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宗富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思考
季宗富
[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资金投入和整体规划欠缺、软件开发和日常运用脱节、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缺失等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后勤信息大平台、践行后勤服务新模式、探索后勤发展新路径的对策思考。
互联网+;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改变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处事方式。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工作也从传统的“服务保障型”向现代的“服务多样型”转变,运用互联网思维梳理后勤业务内容和流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后勤运行效率,提升后勤服务水平。
(一)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时代下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的需要
通俗来说,互联网+高校后勤,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高校后勤这个服务性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要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快速了解服务内容、处理相关事务、反馈服务意见,同时后勤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后勤工作状态,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情,为改进后勤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信息。
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服务的内容广、项目多,接触的信息量大、然而后勤服务信息又具有相对分散、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如何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便捷、精准、高效的服务是摆在后勤管理者面前的难点。互联网+时代可以使用智能感知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来构建高校后勤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师生员工生活需求为导向,场景化设计为根本,功能易用为原则,实现服务的过程管理,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同时,也拓展校外各类可用的生活服务资源,构建起管理者、服务者、客户多向互动的统一平台,让师生享受到快捷、及时的服务,同时还能够实时的了解师生的生活需求情况,让师生的生活交流沟通更加顺畅,校园生活更加便捷,校园生活更加和谐。
(二)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效能的需要
高校后勤在满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需要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需要后勤管理向科学、高效方向发展,需要后勤服务高效率、高效益、高档次。而移动互联信息技术为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后勤管理与服务上水平、上层次成为可能。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后勤内部管理效能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后勤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利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来全面增强管理与服务功能,使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合理重组,实现从环境、资源到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面数字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和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促进管理理念、队伍素质和管理机构的转变,管理机构更加扁平化,各项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协调,促进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进一步综合集成各种相互联系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积极促进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人性化,在传统后勤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虚拟空间,以拓宽现实后勤管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提升传统后勤管理的效率,扩展传统后勤管理的功能,从而实现后勤资源的共享化、运行流程的痕迹化、经营活动的数字化、服务决策的科学化,达到提高后勤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三)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信息化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大大缩短了后勤服务各项流程的时间,提高了管理效率,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与后勤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在追求服务质量、管理效能、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质量可控可评价、安全运行可控可追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后勤服务个性需求等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后勤服务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新形式,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构建高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后勤保障体系。[1]高校后勤信息化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特别是APP和微信的助力,使推进后勤信息化更加便利,也对后勤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工作与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后勤及时利用各类新媒体与师生近距离沟通、处理问题,已经势在必行。
(一)资金投入和整体规划的欠缺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认为把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运用到高校后勤就是实现了信息化。然而这样就忽视了进一步整合和利用学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现实条件。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断地进行革新,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问题也是成为制约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2]同时,多数高校为了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从分散的各个基层部门启动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二)软件开发和日常运用的脱节
高校后勤中普遍缺乏技术专业人才,往往会外购或外包相关的管理软件。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人为因素比重大、随意性强等特点,而信息化必须建立在管理标准明确、业务流程规范的基础上,后勤管理者如果在系统建立前没有充分进行需求调研和项目分析就仓促决定,系统建立过程中没有应用单位人员参与,系统建立后又没有采取必要的验收和培训措施,加之后勤一线员工受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无法使用的结果。
(三)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的缺失
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对高校后勤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研究尚不成熟。同时受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高校后勤业务之间信息封锁、阻隔、垄断现象突出,这都为制定高校后勤信息技术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带来阻力。这些因素致使研发的后勤信息系统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个后勤信息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无法与数字校园的其他系统实现业务流程关联,后勤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大打折扣。[3]
(一)转变观念,构建后勤信息大平台
1.经费投入的常态化
高校后勤应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按照硬件改善、软件跟进的要求,多渠道筹措建设投入资金。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着力提高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2.后勤资源的整合化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服务需求出发,对后勤整体规划,构建以管理、服务为中心的高校后勤信息化网络平台,并以标准的数据、统一的制度、全方位的覆盖、合理的结构作为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目标。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在云计算技术下整合构架,对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进行优化,因校制宜地渐进式开展信息化建设。
3.员工队伍的专业化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要引进专业人才,还要留住既有管理经验,又精通移动通信技术的管理人员,实现后勤队伍的专业化。同时要创造条件,拓展后勤合同制员工的职业技能,提升员工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逐步引进复合型人才,扩大信息化专业员工队伍,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信息化建设团队。
(二)融合发展,践行后勤服务新模式
1.服务项目的人性化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要了解师生员工的真实需求,策划设计贴近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服务项目,而不是盲目复制其他高校成功的服务项目。要以人为本,注重用户对后勤服务的体验感,打造贴近校园、贴近生活的信息平台,师生可以通过同一入口即可享受各种服务,满足校园生活所有后勤服务需求,提高师生服务满意度。
2.运行流程的痕迹化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要做到后勤服务运行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有记录,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留下痕迹,保证服务过程有据可查。通过痕迹化管理来记录、反应、展示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后勤服务更加规范,后勤管理更加合理,更具成效。
3.服务评价的可视化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要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所有的后勤服务项目都要让服务对象即用户能够给予实时评价。还可开设互动模块,让广大师生一起参与改善后勤服务质量的讨论,从而不断改进后勤服务方式。
(三)创新创业,探索后勤发展新路径
1.内部管理的科学化
高校后勤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更新。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后勤服务体制机制,奠定后勤信息化制度基础。通过改革,规范各项后勤业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统一、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
2.外延服务的可拓化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应该在做好校内基础后勤服务项目的同时,不断丰富后勤服务衍生产品,深挖后勤服务需求和层次,创新服务理念,同时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优质后勤服务资源也可向社会开放,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空间。
3.经营收入的持续化
通过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通过对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深度开发、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后勤服务需求的提供,以及后勤服务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外延服务,充分发挥大数据对后勤服务的支撑和导向作用,促进后勤经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信息化将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适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的信息系统将是未来高校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
[1]支琴,卢志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21) :58~60.
[2]雷峰利,张兆泉.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进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22) :57~59.
[3]蒋宏潮,鲍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23):27~29.
(责任编辑:厉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