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圣泰
(南方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01515)
·学校治理·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审视与创新路径探析
毛圣泰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01515)
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现实的审视,从贫困生资助政策、勤工助学岗位与社会资助、贫困生的认定、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重等四个方面探究了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贫困生资助;勤工助学;创新路径
我国高校已普通建立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支撑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200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也已实行近十年了,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政策本身尚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现阶段,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奖、贷、助、补、减、勤、免”为主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助力高校困难学生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但就其运行机制和效果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贫困生资助政策的供给侧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
我国高校主要实行“贷、奖、助、补、减、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相结合的资助体系。据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对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支持率依次为:学费减免72%、困难补助67%、社会资助61%、勤工助学53%、奖学金50%、助学贷款48%。在当前的高校学生资助结构中,贷奖助等资助工作占较大比重,而补、减的比重相对较小,呈现资助结构不合理现象。从总体来看,目前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是高校资助的主体,但当前的现实是,政府投入占大部分,其次是高校专项基金,最后是社会各界的捐助,社会资助力度小、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一方面,学生交纳学费和住宿费主要依赖于助学贷款,各种“奖、助、补、减”主要解决贫困生生活费的问题。但助学贷款每年上限不得超过6000元,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要求,而各类奖学金对学生学习成绩则有更严格的要求,由于“补、减”总量相对较少,贫困生数量较多,对于成绩较差的贫困生来说,学费与生活费的问题不一定能得到解决[1]。另一方面,资助项目之间缺乏整合。每项资助项目的实施过程并没有相互结合,而是独立的,这样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办法将各项资助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没法确保最困难的学生可以获得最多的资助。由于资助项目之间也没有统筹管理, 缺乏整合, 常常会出现一个贫困生同时获得几项资助,而其他的贫困生却很少获得资助的现象, 这就意味着资助面变小[2]。
(二)勤工助学岗位有限,社会资助不足
勤工助学是当今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由于勤工助学岗位大多在校园内,学生获得岗位后可免受校外岗位的路途奔波和交通费用,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加上高校基本都实行了后勤社会化,各个高校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很有限。而且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多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的岗位,大多是打扫教室,整理图书馆资料,或者在校院办公室打字、传送文件等工作, 而真正与学生专业有关联的助教、助研、助管等勤工助学岗位较少[2]。这就使得一些贫困学生依靠学校勤工助学的愿望落空,只得自己去校外以家教、打零工等方式解决生活费的压力,而这些方式存在一些如学生的安全隐患、薪酬纠纷等弊端[3]。 集资兴学,古来有之;社会力量资助教育,也是当今的国际惯例。例如在美国就有社会力量资助教育的历史传统,大学除收取一定数量的学费外,各方面的社会捐赠向来是美国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报告,美国高校仅在2014财年就获得各种捐赠总值374.5亿美元。然而,我国社会资金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捐赠和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都偏小。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公布的2014年度决算情况中,清华、浙大、北大和上海交大年度决算均超过百亿元,但其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收入和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占比极小。
(三)贫困生的认定不够精准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主要是学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班级的民主评选和学院审核,最终确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选的。学校调查摸底多是采用学生生源地村(居)委会、民政部门证明和学校认定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常以学生生源地村(居)委会、民政部门的证明为主要依据[4]。 但是在贫困生认定的具体过程中,单凭一张调查表栏上的证明和公章来确定是否贫困及贫困程度有失公允。少数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弄虚作假,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真实;同时,某些学生生源地的村(居)委会和民政部门不认真负责,办事人员一听说是大学生来开贫困证明的,认为帮助本地大学生获得贫困资助是做“善事”,不认真核对学生所填写的内容,直接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和盖章。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的普遍方式是,“个人申报一学生民主评议一辅导员确认一学校意见”。这就容易造成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比较内向、自卑,往往不主动申请贫困资助,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很困难,甚至还比较富裕的学生却积极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并没有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认定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权力相对过大且缺少监督,不可避免地出现个别学生干部甚至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有违公正、公平的不良行为[5]。
(四)“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 未能同步
对贫困生的资助,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减少其生活、学习上的资金困难,达到使其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的目的。基于此目的展开的资助方式,存在着仅仅侧重物质层面,而淡化或忽视对其“精神”层面资助的问题[6]。 由此,造成“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相脱节。不可否认,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到大学后看到大部分同学家庭条件较好,常有“生错家庭”“投错胎”的困惑,加上年纪轻、阅历浅,心智不够成熟,因而对自身的家庭贫困现象不能正确理解,认为这是社会对自己的不公。这些贫困学生在校园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性情心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贫困生都害怕与别人交流,一些贫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困难,在自尊和自卑双重性格的压力下自我封闭,不愿他人知道自己的困难,不愿接受别人给他的公开资助,更不愿意主动通过各种资助渠道寻求帮助[7]。 可见,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开启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一)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推进资助的结构性改革
