情势变化而呈逐步放大趋势。26篇论文从引路人、导师、思想品德教育者、疏导员、职业规划者、服务者等方面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多重定位,占研究的51%。与研究者对辅导员多重角色、职责的期望不同,辅导员角色的超负荷问题受研究关注程度不高,4篇研究关注了辅导员多重角色冲突、错位现象并进行研究,占研究的7.8%。21篇辅导员职责研究论文的内容,坚持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本质,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体,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工作落实于学生思想教育和党团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学生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等具体内容方面,占研究的41.2%(详见表4)。同时辅导员的角色、职责定位呈现融合状态,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主要围绕着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展开。
表4 高校辅导员角色、职责定位研究的内容分布
(四)辅导员素质、能力建设及其考核研究
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能力硬、作风正、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的基础性条件,辅导员胜任此项工作需要广博的知识技能支持、具备良好的素质作保障。在“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中,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建设及其考核研究论文占有一定比例,为35篇,占到总量的11.6%;被引1401次,占总被引数的12.2%(详见表1)。18篇高被引论文主要从应然角度围绕思想政治、道德、业务、人格等方面来构建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结构,占51.4%(见表5)。其中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人格素质、全面的专业知识素质、突出的业务能力素质被研究者视为辅导员的必备素质,而法律素质、科研素质等则被视为辅助素质。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应具有导向、激励功能,是激发辅导员个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17篇高被引论文对辅导员素质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进行研究,占48.6%(见表5)。研究者指出了辅导员工作考核过程中存在标准模糊、重结果轻过程、结果运用不当等问题,并就考核主体、考核指标、考核程序、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其中,管理学领域的胜任力理论为辅导员素质、能力的考核评价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者建构辅导员胜任力的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到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之中,为辅导员的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表5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建设及其考核研究的内容分布
研究内容辅导员素质、能力辅导员工作考核篇数1817比例51.4%48.6%
(五)以表现—成因—干预措施为叙述逻辑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
唯有辅导员自身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才可能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要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凸显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不仅直接影响辅导员个体的自我实现,对大学生的培养绩效存在消极影响,也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造成不利。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一项不容小觑的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辅导员”研究高频被引论文中,共有23篇论文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占总数的7.6%;被引894次,占总被引频次的7.8%。(详见表1)
研究主要沿着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干预措施的逻辑展开。在对辅导员职业倦怠可能给学生教育成长、辅导员自身、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等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关于职业倦怠的三维理论模型,将辅导员职业倦怠归结为情绪疲惫(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人化(depersonalization)、少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这三种典型表现。社会支持弱化、职业特征(角色超载、角色不明、工作强度大、工作难度大)、个体能力偏低是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的主因,而人口统计学上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变量与辅导员职业倦怠存在着联系。从社会角度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从学校角度改进辅导员管理、发展、评价机制,从个人角度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是寻求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三位一体”路径。
表6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的内容分布
(六)强调创新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门有规律可循的职业,更是一门科学和艺术,需要不断探索辅导员工作的技巧,工作的合理、高效开展事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在“辅导员”研究的高频被引论文中,探究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研究论文共17篇,所占比例5.6%;被引444次,所占比例3.9%(详见表1)。辅导员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的转变、创新是此类主题研究关注的焦点。在理念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方式上,实现“从单一育人方式向复合育人方式发展,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发展,由师长型向良师益友型发展,由说教型向示范型发展”。在手段上,网络时代应充分利用微信、博客、微博、QQ、E-mail等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并将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七)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内容体系构建不是凭空构建的,而是有逻辑前提的。充分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历史沿革,深刻总结制度进程中的规律、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在“辅导员”研究的高频被引论文中,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研究论文为7篇,所占比例为2.3%;被引282次,占总被引次数的2.5%(详见表1)。研究大体上将辅导员制度建设划分成四个时段,其初创期追溯到1951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辅导员制度的挫折期,恢复重建则始于1977年之后的时段,以及2004年至今的辅导员制度全面发展期。系统梳理各阶段涉及辅导员的主要政策和标志性事件,涉及1953年蒋南翔校长率先在清华大学设立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196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教育部)等。并认为“从组织领导上看,党和政府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不断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制度与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政策。从发展模式上看,专职队伍日益成为主体,并日益显现出‘职业化’趋势。从队伍来源上看,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12]
三、结论和建议
近年来,国内辅导员研究发展很快,研究者对“辅导员”研究给予了足够的理论重视,围绕“辅导员”展开研究为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明、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对我国“辅导员”高被引(被引≥20频次)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发现研究的焦点依次集中在下列7个板块: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般性探讨,辅导员角色和职责定位,辅导员素质、能力及考核,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与干预对策,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探讨,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上述研究主题构成“辅导员”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和结构,涉及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其中问题-对策型的研究占据了较大篇幅,体现了我国辅导员研究鲜明的应用性偏向。
但也应看到:第一,研究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同一主题、命题之下研究内容和观点的重复或雷同现象,许多文献的内容大同小异,具有拾人牙慧之嫌,内容创新的理论成果偏少,学术原创的动力不足。第二,以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研究范式过多停留在经验描述、问题揭示层次,泛泛而谈的居多,缺乏哲学思辨的学术理论深度。第三,提供的解决策略倾向于宏观探讨,在实践层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微观研究重视不够,难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积极指引作用,制约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复杂的现实难题的破解,理论研究落后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需要。
今后“辅导员”研究面临的主要任务包括:在注重应用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自觉,提升研究的理论性,自主建构学术话语体系;细化研究主题,围绕单一、精细的研究主题深入到具体问题、实际问题层面开展系统性研究,提炼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改变辅导员研究的单一范式,不断挖掘新的研究范式,迈向研究范式多元的转型。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辅导员”研究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为展现辅导员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分析模式。限于样本数据规模和文章篇幅,本文仅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近十年“辅导员”研究的主题结构,并不能完全勾画我国“辅导员”研究的整体面貌,更为细致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目的在于为“辅导员”研究的定性梳理作出必要补充。
参考文献:
[1]戴锐.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历史回思与前景展望[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2]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诉求 [J].江苏高教,2009,(4)
[3]年永琪.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4]马林海,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5]蔡建东,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量化与技术化路径[J].教育研究,2013,(6)
[6]高耀明,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979-2008[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7]王佑镁,等.中国高教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8]徐军,等.2006-2011年国内高职教育研究高频被引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9]刘晋飞.《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10]程刚,等.《大学图书馆学报》被引分析与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2)
[11]钟柏昌,等.社会网络分析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3,(9)
[12]张立兴.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沿革进程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责任编辑:陈九如)
Subject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College Advisors' Work in the Last Decade
Xu Zhilan
(LawSchool,AnhuiUniversityofFinance,Bengbu,Anhui,233030,China)
Abstract:Content analysis of highly cited papers that are authored by college advisors shows the subjects that are mostly dealt with ar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college advisors,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team construction, role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advisors, their quality,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signs and causes of job burnout they experience and solutions to it, the ways college advisors are doing their job,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llege advisors system in China. Problems with the research include high degree of approximation, low academic originality, lack of variety in 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poor operability of suggested solutions.
Key words:advisor; highly cited paper; analysis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1.002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度教育事业发展研究一般项目(2016JFCY19)
作者简介:徐芝兰(1982-),女,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1-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