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荣,黎 霜,秦永丽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后勤处,广西 桂林 541004)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状调查与探讨
——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
蒋永荣1,黎霜1,秦永丽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后勤处,广西桂林541004)
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测试本科生创新意识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限制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从而从学校、老师以及学生自身的层面,提出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以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本科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卷调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1]。大学生创新素质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方面构成[2]。其中,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3]。而创新能力是人的创造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中最宝贵的、最高层次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事物。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因此,了解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宏观研究,少有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其实,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各类高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各自特色的创新教育道路。为此,本研究拟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实证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以期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调查对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环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涉及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专业。
(二)调查方法
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中随机抽取100人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91份,问卷回收率91%。其中男生53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58.2%;女生38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41.8%。从年级来分,其中大二学生31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34.1%;大三学生39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42.9%;大四学生21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23%。大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对大学开展的各项教学工作和实践活动尚未介入,对问卷调查的内容尚未完全了解,未参与调查。
(三)研究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以下六个问题考察大学生的创新意识:(1)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2)学生对创新类活动的兴趣;(3)学生对创新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的认识;(4)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价;(5)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制约因素的认识;(6)学生参加创新类实践活动的情况。
(一)调查问题一:您认为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如何?
从表1可以看出,仅有3.3%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不重要,高达96.7%的学生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表明我校生环学院的本科生已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以后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重要性,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表1 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二)调查问题二:您对学校组织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有兴趣吗?
从表2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91.2%的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创新类活动感兴趣,其中14.3%的学生有着浓厚兴趣,仅有8.8%的学生没有兴趣。这表明我校生环学院绝大多数本科生对创新类活动具有兴趣,他们渴望通过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表2 学生对创新类活动的兴趣
(三)调查问题三:您如何评价自己的创新能力?
调查结果(表3)表明:认为自己有很强创新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分别占2.2%和19.8%,61.5%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一般,12.1%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低和很低。这表明我校生环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不高,说明现阶段我校生环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表3 您对自己的创新能力的评价
(四)调查问题四:您是否参加过创新类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表4)表明:参加过创新类实践活动的学生有24人,占研究对象的26.4%,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的学生为67人,占研究对象的73.6%。这表明我校生环学院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经历,说明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表4 您是否参加过创新类实践活动
(五)调查问题五(可多选):您认为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应具备哪些能力?
调查结果(表5)表明: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认为需要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与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学生分别占研究对象的47.3%、85.7%、83.5%、52.7%和15.4%。这表明我校生环学院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过程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和掌握与运用创新技法能力,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需要信息加工能力和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已认识到创新的实现需要各种能力的综合。
表5 您认为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的能力
(六)调查问题六(可多选):您认为有哪些因素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表6)表明:59.3%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自由创新的环境氛围,57.1%的学生认为学校硬件不足,47.3%的学生认为受学校“知识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制约,38.5%的学生认为学校考试方式陈旧,考评对创新不够重视和学校提供的学生创新经费不足,34.1%的学生认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不够,33%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在创新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不够,23.1%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结构不合理。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们认为制约他们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依次为学校的创新氛围和硬件设施、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考评方式、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和老师对创新的指导以及课程结构。
表6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的自信和勇气
从调查问题一的结果(表1)来看,我校生环学院本科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然而调查问题三的结果(表3)却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这说明大学生还缺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此外,在曾进行的“如何看待教科书上的知识”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选择有怀疑但不去探究或没提出来,这也说明了他们能够发现问题,但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二)具备创新的兴趣,但缺乏创新的内部动机
调查问题二的结果(表2)表明我校生环学院大多数本科生对学校组织的创新类活动具有兴趣,他们有通过创新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渴望。但从调查问题四的结果(表4)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实践活动,说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在进一步的师生访谈中发现,大学生选择是否从事创新活动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其中的实际利益,而不是从内在的问题意识出发。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中国探究性教学的先行者王能智先生曾提出:只有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创新智慧。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深藏学生内心的创新动机,也只有这种内部动力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坚持到底,最终形成科学成果。
(三)认识到创新应具备综合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制约因素
调查问题五的结果(表5)可以看出,我校生环学院本科生已经认识到创新需要具备各种综合能力,但调查问题六的结果(表6)表明,目前存在一定因素制约了在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其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学校的创新氛围、硬件设施、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考核考评方式、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老师对创新的指导、课程结构。事实上,很多研究也表明[4-6],目前我国其他高校也存在以上现状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从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环学院本科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想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去创新,缺乏把想像变为实际的综合能力,缺乏勇于实践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和实际行动,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从学校及老师层面
1.将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做到实处
“调整教学计划,将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这已是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共识,目前的高校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尚需将此计划做到实处,特别是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正常的实践教学中,算作一定的学分”宣传到位,具体实施好。同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考评指标,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激励大学生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2.加强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教育
首先大力推行和改革通识教育,打通文、理、工学科间壁垒,使学生能够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这是保持创新潜力的基础。其次,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优化,把专业基础课建成适用于多个专业的平台课程。最后,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现从传授式教学向探究性教学的转变提供解放空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从多学科角度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
3.真正实现传授式教学向探究性教学的转变
首先,将课堂教学组织和设计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采用开放式自编教材,充分考虑当前科学研究综合、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消减教师讲授内容,增加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内容和学时。其次,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入琢磨的学习状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题目,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收集资料、开展讨论、写出报告,让学生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体会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从学生层面
1.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形成创新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应自主扩展知识面,学习创新理论方法,掌握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大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沟通,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潜能。
2.增强自信心,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大学生如能克服依赖和自卑心理,静下心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能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参加学校举办的创新实践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抓住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也只有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才能展现出来,并可能得到升华并转化为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参加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应着重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因为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否则将功亏一篑。况且坚强的意志力正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夏璐)
[1]赵瑞芳, 盛国平, 李彦.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 职业圈, 2007, 63(11): 44-45.
[2]王琪琪. 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特征及创新意识培养开发的探索性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2.
[3]曹颖颐. 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王家褀, 曹颖颐. 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 天中学刊, 2007, 22(5): 81-82.
[5]刘俊伏, 郭丽艳, 万宇,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扬州大学本科生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21): 113-115.
[6]钟玉泉, 彭健伯. 双向能动教学法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87(11): 171-175.
Survey and Investig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Taking the College of Life and Enriron mental Science as an Example
JIANG Yong-rong1,LI Shuang1,Qin Yong-li2
(1.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Logistics Department,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test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from student’s view, choosing the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s study object 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undergraduate’s ability were also analyzed. In the end, the way to promot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were proposed from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view, hoping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undergraduate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innovative ability;Questionnaire survey
G647
A
1671-9719(2016)8-0049-04
蒋永荣(1970-),女,广西桂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2016-05-11
2016-05-24
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2015JGA203);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足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环境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2015JGA204);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三位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及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2013C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