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生,张 勇,郑 伟
(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蔡玉生,张勇,郑伟
(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应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需要确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心地位;以党建为核心,创建自身的教育工作特色;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培育教育工作的新理念;以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树立教育工作质量观;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为目的,构建教育学习的共同体。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
目前,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校447所,仅有五所民办高校自2012年起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首次招生人数仅156人(该数据依据五所民办院校公布数字统计)。包括这五所院校在内的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仍属教学型或职业型院校。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的特殊性,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是要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实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
(一)沿用公办高校工作体制行政化的特性
我国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在吸收借鉴公办高校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又不是简单地继承和延续,而是进行了变革,但是由于变革的不彻底性,尚未形成符合民办高等教育实际的工作体系,导致工作体制机制与公办高校同质化倾向严重。因此,具有公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诸多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工作体制的行政化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靠行政指令运行,而不是依靠制度自主运行,由于受到掣肘,工作难以开展。理应民办高校的党委不仅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对理事会(董事会)负责。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掌握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如果民办高校仍然沿用公办高校的工作体系,必然加剧学生工作系统的独立性。从而,造成传统的工作体系与民办体制下的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结果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摆脱灌输式的或行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意志的实现,主观上忽视了学生的权益,忽视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整体教育体系分离的弊端加剧,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教学、管理等其他工作协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政身份胜过教师身份,缠身于事务管理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教育作用不显著。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存在“两张皮”的弊病
在高等院校,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两项重要工作,相辅相成。然而,民办高校并未改变教学和学生工作系统处于分治的旧体制,德育与智育采取的是两条线、两种机制和两种模式的管理体制。各自独立运行,联系协作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难以建立一致的目标。同时,学生工作人员与教学工作人员的对话机制不健全,不利于二者达成服务学生利益的共同点,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门外敲锣打鼓”,并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中心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弱化和边缘化的状态。究其根本,既是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等教育大系统相脱节造成的,同时,办学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合力育人的机制不完善、缺少“实化”是主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缺失
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的共同性。任何一门科学,任何一种知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都必须具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主体之间交往的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样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间的社会共同性。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的共同性,也包括教育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主体间的共同性。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实现其主体间性。受到经济转型、群体利益、就业形势等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出现了缺失。在学习上,表现为学习动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倾向,学生执著地追求学习目的,却对所学内容本身无兴趣、无内在需要[2]。同样,学生在精神领域也出现了商品化和世俗化的现象,大学生虽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最重要的,却认为是党和国家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这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带来的负效应,也暴露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的正当利益和需要的问题。要找到导致社会共同性缺失的根源,新建主体间性,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予以消除。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解放人的精神”,要从重视社会价值向兼顾个体价值转变,要从工具化转向人本化,要从学生主体转向知识主体,要以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间性,这是一种工作的新思路,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水平较低
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问题是职业化特征不突出。由于岗位编制不足,难以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方面民办高校面临着工作队伍稳定性差的窘境,对职业化进程造成正面的冲击。另一方面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的机制不健全,反过来影响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实效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进展缓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被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其他隐性的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水平更低。现有体制下,党政干部中除了思政工作者以外的其他教师很难被事实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来,导致学生工作人员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疲于应对事务性工作,常常把稳定不出事故作为工作目标,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辅导员双肩挑的身份背后,教师身份也处于弱化状态中,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进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单一化、方法僵硬化、工作表层化、方式简单化,无法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要。这些因素导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民办高校处于尴尬的境地。
(一)确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心地位
民办高校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民办体制机制,是区别于公办高校的“优越性”所在。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但也有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的领导体制更有利于协调不同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统一领导、党委主要负责、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新型领导体制;更有利于形成“教”“学”协同、优势互补的教育新机制;更有利于有机统一地服务于教育目标,从整体上改进教育和服务质量,促进学生个体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民办高校要把办学体制转化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的优势,从而确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心地位。
第一,战略地位。首先需要明确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存在隐性的淡化政治、怀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尤其是个别学校的领导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学校一般工作的简单层面,而没有将其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全局高度来认识。甚至有些学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被工具化,视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消防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逐渐弱化。这些认识都是有悖于教育规律的体现,必然要动摇学生工作的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而且极易导致工作队伍内部的价值认同危机,后果是十分危险的。从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新办学理念、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办学特色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3]。这些方面都是关系学校发展的战略要素。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升到学校战略层面,放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第二,重心地位。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政治稳定的要求。大学生在政治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教育。二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强调教育质量,办学过程中突出学术导向,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高等教育的关键在德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地位,同时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中心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均衡性,而德育重心则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全面性。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德育重心和教学中心两方面的“重心”,也就是说二者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上达成一致,从这种意义上讲,也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内部的均衡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党建为核心,创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
国内外任何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不存在价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直接把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放在首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党建水平参差不齐,党组织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存在距离,存在由于民办高校是“民办体制”或“职业教育以教学为中心”而片面地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党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保障,任何忽视和否定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都不是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理直气壮地坚持政治教育[4],坚持以学生党建为核心不动摇。这一点也是我国民办高校区别于国外私立大学的本质特征,必须长期坚持。
