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模式的“软实力”体系构建

2016-03-19 11:09张徽琳
高教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软实力产学研体系

张徽琳,刘 峥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审核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模式的“软实力”体系构建

张徽琳,刘峥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本文就如何从应用型人才的视觉下发现存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问题,寻找对策,以期提高我国高校的产学研模式这一“软实力”。

审核评估;高校;产学研;教育模式

2013年12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 《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2014年已全面开展此项工作。应当说审核评估是继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之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对象的评估活动。这种内涵建设在教高2013〔10〕号文件中用“四个度”进行了概括: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上的“四个度”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中指向培养目标实现与培养效果实现两个维度,其建构的逻辑前提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自我定位问题。

一、产学研模式的内涵

(一)产学研的内涵分析

产学研,从字面上对其理解是三种模式的联合,三位一体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概括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传统的认知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两个发展要素出发将其看成生产作为主导力量,是其发展的主要目的,学研作为其发展的本身、发展的支柱,是一个经济建设的发展体系。其次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把学作为中心任务,产研协调辅助发展,这样的体系就同传统的产学研认识,无论就其功能,还是其结构而言都是不相同的,是以知识本身的内在发展和研究为教育进行的基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这一基点的中间环节,是以提高学生乃至社会的素质道德修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而非经济体系,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模式的发展。

(二)对高校产学研循环系统的理解

就高校产学研的定义,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循环的产学研系统,是高校值得深入思考的核心内容。对其循环的理解,本身基于高校就其培养人才的职能、科学研究的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的联动反映,同时又是高校进行自我调节的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立体化的高等教育网络建立一个有效的可循环系统,促进三个职能的相互流动,从而培养具有高度知识内涵的、高素质的实践人才。

(三)审批评估视角下高校产学研模式的特点

就审核评估内涵要求,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学研模式的发展路径可以总结出,高校的产学研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一个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并且满足于生产需要以及科学研究探讨的开放性系统,这一特点是产、学、研三者的内在关联,而依据本身的关系特点又分为国内开放和国外开放两种形式,就国内的情况看来,开放是指通过把这一系统和社会的相关要素(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联系起来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途径,提高高校作为精神建设支柱的首要地位,从而保障社会稳步前进。而开放的国际性,则是学和产研的协同化成果,是顺应社会向科学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全球一体化经济和技术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进步的自身需求,即“高等教育国际化”。第二,系统的最大特点则是社会性,是社会的自我规范和自律的体现,三者虽然协调统一,但是这一系统对于三者的意义却并不是相同的,就生产和学研的联系是为了提供给科技发展主体力量即人才资源,从而提高生产力、维持自身的发展需求;研与产学的协作其意图在于把已成型的科研技术运用于实践中进行检验,同时为支持教育做贡献,是“研”的本质意义回归;基于此,产与研都离不开学,这一因素决定了“学”成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其本身的教育改革实施的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途径。而人才的培养又体现在系统内循环之中,该系统的外在循环同时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就高校的产学研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模式变革[1]。由此可见,只有置身于社会之中,才能维持这一系统的长期有效性。

二、产学研系统构建的模式

在审核评估内涵要求视角下,就当前产学研模式的发展来看,主要存在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基于校园模式前提下的技术产业模式: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在完成人才知识储备力量的同时,开展科研教学,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自身的创新、科研能力,从而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信息资源,自主地创办企业,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力量[1]。

(二)企业为中心的协作构建模式: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采取与高校以及其他有实力的科研机构联合办学、助研、助产,让高校为自己提供研究机构、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如:充当技术顾问,开发新产品和改进旧生产工艺和技术等,以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符合市场需求,从而使企业提高收效。

(三)政府倡导的共同协作模式:在以提高国家、地区的科学技术、经济力量为目的的前提下,运用政府职能倡导企业和高校联合的产学研合作经济。其具体的实施细节上可以在国家或地方的发展当中,在企业和高校的联合课题、科考项目上促进其联合,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经费支持,以目标区域性去建立这一体系,为产学研体系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2]。

