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2016-03-19 05:25陈曦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高教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互联网环境

陈曦(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陈曦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与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高校肩负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与重构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随着信息应用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又有不利的因素,成为教育的一把双刃剑。近年来,由于就业率的压力和优质生源的竞争,不少高校的办学思想更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状况比几年前更为严峻,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更为严重,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前者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爱国奉献精神、独立的人格意识等;后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典文学作品、名言警句、文化艺术作品等。高校长期以来受重理轻文的影响,学科建设只注重技术型的专业,除了必须开设的文科类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外,人文素质课程看作专业课程之外的一种补充学习,可有可无。人文素质课的老师长期被边缘化,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如有机会就会远离人文课程的讲台而改行教其他课程。学科难有发展空间,教材建设等没有经费支持,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据作者调查,广西几所知名的理工科高校,如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2013年开始开设尔雅通识课程,门类从8门到70余门不等,这些课程中有不少是人文素质课程,是互联网+环境下开设的网络课程,但不足是,此类课程学生只需上网注册、缴费、观看视频、网上提交作业,就可以获得学分。没有上课地点、缺乏师生互动、缺乏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给人以流于形式的感觉。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不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对文化的冷漠;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学生就会胡乱应付,最终结果是人文课程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可以说,名不副实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可怕。

(二)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人文素养缺乏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具有很多的便利条件,这是由网络环境所特有的信息海量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的特点所决定的。[1]对大学生来说,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百度”等工具软件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受教育的渠道多样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以致造成身心伤害。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由于缺乏文、史、哲、艺术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海量信息的出现,极易引起他们判断能力的下降和盲从,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空间,成为“手机控”与“游戏迷”。亲友、同学之间的感情淡化,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淡漠,理想信念丧失,严重的可能形成孤僻、冷漠、抑郁的性格。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告诉我们:高校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而不是仅仅是成绩。优秀的人才应该是善于与别人沟通与相处,德、智、体、美、情商全面发展的人。但据作者调查,许多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对加强个人基本的文学、文化素养不很关心。作者于2015年以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对2012级—2014级文、理、工、经、管、艺类22个具有代表性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取得有效问卷582份,调查发现75.40%的大学生不知道经、史、子、集是如何分类,不了解《大学》、《中庸》的基本内容。相反,他们更热衷于去考一些技能证书,学习的功利性和就业压力也导致了他们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欠缺。

(三)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

目前,担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兼职的,他们中或是部门领导或是某一专业课的老师,存在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或评职称而进行教学,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够,学贯中西,文、史、哲、艺知识全面的人很少,国学大师级人物更是缺乏或没有。以作者所在的人文学院为例,从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老师很少关注现代文学的发展,从事音乐、艺术、舞蹈课程教学的老师对哲学、历史、和政治几乎不感兴趣。教师本身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时就难以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以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部分教师故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少数教师还在进行传统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向学生单向灌输人文知识。在大部分人文公共选修课中,基本上没有教材或学生不愿意购买教材,在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室里,在黑板上抄写或讲授一首长一点的诗词,如《长恨歌》就差不多用了大半节课,信息量十分有限,教师和学生都很累。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难以激发,课堂气氛沉闷,玩手机游戏、看其他书籍的同学就很多。而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是依托网络资源,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教师若面对互联网大量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如精美的图画、经典的视频资料不会或不愿使用,肯定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四)人文学科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建设滞后,考核机制不合理

