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银*
关于提升大学生阅读质量的若干思考
◇李雪银*
当前,大学生阅读质量偏低问题变得日益凸显,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读书、选择的读物质量较低或者无法进行深入阅读等现象。教育者需要挖掘大学生阅读质量较低的内外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读书教育,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学业指导、人文教育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等途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品格,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大学生;读书;提升质量
读书,是阅读的主要形式,是我们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升华思想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谈到:“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读书,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1]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不少大学生却逐渐远离书籍,或者不读书,或者只读娱乐消遣、考试应用类书籍,或者以网络阅读完全替代纸版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纸版阅读量整体下降,网络阅读量上升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阅读呈现出以下状况:大学生能普遍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学生喜爱程度偏低;电子阅读成主要阅读方式;纸质阅读时间少于上网时间;书籍阅读量偏少,阅读内容以休闲读物为主[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人均报纸阅读量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27期(份)和1.16期(份)。在网络读物浏览量上,“言情类小说”排名第一[3]。
(二)读物选择上具有功利性,实用倾向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发生着巨大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学生在选择读物和阅读方式上也表现出较浓的功利色彩和实用倾向。很多情况下,大学生读书为了考试或者求职准备而临时抱佛脚,与专业、考试等不相关的报刊、杂志、经典书籍等很少涉猎。不少学生喜欢读一些畅销书籍,原因在于畅销书籍通俗易懂,很多内容观点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味。在读书方式上,很多大学生属于“标题党”,通过文章标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其他部分直接跳过,殊不知一篇文章的构思、设计都是有一定逻辑性和连续性,如果只读其中一部分,容易造成断章取义,也减少了读书过程中触类旁通的乐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信息获取和接收方式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功利性和实用性的读书,会导致大学生以实用和功利的态度来判断事
物。
(三)阅读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阅读
互联网的兴起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便捷,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但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阅读模式。只要打开电脑,简单输入,海量相关信息便会扑面而来,让信息搜索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也容易让人产生追迫心理,短时间想拥有大量信息,这种心态让学生们很难深入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同时,电子阅读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阅读的便捷,但也产生了对深刻内容难以反复阅读以至不能理解的障碍,学生往往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阅读层面上。此外,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缺少思考和辨析,容易受到误导。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大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网上的广告、娱乐资讯分散,大大缩短了网上阅读的有效时长,降低了阅读效果。
人类千百年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实物,例如名胜古迹等;二是文字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之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之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智慧的宝库[4]。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而读书,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学会思考
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课外知识知之甚少。大学课堂时间和容量非常有限,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能接触到的其他知识比较少。而要扩展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只有靠广泛阅读。读书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脑力活动[5]。在阅读过程中,要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整合,进而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领悟和思想沉淀。这个过程需要静下心来冷静分析,依靠之前的知识储备对现有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这是训练思维、启发思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读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读书可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据统计,在过去十年中,新创造的科学知识比整个人类历史创造的还要多。这就意味着,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知识的时效性变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书籍是最好的老师,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大学阶段是培养优秀读书品格、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阶段[6]。大学生思维方式还在不断成熟过程中,他们拥有聪敏的头脑、健康的体魄,拥有一定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图书馆为学生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源,有专家学者作为阅读指导,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高尚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当代大学生,一方面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单纯,社会认知与辨别能力、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较弱。随着全球化不断加速,西方意识形态侵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很容易被外界纷繁的信息所迷惑[7]。读书让我们静下心来理性思考,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读书使我们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与各个时代杰出人物近距离对话,进行思想交流;读书使我们能够突破物质诱惑,修身养性,提升思想和精神高度。读书的过程,是思维成熟的过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过程[8]。因此,读书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塑造高尚人格有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任何阅读过程都伴随着一种平静而持续的精神状态,它弥散于整个阅读活动中,构成阅读的思想情感背景,可以表现为读者的认知结构、情感背景,也可以表现为读者的意志品格[9]。当代大学生阅读质量偏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伴随着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课余时间读书不多,错失了读书习惯养成的良好时机。进入大学之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课程繁重,又普遍在时间管理和自我管控等方面表现较差。所以,学生们在课业之余很难挤出时间投入到阅读上。加上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在潜意识中对读书本身产生了较大的抵触情绪。此外,大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结伴出游、网吧、KTV等多元化的娱乐形式也让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变得更加繁忙,学生们很难挤出时间来让自己安静地读书。