(四)主体协作的联合模式:从总体的角度出发,不片面。不是单一地依靠某一要素的利益或者发展路线,而是形成百花齐放的联合式的协作模式,建立稳定的多方受益的良好关系。就此模式,地方院校的产学研模式的构建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构建效果,往往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真正的协同发展,因此其构建的本身意义并不太大。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现有产学研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历史原因,四书五经根深蒂固,我国现有的教学体制陈旧,大学受到政府的政治因素的干预较大,同时承受到多方面的压力,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利。其主要体现在,有些学校自己的负责人,法人尚不明确。学校在范围内的自主独立权利是构建多方合作教育的基本条件,而在我国国有性质的学校政府俨然已成为办学的主体,就更谈不上学校自主的权益,这样一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下谋求高校产学研模式就显得相形见绌。如何提高高校社会化、产业化的主动性,转变传统教育模式,都是当今我国高校产学研模式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学校的自主权。

(二)企业作为产学研模式的主体,往往导致部分偏激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产生,过分地强调功利性,错误地认为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对产业的发展毫无意义,因此得不到重视,积极强调一些立竿见影的技术,目光过于局限在眼前的经济利益上,忽视了长远的效益。而科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济性不可能越俎代庖,它的本质是对知识的积累和再运用乃至创新。企业的功利心使得高校运用短暂的时间和较少的经费去科研,挫伤了高校科研激情的同时,其科技成果的质量也令人堪忧,有的企业甚至中途停止合作。与此同时在对待如何正视实验室科研成果向产业转换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上,常常不能摆正心态,一旦遇到员工培训、风险承担则望而却步。另外在培养人才上企业对自身利益认不清,只是单纯的按合同办事,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合作收益并不会太显著。

(三)产学研模式不仅是简单地协同发展,在蕴含创新精神上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我国现行的产学研模式中产和研的联合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形成,企业同时也因自身发展需求联合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外界的各种非协调因素却制约了这一发展,产学研三体之间的信息、合作模式以及智能分配上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使得该系统基于此前提的创新并不是积极向上的。

(四)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源于古代发展而来的填鸭式教育,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下脱离了社会,学校环境单一,学生和学校是惟一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之下,研学产的合作之路较为艰难,具体表现在,长期的保守教学使得师生的思想单纯古板,往往注重知识运用、积累,而对于实践教学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几千年传统思维熏陶下的校园古板学术气氛浓郁,面对社会进步带来的知识技术产业化革新显得力不从心。

四、审核评估,以评促建,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发展道路

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上不难理解,产学研的发展必然是一个盘旋上升的过程,国外的发展经历实践了这一体系的发展规律,必然经历着最初由政府组织倡导、促进协同体系的形成,再到学研结合、产研以及最后的三主体协同的场面,我国的历史并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产学研道路,并且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规律之上体现尊重。

(一)树立正确的产学研系统理念

产学研合作体系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企业的自身发展、社会的前进,同时也是高校本身的发展需求。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学研体系,首要任务在于对其本身概念的理解,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其内涵的前提下,才能把握实质,选择制定合理的产学研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探究、促进社会的职能。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学部门,承担着社会高精尖人才的输出,走产学研模式的教育途径为其部门职能体现提供了保障。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教师队伍对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更能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一理念的深化理解无论对于学校本身的发展,社会责任的承担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收效颇大的。

(二)建立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的合作如何高效进行,在这一体系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对其体系本身的完善和其功能的体现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在已建立的合作模板上扩大合作的范畴,将这一体系突破地域性,将其功能性提高,在实行的过程之中不断促进主体的创新能力提高。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更新体系建设,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利益的达成。

(三)加大企业对产学研的投入

面对企业对待产学研投资的效益性认识不清而不敢参与的情况,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手段,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不断加大企业的投入,是产学研模式得以发展的保障。

高校通过产学研模式的教学,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同时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人才,这一模式在今后的实践中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责任编辑:吴声)

[1]刘先强.试论我国高教体制的跨世纪转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1):100.

[2]于大水.略论《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2):86.

Construction of “Soft Power” System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udit Evaluation

ZHANG Hui-lin,LIU Zhe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This article on how to from the vision of applied talents found existing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he problem,seek countermeasur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de of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soft power”,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ocialist road of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udit evalu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education model

G642

A

1671-9719(2016)8-0024-03

张徽琳(1977-),女,安徽绩溪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实践教学管理。

2016-05-24

2016-06-07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接现代化工需求的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桂教科学〔2015〕11号)。

猜你喜欢
软实力产学研体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