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2016-03-19 03:35:16卢秀峰
高校辅导员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维大学生信息

◇卢秀峰*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卢秀峰*

网络传播过程中,“碎片化”是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活跃在网络中,其碎片化思维十分明显,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局部思维、静态思维、单向思维、跳跃思维等是碎片化思维的主要表现。网络信息的异质性、价值取向的去中心化、网络依赖心理的蔓延等是大学生碎片化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网络;成因

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成为他们依赖程度最强的媒体。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日益频繁地通过网络新媒体与外界接触,获取快捷便利的信息资讯。网络传播过程中,“碎片化”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在适应整体性消失的同时,产生了碎片化的观念、行为。自由、随性的互联网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也容易让注意力分散、转移。网络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张扬,加速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碎片化成为现代性的一个特征,碎片化思维应运而生。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活跃在各种网络媒体中,网络化生活方式导致其思维方式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烙印。大学生新的思维方式正是网络环境下新的实践方式的反映,网络及移动数字媒体的深度卷入成为大学生碎片化思维产生的技术基础。网络生存常态化更加强化了碎片化思维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主要表现

碎片化思维指人在阶段性的零碎时间接受各种零散、局部、片面信息的过程中,长期养成的一种简单的思考方式。它表现为人在认识和理解事物以及在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立等思维判断上体现出来的零碎性而非系统性的方式方法。一些大学生存在追求时尚、崇尚个性、注重眼前现实利益,自我中心与功利思想明显,投机意识强,缺乏整体意识,习惯于就事论事、以点代面思考问题等方式,都是碎片化思维的体现。“就是这么任性”成为大学生热捧的口头禅。

网络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碎片化思维伴随着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新媒体而产生,具体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局部思维、静态思维、单向思维、跳跃思维等方式。

局部思维,指将局部的认知固定下来,并误认为是整体或系统本身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上,就是将事件主角放大,把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个案进行放大解读与诠释,延伸到某个代表性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缺乏辩证分析思维。在此思维方式下,大学生缺乏成熟的理性判断和辨析

能力,将关注点局限在事件表象,难以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对社会问题的整体认知度不够。

静态思维,指按照客观事物的静止状态来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通常表现为习惯于片面、静态地认识问题,将变化发展的客体对象静止化,将丰富多彩的客体对象简单化,缺乏动态、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方式。静态思维在大学生中的主要表现是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关心现实需要,并且看重实际收获,缺乏对未来和历史的纵向观照。其思维结构片面,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眼界、志趣偏狭。

单向思维,是一种单向的、单维的、直线式的、简单化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具体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容易片面地只抓住某个点或某个局部进行考虑,习惯于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思考方式,缺乏立体的、多向度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认识腐败问题时,有些大学生往往只接收到贪官腐败的信息,而没有考虑到整个政府官员群体中贪官只是少数这个事实,更加不会自觉联想到国家加大力度反腐的勇气和决心。

跳跃思维,指一种散乱无序、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并进一步推而广之到其他相关可能的思考方式。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是非判断,简单、机械地思考问题。体现在大学生身上,通常表现为想象力丰富,对零碎事物的想象突然跳到与此事物不相干的另一事物上,而且连续这样跳跃想象,缺乏有序的、实证的思维方式。大学生的头脑被大量的信息资讯填充,在各种碎片化时间里大多止于浅阅读而无法持续性地进行深阅读,最后留在脑海的都是一些零散细碎的印象。

此外,大学生的碎片化思维还体现在容易对事物产生直观性的感性认识,缺乏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的过程。大学生习惯性地凭直觉和灵感来认识和判断事物,习惯性地用一个标准衡量事物,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以做到主动探寻表象背后的规律,缺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缺乏辩证思维。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碎片化思维的成因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时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各种变化,是在实践生活中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而衍生出来的,碎片化思维是当前网络时代的产物。乐于追求新鲜刺激与追赶时尚潮流的大学生由于特有的灵敏性,加上有知识能力的优势,往往通过网络获得各种现实需要,在碎片时间里满足了他们自由、随性的沟通需求,同时也滋生出碎片化思维方式。

(一)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催生了大学生的非整体性思维

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整体认知能力直接关系着他们人格的养成和塑造,他们对道德、职业、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认知能力,指导、调节和支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影响着未来的发展动态。网络媒体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呈现出的碎片化现象,影响了作为网络深度用户的大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与判断。大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体零散、细碎的传播方式下接收着各种碎片化信息,见缝插针式的快捷传播与信息更新粉碎了大学生认知上的整体性,充斥着大学生的感官体验,对所接受信息容易产生片面或点状的认知,而非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局部或单向思维。

在各种碎片时间接收网络中的各类碎片化信息,助长了快餐文化的兴起,导致了大学生阅读习惯及方式的变化,助长了非整体性思维方式。大学生通常在课间、睡前等时间进行跳跃式、浏览式微阅读,在各种闲暇碎片的时间浏览着各类碎片化信息,产生了碎片化阅读方式,导致注意力碎片化。大学生通常首先对标题筛选,在碎片时间进行选择性阅读。一些别有用心的“标题党”往往抓住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借用一些非理性标题来博取阅读率。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以娱乐化和碎片化的阅

读方式,解读各种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传统教育所强调的思想深刻性、逻辑条理性、内容全面性被边缘化[2]。

