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升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应用型高校通识课程建设问题与优化路径
黄东升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通识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作为通识教育核心环节的课程,目前还存在课程理念功利化、课程结构“拼盘化”、课程内容“工具化”、课程教学单一化、课程评价机械化等问题。树立人本的课程理念,规划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灵活的课程教学,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价,是优化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路径。
应用型高校;通识课程;优化路径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新兴的高校类型,主要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通识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但是,作为通识教育核心环节的课程,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他们有的承担着将研究院所或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具体工程或社会实践的蓝图,完成科学技术向现实社会生产力第一次革命性转化的重任;有的直接在生产一线从事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性工作,引领高素质劳动者将美好的工程或实践蓝图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完成科学技术向现实社会生产力的最终转化”[2]。可见,要完成这样艰巨的转化工作,“应用型人才应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应用、推广、转换、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心理品质,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适应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能力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性能力[3]。”要培养这样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仅凭日益细化的专业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学者李曼丽用理想类型的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作出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相关研究表明,加强通识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就更为强烈[5]。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识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如下价值:一是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6]。而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旨趣容易在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专业化和工具化,因此,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才能科学建构大学生完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弥补大学专业教育的不足和大学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先天缺陷”。可以说,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
当前,在“实用主义至上”“就业工具论”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识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正在遭遇“边缘化”和“异化”的厄运,通识课程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课程理念功利化
每一所高校都强调其重视通识教育,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趋严峻,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就业论英雄”成为普遍的共识。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率,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教育上,本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专业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怪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在围绕着“专业”与“就业”高速运转,通识教育也被当作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纠正,只是被定位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7],课程理念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二)课程结构“拼盘化”
“拼盘化”的课程结构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课程范围和数量,似乎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数量越多,通识教育就实施得越好,于是,各高校无不列出数量可观的通识课程,甚至将一切非专业的课程都归入通识课程”[8],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通识必修课以外,有的随意模仿研究型大学或国外大学的通识课程,没有结合应用型高校实际形成自身的特色通识课程;有的“由学校统一选定一些覆盖多种领域的共同课程,全体学生必修,造成通识教育就是‘统统懂一点’‘统统认识一点皮毛’的知识教育”[9]。而有的高校则采取教师自愿申请开课的方式,由教师依个人喜好或迎合学生兴趣随意开停课程,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精心设计,呈现出“杂、乱、散”的课程图景,明显降低了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其质量和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原因是对通识课程没有进行科学论证,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三)课程内容“工具化”
课程内容是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智慧的提升。然而,在功利主义课程理念的支配下,通识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工具化”倾向,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内容的“技能性”和“实用性”上,只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知识均可作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因此,课程类型以概论型、实用型、专业补充型居多。“地方高校通识课程内容分化,分科课程多,核心课程少;知识性课程多,方法类、思考类、逻辑类课程少”[10],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人际交往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违背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人文性和普适性之要义。
(四)课程教学单一化
通识教育的通识性和生成性特征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而且具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应用型高校的师资现状是高职称和经验丰富的师资比较匮乏,大多数是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而有经验或高职称的教师却不愿意上通识课,只能安排教学能力薄弱的青年教师、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上通识课,同时基于成本考虑,主要以大班授课为主,授课教师难以有效掌控教学全局,不是照本宣科就是进行“填鸭式”教学、“灌输式”说教,没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教学方法,缺乏师生的互动与反馈,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开发更为鲜见,其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五)课程评价机械化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对通识课程的管理尚不规范,评价机制也随之变得机械化,通常以选课人数和学生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大部分通识课程被列为考查科目,由任课教师随意布置个作业或者结合学生的出勤情况打分即可,评价内容的片面性和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很难看到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对课程准入、过程监控、结果评价等环节更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人为地制造了专业课与通识课的地位差别。
通识教育自西方来到中国,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教育实践,大都集中在老牌的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如果照搬照抄国外高校或国内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势必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来优化通识教育课程。
(一)树立人本的课程理念
通识教育的价值理念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通识课程正是承载这个理念的最佳载体。因此,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以专业教育为根,以通识教育为本,将通识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中”[11]的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大讨论,引导全校师生转变功利化的课程偏见,达成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和健康身心发展为旨归的理念共识,教师不再把通识课作为完成课时工作量的补充任务,不再认为上不好专业课才被安排上通识课,学生也不再把通识课作为获取福利性学分的课程。只有大家都认识到通识教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与专业教育相得益彰,协同育人,才能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行动上用心投入,共同构建起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受过教育的人,而不是只受过训练的“工具人”。
