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晓兵,李巧云,刘万辉
(常熟理工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地方本科理工专业创新训练课程群的构建与探索
左晓兵,李巧云,刘万辉
(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以问题为导向,剖析了地方本科理工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制度推进为抓手,构建创新训练课程群体系,将创新训练课程群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倡导自主学习、协同育人,并要持续改进。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训练;课程;自主学习;协同育人
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引导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此外,近10年来,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投入经费资助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各行业、部门、区域高校联盟,也在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大好的形势,确实给地方高校理工专业创新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2000年后新升本的院校[3]。但是,如何抓住机会,让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形成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让更多学生受益,并能可持续运行,构建创新训练课程群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存在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能力弱、缺乏创新动力的问题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2000年后新升本的院校,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对于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传统的理工类专业,家长及考生关注度和填报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专业录进的分数更低。因此,相对于985、211院校学生来说,地方本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能力弱是一个实际存在、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实践中发现,单一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再加上理工类课程枯燥、抽象、晦涩难懂,常常又是80人以上的大班上课,很容易导致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受挫,容易形成学习自觉性更差、学习能力更弱、厌学和不喜欢本专业的恶性循环,更不可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较好地获得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教师层面,存在创新教育经验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鉴于本科新建时间不长,师资队伍不够壮大,有经验的高水平老教师偏少,近10年来新进的年轻教师偏多的队伍现状,教师的创新教育经验不足也是现实问题。这些新建院校大多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点,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缺乏,创新研究的总体实力偏弱。地方本科院校还普遍存在一个学生多、教师相对偏少的情况,再加上教学要求的琐琐碎碎、职称晋升和科研任务压力、学校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布置的各项临时性任务,可以这么说,这些学校的教师,特别是对于进校时间短的新教师,更是压力山大。因此,对于新设置的创新训练课程,常常有抵触情绪,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平台层面,存在仪器设备短缺、空间狭小、实践创新条件差的问题
理工类专业的创新教育常常是需要在实践平台进行的。而对于新升本时间不长的地方院校,现有的平台主要满足于常规的实验课程教学,再者,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发展尚未成熟,省级及以上的学科平台和校企联合产学研共建平台严重缺乏,只有少数的教师有较好的科研平台提供给学生实践创新。这类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生均拨款和学生学费,限于学校办学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又很难得到政府、行业企业的其他财力资助。因此,实践创新需要的仪器设备和空间平台的条件完善,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
(四)制度层面,存在自发式、间歇式、随意性、覆盖面窄的问题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依赖于各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活动、各级各类的创新竞赛、素质拓展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活动。除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有着严格的教学制度管理外,其他创新教育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发式、间歇式、随意性、覆盖面窄的问题。如,教师愿意指导、学生也愿意参加,就做一段时间的创新教育活动,常常不能善始善终;再如,学生愿意做的和专业关联度不大,找不到本专业的教师指导,变相成了脱离专业学习之外的兴趣活动,往往也不能取得好的结果;再如,受制于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竞赛活动的人数指标,只有部分学生能得到这类活动的创新教育机会,创新教育的覆盖面偏窄。
(一)课程设置,将创新训练课程群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通常的思维习惯,教师和学生均能接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课程教学任务,并认为是硬性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而对于课程体系之外的教学活动,俗称第二课堂,受重视程度和执行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因此,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构建创新训练课程群,就是让它成为硬性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创新训练课程群应由系列的创新课程构成,课程间有较高的关联度,并随着教学学期的递进,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强度、创新性,均要体现逐步递进提高的特征。理工类专业的创新训练课程建议采用项目研究的方式,以实践创新为主。开始设置时,建议作为选修课程,主要考虑到指导教师和平台的条件限制,以及师生对课程的接受需要时间。课程群一般包括5门系列课程,每门课程2个学分、32课时,在第三至第七学期连续开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较早阶段介入创新训练,并随着其他课程学习的逐步深入,逐步加强创新训练的容量和难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创新训练学习成果,同时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建议课程群名称为“专业创新训练课程”,系列课程名在课程群名后注明1-5数字。
(二) 纲举目张,编制创新训练课程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全过程
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贯彻实施的指令性教学文件。依照培养方案中创新训练课程群设置的要求,在调研、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大纲一旦制定,教学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大纲规定。教学大纲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每年修订一次,逐步完善。
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编号、学分、学时、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教材、开课系所等课程要素;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学时分配;大纲说明;考核办法;参考书目等六个部分。
创新训练课程教学完全打破知识递进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以具体项目为学习载体,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教学重在学生的自我实践,并通过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实验安全意识,实验环境卫生习惯,规范操作习惯,动手实验能力,大型仪器的使用技能,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等。
本课程的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综合评分、答辩评委综合评分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指导教师综合评分占30%,答辩评委综合评分占30%。
(三)过程印记,强化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档案材料管理
创新训练课程不像其他课程有着规范而成熟的过程管理规定和课程考核办法,若没有强制性的过程管理规定和考核办法,就很难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久而久之,课程的教学改革就会遭到流产的厄运。