其次,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让大学生们惰性增加。遇到问题,学生往往第一时间求助网络。网络可以快速为学生的困扰提供答案,但是网络提供的内容往往是跳跃式、标题式的,对很多复杂问题的探讨浅尝辄止,获取的只是表层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信息搜索,缺乏对信息的感悟和思考过程。此外,网络缺乏对信息的监管和检查,信息的生产、传播和阅读的门槛较低[10],信息五花八门,学生如果不耐心辨别,很容易被网上的信息所蒙蔽。凡是经过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基本可以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些经典书籍在刚开始阅读时,很多内容可能会生涩难懂,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但很多学生在最初遇到困难后,就失去了继续攻读的耐心。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读书,很多学生回答“静不下心”。当代社会,不少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信仰缺失,一些大学生内心也不再平静。如今就业压力大,毕业找一份好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唯一目标。而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考核主要是一些显性素质,文凭和证书成为考核个人素质的主要依据。而读书对人的影响在招聘者对应聘者考核时很难发现。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读书不如考几个证划算。同时,大学课程设置过于市场化,我国教育分成文理工科等,课程设置形成明显的界限。加之就业形式的影响,高校的理工科除了几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外,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一些来自课堂的人文教育,学生对于在大学期间应该读哪些书、如何读书,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
让读书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11]。不读书,觉得自己懂得很多;读书后,发现自身知识匮乏,才能激发起强烈的读书欲。如果学生的读书目标仅仅局限于完成学业这个层次,对于其他书籍的阅读只能停留在被动的、索然无味的应付之中[12],缺少阅读的主动性,找不到阅读的乐趣。如何让大学生形成和保持读书兴趣,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引导和教育。
(一)以思想引领为重点,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要发挥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中加以引导[1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学生从点滴的学习生活中,认识到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读书学习习惯;通过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学生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在课堂学习之余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鼓励学生经常阅读,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与书籍进行心灵的交流。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跟学生一起制定读书计划,与学生一起读书,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榜样,定期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让读书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中一项常规性事务。
(二)以学业指导为契机,让读书融入课堂文化
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会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除了要求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程以外,任课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阅读教材以外的书籍。读书可
以帮助大学生拓宽思考问题的思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任课老师可以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让专业考试不仅能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展示学生更全面的素质,使学生不得不看书,“强迫”学生们养成读书的习惯。
(三)以加强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
对于读书,大学生还面临着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高校可开设大学语文课、名著经典赏读课等人文类课程,引导大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人文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优秀著作,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阅读尽量多的好作品。要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深层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深度阅读需要克服阅读初期的晦涩和畏难情绪[14],人文课程的开设,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品味书中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同时学生遇到不解内容还可与老师交流,发掘读书的乐趣,形成求真求实的读书风尚。
(四)多方联动,营造高校浓厚读书氛围
要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鼓励学生创办读书会、文学社、读书角等社团组织和交流平台。这些组织由学生自己经营,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影响力,也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认可。通过社团等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智慧、碰撞思维的舞台,通过长期经营,发挥朋辈之间的带动作用,借鉴“鸟巢图书”等读书模式,形成一种“爱书、读书”的校园文化。
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读书月、读书知识竞赛、读书达人评选等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在图书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中加大投入。丰富馆藏资源,及时更新刊物,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方便信息检索,提供舒适优雅的读书环境,吸引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找到归属感。此外,高校图书馆也要主动适应学生阅读方式变化,丰富电子图书资源,提高对电子刊物的准入标准和严格的编辑审核,提高馆内电子读物质量,强化馆内资源的准确性,为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15]。
[1]蒋能.习近平、李克强如何强调读书[DB/OL].http://theory.gmw.cn/2014-04/24/content_11131758.htm.
[2]陈文婷,楚永全.大学生阅读现状、问题以及改进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3,(2):58-62.
[3]息彗娇.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http://www.chuban.cc/tpxw/201604/t20160419_173544.html.
[4]季羡林.季羡林谈治学读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2.
[5]刘英梅.全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环境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3):77-81.
[6]郝秀娟,陈剑.大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和指导[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48-150.
[7]何润.媒体影响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效应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81-83.
[8]党怀兴.倡导阅读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3):9-11.
[9]郑爽.当代大学生阅读方法初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4):91-93.
[10][11]刘英梅.全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环境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3):77-81.
[12][13]涂海清.10年来大学生阅读情况的比较和走向[J].图书馆管理与实践,2011,(6):85-88.
[14]郝秀娟,陈剑.大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和指导[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48-150.
[15]张立群.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及对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12):105-107.
(责任编辑:孙大永)
G641
A
1674-9618(2016)03-0030-04
李雪银,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