政府在贫困生资助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各种资助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其操作性,努力寻求提高加大资助力度的方式和途径,以便贫困生都能获得相应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简化贷款手续,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可以仿照国外,延长还贷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也可彰显政府人文关怀;二是国家提高资助的财政拨款力度,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加大资助力度同时扩大资助范围,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文件或规定来固定增加每年的财政拨款;三是推进资助结构性调整,使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对资助投入的结构更趋合理。
(二)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
高校在按照国家的规定,从每年学费及高校事业性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勤工助学专项基金的基础上,重点是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一是依托大学生校内创业园,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助学岗位。当前各高校基本都建成了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应对贫困生给予政策倾斜,优先安排资金和项目给贫困生创业。二是学校应当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贤达来校设立助学基金和奖学基金。三是积极向外拓展,增加校外助学岗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有限,因而要多渠道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以校外岗位来弥补校内岗位的不足。同时,要提高岗位的技能含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四是发挥高校科研的优势,以科研项目的方式带动勤工助学。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可联合科研管理部门,发布一定量的科研项目,由符合条件的贫困生申报,通过立项后拨付经费。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既锻炼了科研能力,又通过自身的智力劳动获得相应报酬,可谓一举两得的“智力资助”。
(三)利用大数据,使贫困生认定和资助方式更加精准化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21世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一方面,高校将学生资助工作信息以大数据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受助情况、资助项目网上申请程序、资金管理、信息反馈等实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在认定主体方面,强调社会和学校的双重认定。学校要在生源地认定的基础上, 加强监督和复査环节。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通过电话访问、实地走访、在校观察和民主评定等方式, 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 弱化主观操作和人为因素影响[8]。 再者,高校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参考南京理工大学利用大数据给贫困生饭卡充钱的作法。南理工对全校在校本科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和其他捐助方式有显著不同,南理工根据大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数据得出结果后,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这是南京理工大学最新启动的暖心饭卡项目,旨在解决该校贫困生的吃饭问题,也是大数据时代开启后运用大数据创新贫困生资助方式的一个成功典范。
(四)把物质层面的“资”和精神层面的“助”结合起来
多途径对贫困生资助只是手段,其终极目标在于“树人”。高校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扶贫先扶志”, 因此在物质资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应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学校辅导员、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心理咨询中心应齐抓共管,构建起资助过程的动态反馈机制。辅导员应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访谈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以具体案例让贫困大学生学会感恩和回馈,同时以各种社团活动为契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平台上锻炼自己;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对受助学生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把动态及时反映给学校相关领导层,降低助学贷款风险,更好提高工作质量;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该为每位受资助学生建立心理动态档案,及早发现和介入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通过心理辅导化解贫困生心理障碍。三部门形成合力,更好地体现资助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蒋国平)
[1]郭昕.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张晓培,周蕾.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完善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85.
[3]黄朋,陈琳.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4(8):241.
[4]方浩翰,张力.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的再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
[5]何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32-133.
[6]段俊磊,肖迪,唐润葆.浅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世纪桥,2011(13):145.
[7]刘佰龙,贾洪毅.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感恩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155.
[8]张博,孔难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3(23):91.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Work Review and Innovation Path Analysis
MAO Sheng-tai
(Marxism Schoo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China)
Pushing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work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ed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optimize the education structure, promote education fairness and social justic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four aspects, from poor support policy, work-study jobs, social support, the cognizance of the poor students, material support and spirit suppor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u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then proposed the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poor students funded ;work-study;innovation path
G467
A
1671-9719(2016)9-0067-03
毛圣泰(1967-),男,江西赣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
2016-06-15
2016-07-10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研究——基于互动机制的视角”( 2011CZ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