同时,民办高校既要摒弃泛化政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去政治化倾向。民办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不仅要继承公办大学党委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还要努力探索和创新民办体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建立董事会、党委、行政和院系有效协同的工作体系,从而有效地改进传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弊端。在民办高校这类新兴社会组织中,建立有效的党领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本身就是独特创举,应该成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三)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培育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大学不在“学”字上下功夫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如此。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大学生而言,狭义的学习是指学习专业知识,广义的学习是指学习一切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知识。这里所指的学习,既包括学生社会化所需的政治知识,也包括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体成长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因此,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培育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第一,培育学生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高级层次的理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将全面发展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高级层次,而学生学习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学生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以学习为发展中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内容不仅包括政治思想学习,还应包括: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学习,职业素质的学习,学习能力和态度以及支撑学生终身学习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二,培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的理念。从育人和实践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蕴含着复杂的学习过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要具有教育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于学习者的内部,凡是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和心理等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是基于学生学习这一总前提,都需要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正影响力,把握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这一核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利益。建立在具有教育影响力的学生学习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接受性才会更好。
第三,培育学生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把学生学习与学生全面发展融为一体。通过学习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主体间性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习共同体建设,达到“无名有实”的教育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四)以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树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观
学生满意是高水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把学生满意度作为检验学生工作的惟一标准,是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观的客观要求。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工作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也远离了他们的需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满足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坚持以学生满意度为标准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观,实现学生满意的目标,就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要摒弃简单孤立地、抽象地将社会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衡量标准的认识,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了,知识储备丰富了,职业技能和素养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必然就高。
第二,坚持意识形态教育与非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从未放松,青年大学生是主要的争夺对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要坚持一元主导与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原则,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聚合作用,同时还要寓意识形态教育于无形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比较而言,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将意识形态性教育融入非意识形态性教育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渗透性与互补性,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5]。
第三,坚持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发生不久或刚刚发生的、难以认识与解决的理论难题与大学生面对的现实难题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当代青年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明辨是非界限,提高他们抵御腐朽思想和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关注大学生面临的相互交错的现实问题。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虽与知识、能力相关,但主要集中在价值选择、方向确立、主观应对、思想决断上,即精神层面的,表现为精神压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脱离生活根基和现实基础的理想主义的教育维度,开发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实际相符的、易于学生接纳吸收的教育内容,有效化解这些学生精神层面的压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观的本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在地包括了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在内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不同类型、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标准,这样,每种质量观都可成为一种特色。
(五)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为目的,构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
民办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德育改革创新,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创新工作体制与机制。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指导下,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设想和步骤如下:
创设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确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由主客体关系转化为“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关系,中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构建民主、平等、宽容的开放式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交流的便于价值引导与信念传递的条件。三是对教育主体中的教育者进行专业化分工,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咨询与服务。
1.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将具有主体间性的直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管理人员、其他人员和学生共同聚合起来,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订立共同的理念、价值和愿景。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识化。高校要从本质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性质并建立与教学一致的目标,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开发与研制,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专业化。进而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形成学习系统。
3.通过主体间的平等、合作、信任、包容与共享,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生基于学习者的自觉选择。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尤其是在辅导员与任课教师间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倡导相互协作、对话和交流的工作方式,进而为受教育对象建立主体间意义共享的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4.进行德育知识的自主建构。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轴,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意义的主动建构。前提是尊重学习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对教育者价值引导的意义理解和自主接纳,带来学习者内心的自由,给学习者创造更多发挥主体性的机会[6]。
5.评估与反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评估,正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改革和创新,不仅在于探寻适合我国民办高校实际的工作体制机制,同时对创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具有双重的意义,有助于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范式。
(责任编辑:时锦雯)
[1]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2.
[2]徐生.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21.
[3]蔡玉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民办高校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2(9):10.
[4]彭庆红.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组织价值与性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1(9):19.
[5]张敏,陈尚坤.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方式多样性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2(11):130.
[6]叶湘虹.论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3.
The Refl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the Private Colleges
CAI Yu-sheng,ZHANG Yong,ZHENG Wei
(East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66,China)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we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tendency of administrative constraints, to solve the drawbacks of lo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on students and teaching, to build the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team. Besides, we also have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s, status,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ivate colleges and establish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private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mechanism
G641
A
1671-9719(2016)9-0006-04
蔡玉生(1981-),男,黑龙江青冈人,讲师,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部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张勇(1981-),男,哈尔滨市人,副教授,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部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05-13
2016-06-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5JDSZ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