(二)规划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通常把“通识教育课程规划成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或人文、艺术、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五大类的通识课程”[12],不管是分为三大类还是五大类,都应规定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选定匹配的科目,并完成规定的学分。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手段上实施课程遴选制度,首先,根据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对已有通识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和体现本校特色的通识课程目录。其次,“对目录中的所有课程进行教师竞课招标,组织专家对竞课教师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相关资料和试讲情况进行审查,有计划、有组织地打造通识教育精品课程”[13]。再次,通过薪酬、职称等激励方式调动教师开发课程、优化课程的积极性,从而逐步构建规范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
(三)打造特色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应用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打造特色的通识课程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一是精选核心课程的内容。核心课程以人类文化精华为主要内容,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素养,此类课程要求高,应该安排资深的教师担任。二是融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把通识教育的宽度与专业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学生既懂得运用人文视野去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又能够从精深的专业视角来审视社会发展问题。三是开发本土化的课程内容。结合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把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通识课程内容,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和热爱当地风土人情,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培养目标。四是将公共必修课“通识化”。如扩展“两课”在公民素养培育、道德情操塑造等方面的作用,纠正大学英语只为考证而教学的偏颇。在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课程的补偿性与匹配性原则,如补偿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短板,文史类学生的科学素养缺陷;匹配性是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安排与专业匹配的通识课程,并使之相互融合渗透。
(四)开展灵活的课程教学
通识教育本来就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价值的培育和行为的塑造,那么,在教学上就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灌输,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可以加大实践性通识课程的比例,实施应用性的教学策略,如素质拓展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心智,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考虑到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师资的不足,可以通过开设系列通识课程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讲,以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师生情感。还可以通过设立通识教育基金项目,鼓励师生合作开展项目调查、研究探讨、实践运用等方式来完成通识课程。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解决了通识教育师资短缺、大班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等现实问题。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力。
(五)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价
科学的评价制度既是检验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14]。为此,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采取预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动态性和生成性。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等。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心理量表测验法、标准化考试、问卷调查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评价和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等”[15]。评价结果要运用到课程的管理与修正当中,形成科学动态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
总之,要通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来强化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双驱动,实行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就业质量越来越高,这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道。
(责任编辑:黄孙庆)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64-166.
[3]侯聪玲,高 旭.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对策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8):81-85.
[4]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5]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6]黄国华.通识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以新建本科院校为考察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8-20.
[7]任初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16-118.
[8]蒋红斌,梁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
[9]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6-79.
[10]戴国辉.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87-88.
[11]何东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改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6):49-53.
[12]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6-37.
[13]陈真.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策略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99-101.
[14]熊贤君,金保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0(4):33-35.
[15]冯惠敏.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11):61-67.
The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Optimized Path of General Course in Applied University
HUANG Dong-sheng
(Baise University,Baise,533000,China)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As the core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at present there exist tropism curriculum idea,curriculum structure “collage”,curriculum content of “tools”,single teaching,mechaniz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so on. Set up the humanistic curriculum idea,planning the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content,flexible curriculum teach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curriculum evaluation,is to optimize the basic route of applie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pplied university ;general courses;pptimal path
G642
A
1671-9719(2016)8-0069-03
黄东升(1979-),男,壮族,广西靖西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与管理。
2016-05-10
2016-05-28
百色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语境下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