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宁(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和谐宿舍的构建从“心”教育开始
——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梁日宁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摘要:高校中,和谐的宿舍氛围是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宿舍人际关系也是高校大学生面对的最直接、最普遍、最易产生问题的人际关系。本文以社会心理学中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高校应该在关注学生家庭背景、重视高校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丰富宿舍文化活动四个方面入手,满足学生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三个维度的人际需要,为高校和谐宿舍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指导。
关键词: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宿舍人际;高校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加之处于生理上的青春期后期,存在着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勇于尝试但抗压、受挫能力差、自我意识增强、交往需要与戒备心理冲突的特点。特定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因宿舍人际冲突而导致的命案、血案日趋明显和增多。因此,构建和谐宿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一)网络时代引发人际疏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和沟通方式,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众多“宅人”、“低头族”的出现,宿舍同学无交流、各自低头玩手机。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而在现实中却人际疏离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二)独生一代多见自我意识偏差
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成长环境的优越导致当代大学生对宿舍的硬件环境也要求较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年轻的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追求享受怕吃苦,追求独特标新立异。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90后大学生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自我中心、缺乏包容、抗压能力差的问题日趋突显。
(三)特殊成长时期导致情绪波动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是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大学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致使其情绪情感越发的丰富和深刻。同时由于其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的成熟,情绪容易受到周遭变化的影响,起伏和波动较大。对情绪管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和不当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造成更加严重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后果。
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即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一)包容需要
包容需要中有两种倾向,主动包容和被动包容。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即主动包容型。
如果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即被动包容型。
同时,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个体的包容需要就会在主动包容和被动包容中取得平衡。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二)支配需要
支配需要中有两种倾向主动支配和被动支配。
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主动支配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被动支配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同时,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三)情感需要
情感需要中有两种倾向主动情感型和被动情感型。
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即主动情感型。
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即被动情感型。
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一)关注学生家庭背景,区分需求
由舒茨理论可以看出,个体人际的三个维度的不同倾向需求与个体早期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的成长经验多来源于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个体自出生以来,第一份人际关系即亲自关系。因此,自大学生入学起,高校就应当对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作出了解。要在了解特殊家庭大学生不同人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疏导。
(二)重视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包容
道德感的产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大学生的德育不仅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宿舍人际关系中,要充分发挥德育中的包容教育,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发现差异、接受差异,对于持有不同思想、观念、信念、情感、态度、判断以及不同生活习惯的舍友给予包容和接纳,将“我”的视角转向“我们”的胸怀。适度的包容,承认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主动包容型的大学生不至丧失个性,更重要的是使被动包容型的大学生接受“和而不同”的观念。
(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适度支配
部分专制型在大学生宿舍管理中常会处处领导和命令别人,如果宿舍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制型的学生,则宿舍矛盾定会一触即发,遇到问题也会互不相让。
同时,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独立意识不断增长的阶段,大学生对于规章、制度的要求不再单一的默认为遵守和服从,而是会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提出质疑和主张。在宿舍管理中引入学生主体,让宿舍中的每个成员参与到宿舍的管理中来,通过谈心谈话制定《宿舍公约》,合理的发挥宿舍中每个人的权利制定出大家共同遵从的制度,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支配需要,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
(四)丰富宿舍文化活动,激发情感
网络时代的发展,导致大学生面之间的日常了解程度甚至不如通过QQ、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了解的深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多是在网上发抱怨,并没有充分地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高校中广泛地开展增加大学生宿舍情感交流、提升宿舍凝聚力的宿舍文化活动,使主动情感型大学生有表达渠道、被动情感型大学生广泛接纳情感,从而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何饶依.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5.
[2]张丽君.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0):15-46.
[3]申奡.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4(12):32.
[4]郭千钰.和谐及其实现的社会心理学实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5]张炯炯.基于人际需求的三维理论看“90后”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J].才智,2013(10).
[6]桑玉成,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5-17.
Abstract: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is the foundation of campus safety and sta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dormitory is the most direct and common interpersona lrelationship which will cause problems easily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thesis adopts Schutz's 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 think highly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 siti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manage themselves and enrich dormitory cultural activities to meet students' interpersonal needs of inclusion, control and emotions, which will provide some psychological theory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dormitor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words:interpersonal needs the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dormitory;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25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5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重点课题: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成果(编号: 2015JZDJ005)。
作者简介:梁日宁(1984,11-),女,汉族,广西省柳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