众所周知,互联网+环境下的全球网络实现了超大的信息量、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学习者通过上网可以随时访问教学资源,查找信息,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视频点播等新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2]但作者2015年度通过走访或电话采访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三所理工科大学发现,每所学校人文学科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建设都比较滞后,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意识,网络环境提供的图文声并茂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3]教师个人讲解的微课视频、教学课件制作大都处在应付教学检查的初级阶段,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高水平的网络共享资源,这一方面可能是互联网发展太快,部分教师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也与各高校评价机制有关。许多高校目前只重视科研工作,对教学相对投入不够,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又被边缘化,教师进行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一件投入较大、耗时费力、成效不易显现的工作。一般进行一门网络课程建设,不到总课时的20%的报酬,若一门课以30课时计算,也就是最多6课时,在我校课酬不到200元;而一旦一个课题申报成功,则成千上万。此外,教师年终教学考核要受到学生打分评价的影响,占到30%左右,使得教师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时对一些混学分、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不敢管,再差也给学分,考核机制不合理也对人文素质课程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构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开放性优势,极大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调动学生视觉功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使高校更好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坚持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既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又能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者认为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领导在办学时要克服功利主义、专业主义、唯市场取向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根据本校实际需要,构建“文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挑选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人文素质课的教学工作,将人文教育常态化,不随意开课和停课。在同一所学校里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文教育理念,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如将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历史等组成人文核心课程,将大学语文开设全校基础必修课,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影视欣赏、音乐欣赏和大学校园文化概要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要求学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相应学分课程。[4]对于高校开设的尔雅通识课和“智慧树”的共享课程要严格把关,控制人数,不至于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在构建合理的人文学科体系时,高校内部的各个学院要统一协调,教师对开设的课程要充分论证,群策群力;如条件许可,还应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调研,了解这些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特色。高校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将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并不断监督完善。

(二)提升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自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同时也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反思。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要特别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艺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从内心完成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自觉”,学习才有动力。同时,互联网+环境下,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资源选择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选择本校教师的微课讲解,也可以在慕课平台选择名校名师的授课,若有疑问,可以多次网上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查找、编辑、整理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处理好“网络成瘾”不良习惯,做到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时不玩手机游戏,课后有疑问及时解决,手机、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作者所在学院曾经有过手机不进课堂的活动,效果不错。

(三)教师应加强人文素养,采取适应网络发展的教学模式

高校从事人文素质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巧,知识结构合理和学术视野开阔。只有自信自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懂得简单的课件制作和熟悉电脑操作就可以完成授课任务。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平台的兴起,教师的责任更多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资源提炼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甄别选择合适的资源,在课前提供给学生,如相关知识讲解的微课视频、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熟练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策略,课后能够及时与学生交流、答疑等,教学工作量成倍地增加。[5]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6]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深入研究,尽可能尝试,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加强人文学科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建设,形成合理的考核机制

高校应加强人文学科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建设,拨出一批经费用于人文素质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长期在一线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及团队进行奖励,金额要参照科研项目,在年终绩效考核和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优先,从而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各高校教务处应构建教师个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将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网络辅助教学等融为一体,在教学管理、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等方面精心设计各个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指导,解决好“为何学、学什么、何时学、如何学”等一系列问题,教师把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等放在这个平台上,通过设置拓展阅读和测试练习栏目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巩固提高。个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师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依托网络平台,还可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合理性,教师在这个平台可以自评、同行互评、专家点评、学生评教,师生互评,并随时进行,使教师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可以放开手脚,对学生敢管、敢给低分、扭转学生混学分的状况。此外,人文素质教育还要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例如我校开设有“雁山讲坛”,广西大学有“君武大讲坛”,广西科技大学“学思讲坛”,讲坛内容包括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校史陈列馆、校园文化墙、教室里悬挂的名人画像及名人名言,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融人文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人文精神和民族认同感。我们只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国家的未来才能保存中华民族的特色,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7]

参考文献

[1]阎惠英.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宋凤龄.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4(10).

[3]陈庆妃.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 (3).

[4]江云清,何春梅.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广西教育,2014(10).

[5]王丽丽,杨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7]陈安琪.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Abstract: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mankind through the imparting of knowledge,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people's temperament,person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within a relatively stabl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improv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environment Internet plus,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status quo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deletion and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015-03

作者简介:陈曦(1968-),男,广西全州人,文学硕士,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互联网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