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华 麻祺
摘 要 基于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加强人文学科教学、道德实践、提升道德追求、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可以提升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
1 现状思考
为准确把握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课题组对就读于某医学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410份(回收率98.8%),其中有效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96.4%。经调查研究,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如下:
1.1 部分医学生医学人文知识有所缺失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认为医学生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6.8%同学的认为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3%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学习人文知识,10.2%的同学没想过,如图1所示:
1.2 部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医学生重要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44.5%的同学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医学生而言重要,46.8%的同学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医学生而言不重要,有8.7%的同学认为没想过,如图2所示:
1.3 部分医学生价值观模糊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认为医学生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问题回答中,有1%的学生认为应坚持拜金主义,有2%的学生认为应坚持享乐主义,有6.8%的学生认为应坚持自由主义,有90.2%的学生认为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图3所示:
1.4 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习惯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会主动打扫教室吗?”这一问题回答中,有50.8%的学生会主动打扫教室,有19%的学生不会主动打扫教室,30.2%的学生偶尔会主动打扫教室。如图4所示:
2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2.1 加强人文学科教学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们对医学价值终极目标的思考,医学教育的人文回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学教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还涉及到医学生人文学科教育。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机结合。从医学人文的内核和医学生价值诉求,深刻把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的规律。
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学生对道德行为习惯相关知识的学习。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经历学习到实践,再实践再学习的一个循环过程。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要将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既要加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核心课程的学习,也要结合医学教育特色课程,开展诸如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卫生法规等课程的学习。
2.2 加强道德实践
实践对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道德相关的实践,能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正确认识。
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有关道德的知识学习,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难以固化,形成一种道德素养。通过科学的实践人文实践,可以达到正强化的作用,促进医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最终达到道德素养的形成。基于道德素养的形成,当遇到相关实践和判断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道德行为。
2.3 提升道德追求
人文素养除了其内在的知识、学科之外,还在于人文追求。 对于真的追求,能激发医学生探索知识,追求科学、真理的欲望,推动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于善的追求,能推动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境界;对于美的追求,能促使医学生不断的打磨自己,提升技能,修养; 对于假的排斥,最终能使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丑”的排斥,能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判断,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对于恶的排斥,能提升医学生的亲和力和韧性,为迎接机遇与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开展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因其形式多样,方式灵活,丰富多彩而广受师生的欢迎。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医学高校可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中,结合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可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课程。例如:开展卫生法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设置医疗纠纷、劳动纠纷等环节,通过实践强化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医学伦理活动,在活动中设置利益冲突、生命关怀、医疗人际关系等环节,通过实践强化伦理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医学心理实践活动,设置心理、生理等环节,通过心理实践强化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5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人文实践基地对培养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实践基地对检验和强化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起着强化作用。
实践基地建设,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从客观性而言,主要是基于实践基地客观的工作实际,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其次主观性,主要是根据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环节和模拟环境,让医学生切身的实践、体验和感受道德价值、道德情感。
3 意义
3.1 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
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能够提升医学生道德水平,促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
3.2 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道德行为习惯是社会生活中对一个人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提升医学生的社会形象,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为社会生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医学生而言,未来的社会生活是崭新的,富有挑战性。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为医学生开创新局面,赢得社会的认可。
3.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伴随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涉及到教学、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高校、社会等多中因素。利用系统思维,将各种因素有机结合,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打破瓶颈,拓展局面。
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的效果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体现。伴随着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提升,医学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也在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71356.htm.2016-04-27.
[2] 秀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4).
[3] 刘向宇.论道德教育中道德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