创新训练课程重在过程管理,重视课程考核过程,并要求形成详细、统一、规范的过程档案材料。档案材料包括创新训练课程训练与指导过程记录簿、总结报告、答辩PPT汇报提纲、答辩记录表、课程成绩及评分依据、课程组负责人审定意见等。记录簿的填写要求,学生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图表及分子式可以打印粘贴;教师的修改、批阅意见要详细具体,针对性指出问题所在,并有具体意见和建议,便于学生修改、补充和完善;教师的修改、批阅意见一律采用红色钢笔或圆珠笔填写。课程教学讲义由指导教师自编,并不断修改,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可以正式出版的校本教材。
(四)协同育人,推进创新训练课程教学的可持续运行
理工类专业的实践性创新训练课程教学涉及到教师、学生,平台、耗材等四个要素,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不完全,都会导致课程教学的无法进行,因此,必须确立一套多措并举、协同育人的机制持续推进创新训练课程教学的运行与完善。
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训练,必须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或课时补贴,考虑到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议按照每学期指导1个学生或1个项目给予指导教师1.5-3.0标准课时的工作量或课时补贴。学生参加创新训练课程学习,考核合格,获得2个课程学分,并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申请省级及以上创新训练项目,或者推荐参加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争取各类经费支持,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融通科研与教学,激励教师科研反哺教学,加强创新训练的平台建设,逐步添置配套齐全的仪器设备,建设成示范创新训练实践平台,为创新训练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理工类的实践创新训练往往需要一定数量的实验耗材,为鼓励师生教学,建议给予一定量的实验耗材补助。
(一)精心组织,落实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全部环节
组织形式,一个指导教师指导若干个学生,原则上不超过8个,学生一旦选定,学期内不容许变动;学期间在指导教师同意接受和放出的情况下,可以更换指导教师;作为选修课,保留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
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指导教师指定项目或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选项目,建议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成成熟的创新训练项目;要求1人1个项目;若一个项目几个同学做,必须明确各自承担的内容;若采用同一项目连续做若干学期的指导方法,要求训练内容有连续性、递进性、系统性;若采用独立项目连续做若干学期的指导方法,要求项目的难度循序渐进,内容不能重复;创新训练课程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不能重复,内容不能简单拼凑,还要深入实验研究,完善实验数据。
采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约定指导时间,指导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在指导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空档独立开展文献查阅、整理、方案设计及创新训练实验。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和能力,采用平时成绩、课程总结、汇报答辩的方式考核课程成绩。平时成绩评分依据是完成创新训练课程学习任务情况,主动联系指导教师请求指导情况,查阅、整理和综述文献情况,创新训练思路和方案,动手能力,团结协作意识,数据处理和学习总结情况等。指导教师评分依据是指导过程材料完成情况,课程总结材料完成情况,答辩过程综合表现等。课程答辩评委评分依据是查阅指导过程材料完成情况,查阅课程总结材料完成情况,答辩过程综合表现等。
(二)角色定位,课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课时分配要求,教师指导约占1/3,学生自学约占2/3。
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有: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概况,告知项目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及考核要求;第二,指导学生文献查阅、归纳整理及文献综述的撰写;第三,指导学生在文献调研和实践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学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指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逐步培养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团队协作的精神、安全与环保的意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良好素养;第五,指导学生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学会撰写总结报告、科技论文、汇报PPT提纲等规范表达科研成果的能力。
学生的自学任务主要有:首先,学生要了解自己即将要做的创新训练项目概况,明确项目训练的主要内容、学习及考核要求;第二,根据项目确定关键词,进行文献查阅、归纳整理及文献综述的撰写;第三,在文献调研和实践训练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学会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科技论文、汇报PPT提纲等。
(三)明确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文献查阅、整理、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挖掘,专业学习的热情随之高涨,再加上有教师指导,及时排解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课程学习的效果更能得到保证。
创新训练课程打破传统的知识递进的教学方法,凡是创新训练项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必须一一搞清楚,这样就有机会提前学习到新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自我验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新知识和提升再学习的能力。
创新训练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相辅相成。专业核心课程重在构建专业知识框架和专业知识体系,而创新训练课程重在以项目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申请各级创新训练项目、发表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获奖等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喜爱所学专业、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自信。
(责任编辑:徐建平)
[1]沈健.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11-13.
[2]朱楠,任保平.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30-32.
[3]邹建良.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6-58.
Structure and Exploration of Course Group of Innovated Training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Local Academy
ZUO Xiao-bing,LI Qiao-yun,LIU Wang-hui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Taking questions for guide,The questions within innovating education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local academy were analyzed. Taking system advance for holds,the system of the innovated training course group was structure. Through the innovated training course group brought into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elf-learning and coordinated education and meanwhil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ere encouraged.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 and the dominant role of student were both embodied during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and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student were gradually brought up in practice.
innovated training;course;self-learning;coordinated education
G642.0
A
1671-9719(2016)8-0021-03
左晓兵(1965-),男,安徽泾县人,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2016-05-24
2016-06-03
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2015JSJG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