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茹(烟台大学 建筑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基于景观专业方向发展的教学模式思考
柳春茹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文章通过对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现如今设计行业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大学毕业后尽快地融入专业设计的工作环境,缩短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运用知识的“毕业再就业”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针对性;实用性;衔接性;逻辑性;专业性
引言
很多学生毕业后面对实际项目不知所措,感慨在校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不强。实际上,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间存在一定差异是必然的,因大学期间主要是进行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努力,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于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工作,缩短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运用知识的转变过程。
景观设计为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之一,低年级阶段接受美术、建筑、环境设计基础、环境心理学、室内与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与基础理论学习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其中,景观设计方向学习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史、景观生态学、绿地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环境设施、住区景观、城市广场、滨水空间、城市公园、景观保护与改造等专项设计训练。整个课程体系依据循序渐进方式设置,相对完善,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确也有不足之处。
(一)基础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绘画基础课程之素描和色彩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其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然而不同专业对素描和色彩的要求存在差异,与纯绘画强调学生的写实基本功不同,景观设计更强调立体造型与空间构成,强调学生空间感和尺度感的培养,以便为今后的设计打好造型与空间基础。
专业基础课之立体构成,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要素来研究空间的立体形态。此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创造不同的实体造型,了解材料特性,丰富创作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材料更多以单一纸材为主,使学生材料认知缺乏,对实体造型的思维拓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学生后期在空间处理和单体构筑的设计和创作上充分发挥能动性。
基础课的开设乃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理应向专业课尽量贴合。作为景观设计基础课,则应从景观空间和尺度感知培养进行训练,同时进行多种材料试用,改变以往只注重形式感而忽略空间感的培养模式。
(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设计专业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大纲开设的课程已体现此方面特点,课程设置面向城市空间典型场所——住区、广场、滨水、公园及改造类等课程题目。在校期间对这些项目类型进行理论讲解和设计演练,有助于为以后实践项目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进入景观设计课程后,学生由朝夕相处的小空间转变到室外大尺度空间中进行设计,尺度上难以把握;另外对空间的设计构思和表达是以二维平面来进行的,也难以适应,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不同类型户外环境的尺度和空间形式,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室外场所感和尺度概念。
针对实践动手环节增加设计操作技能课程,强化设计技术指导。初期课程通过手工模型的方式,使学生将平面的二维方案转化为一定比例的三维实体空间,更直观地体验空间的转换过程,了解方案的取舍之处;在此基础上,后期课程将二维方案通过软件操作转换至三维实体空间,强化空间细节处理,以虚拟的三围空间表达设计方案;同时,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及场地观摩使学生了解工程与技术方面的知识,为以后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提供术支持。
景观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作品需要在二维纸面的设计方案上,通过施工完成实际空间的使用目的。在此过程中,涉及相当多的前期基础做铺垫,课程与课程之间,课题与课题之间,需要做好相应的衔接和联系,才能保证经过体系性的专业训练达到掌握景观空间的设计方法的目的。
(一)专业设计课程的衔接性
学生在明确景观设计专业方向后,就开始进行专业的课程训练。针对学生初期对景观设计的空间理解和基础较为薄弱,培养以二维和三围空间的思维转换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方案设计的方法讨论。
经过前期景观原理课程的讲授和手工模型的制作,学生有了空间转换的意识,了解了相关的空间和设施尺度概念,并对于景观空间的造景手法和要素运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进行《景观环境设施设计》类小尺度的课程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尺度上更好地掌控,同时,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转换对于以后景观大空间的把控也形成良好的过渡作用。
以上训练为基础,再进行典型空间场所——住区、广场、滨以水、公园及改造类等的训练,每种类型着重解决类型空间的主要问题,同时辅以贯穿设计始终的问题讲解。在此,借鉴清华大学提出的“课程环”的教学思想:“在二年级以后的每个学期形成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应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初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这样就可以把先前自成一体的不同空间类型课程融合在数个相对完整的小体系之中,建立起以设计为中心的大系统。
(二)专项设计课题的逻辑性
在进行特定空间场所设计时,采用前期分析——设计理念与概念草图——设计成果的阶段性分解训练模式,使学生掌握设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课程初期阶段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解——场地调研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该类型空间的特点、注意问题和要点,及如何开始一个项目的设计。场地调研期间,要求学生分组考察同一或相关类型空间案例,包括场地周边环境、空间结构、景观节点、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绿化分析、照明及设施等,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调研结论并以PPT形式汇报,相互提问讨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课程中期阶段,通过多轮概念草案的讨论比较,确立最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在此,将平面方案通过电脑软件转换生成三围空间模型,来感知和体验概念方案在空间和尺度及细节方面的合理性,再逆向矫正二维方案,使方案在空间组织和尺度等方面更加协调。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方案和模型反复转换体验,有利于空间感的培养。同时,软件操作技能也得到提升,利于成果的效果表达。
课程末期要求学生将作业成果编辑成册,使学生明了一套完整的设计项目成果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并将成果以PPT的方式进行汇报,结束后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点评,使学生对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有较好的了解,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建筑学院下的景观专业,师资的学科背景具有多样性——美术、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室内、视觉传达,学生在确定专业方向前,实行多专业介入,扩充学生知识面,并对不同专业形成一定了解,为后期专业方向的选定打基础。专业方向确定后,由本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形成建筑背景下的“宽口径”与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然景观专业在师资编配与培养上需进一步优化。
(一)相关专业的教师引进
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环境学、地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曾有大师说过,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景观设计师,至少要学会270门课程。这就要求不但课程设置上要系统全面,教师队伍也要体现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而景观专业师资队伍目前以环艺专业为主,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年轻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的实践锻炼,造成涉及工程实际施工中的相应课程无法胜任;现阶段,城市和社会环境受到极大挑战,国际化的设计更关注生态的发展,又涉及到生态学方面的知识介入和课程编排,而此时教师的教育背景受到很大限制。因而教师的专业方向应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根据课程设置选聘专业教师,或者对现有教师进行定向培养。
(二)教师深造与再学习
教学者首先接受教育,才能取得教学的主动权。鼓励教师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后,增强专业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充实教学内容。学院层面已开始进行此环节的操作,派教师到企业、公司、设计院挂职培训,增强与外界企业、公司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相联系的方法使院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多方受益。另外,安排更多的教师轮流外出进修深造,强化专业理论素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这是对专业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景观教学是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面对城市和社会环境的挑战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基础上,既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的就业竞争力,也要从科研、教学和实践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晓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1998(6):26.
[2]邱月.“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项目教学法在环境景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3,5.
[3]王云才,王敏,严国泰.面向专业的景观生态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园林,2007,9.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sign skil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in the design industry, so that they can integrate into the professional design work environ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graduation to shorte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use of knowledge.
Keywords:pertinence; practicality; cohesion; logic;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5-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