各种新颖独特的呈现形式背后是各种利益主体的差异化诉求。各种媒体信息发布的主体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千方百计使信息表达方式最具吸引力。网络信息的异质性必然引起思维能力的差异化。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不断更新的海量信息无限,他们难以从多元杂碎的信息中获取完整观点。信息制造者和接收主体假如在没有完全得到论证的情况下肆意转发,或加上自己的片面观点随意传播,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冗杂、泛滥甚至污染。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的各样应用程序中或是刷朋友圈,或是翻阅微博,或是上传和浏览美图,或是玩游戏,或是聊天交友,或是网购,各个利益群体争夺着他们的碎片时间。大学生在指尖活动中不知不觉成为网络媒体中各个利益群体觊觎的对象。各种新鲜资讯辅以个性化的多媒体表达方式,各种新颖刺激的视觉符号语言代替了传统的文字表达,致使大学生容易被各种新鲜资讯牵引,从而影响了对信息的整体性认识和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在碎片时间里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以致难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容易被各种零碎信息牵引,忽略了主要任务,影响了学习效率。零碎、多元的网络信息缺少客观性、抽象性与思辨性的论证。碎片化语言和视觉图像容易弱化对话语的逻辑和深度思考,大学生长期对网络信息进行浅层次的阅读、转发与评论势必会弱化甚至异化对信息的深加工、再创造与整合运用能力。各种碎片化信息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成知识系统,最后形成智慧行为,将只是信息而不能成为有效资源。

(二)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加剧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思维

网络各种零碎、繁杂信息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扭曲价值判断,个体的道德冲动在物欲和利益驱使下日趋削减,对于是非判断逐渐变得麻木,通常表现出冷漠而无所谓的态度,非理性思维加剧。大学生在看待周围事物时往往容易被表象迷惑,表现出浮躁心理,绝对化地看待问题、以偏概全等,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

网络媒体去中心、无边界、非线性的传播呈现出随机、零散的分布状态,几乎每一个应用程序都会自动推送各类新闻资讯。在各种混乱、杂陈的碎片信息环境中,大学生难以追求秩序与意义。当遇到触碰内心的感动事物时,瞬间可能会有所感慨甚至流下热泪;当直接或间接遭遇社会上的恶性行为时,会表现出义愤填膺;而当下一刻遇上欢乐、嬉闹事件时,之前的道德表现瞬间被遗忘。而真正的道德并非如此肤浅。网络传播主题在“宏大”与“微小”间游离,网民一方面对社会宏大问题表现出漠视态度,另一方面又可能将个人生活世界无限放大,出现了淡化主流、强化非主流倾向[3]。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一些好奇、新鲜事物时,直接的反应就是拿起手机抓拍然后放在朋友圈分享,在没有完全论证具体事实的情况下加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利用“有图有真相”达到效果,目的就是引起关注或博取点赞。某些出于商业利益或其他目的考虑的网络媒体甚至将一些毫无关联的人和事恶意拼接,再加上一些敏感词汇语言作为关键词组成刺激性标题,为的就是引起一阵网络旋风。

现实教育环境中传递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大学生如果陷入价值困惑与混乱而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思想引导,就容易造成自由观念的泛滥、自我约束力的下降、道德责任感的降低和价值选择的困难,从而影响现实环境中的行为选择。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更是价值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就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理性思维能力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在各种新媒体传播中,人人皆可成为传播主体,网络用户存在充分的自主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人们原先难以实现的许多需求在新媒体传播状态下会被激活与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复杂[4]。人们通过网络新媒体对各类事件畅所欲言,追求新鲜、奇特事物的意见发表。多元的信息环境,未必会带来更具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明智的受众,有时反而

会引起受众更大程度上的困惑与盲从[5]。各种各类海量信息不停堆积,各种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容易使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成型阶段并且具有强烈猎奇心理的大学生忽视主题的界限性,模糊判断,难辨真假,导致核心价值观念的偏离。大学生在表达、理解、选择、接收、传播、评价各种碎片信息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非逻辑性思维和非历史性思维表现得尤为明显,容易被煽动性信息误导而作出非理性反应,对于有效信息的利用未能完全把握,有用信息的正面价值与效能未能完全发挥。

(三)网络信息的便捷性滋生了大学生的非积极性思维

网络拓宽了人的思维空间,特有的便捷资讯服务容易滋生依赖心理。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深度用户,由于社会阅历与知识背景尚浅,对信息的辨析能力不足,加上自制力较弱,很容易被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等优势吸引,从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思维方式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虚拟、零碎、潜隐、便捷的网络服务也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式思维方式,滋生出缺乏深度和全面、不加思考、不求辩证与综合的非积极性思维。

网络传播路径激增,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及应用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各种需求。每位大学生均可自由选择订阅或接收相关网络信息,不管是休闲娱乐、人际社交,还是学习教育、营销推广,各种客户服务与移动商务都能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大学生在各种数字媒体平台更容易获得各种新鲜资讯,获取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和自由,更容易满足各种个性化的需求。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媒体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传统纸媒如书籍、期刊、报纸等已经慢慢远离大学生的生活,网络传播载体丰富多样,电脑软件、平板电脑、手机客户端不断推陈出新,各种便利性服务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体验,也迎合了其个性化需要。而网络内容信息多元而繁杂,网络媒体如微信、微博、QQ等刷屏信息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兴奋点,朋友聊天的热议话题通常都是由网络引起,离开网络似乎没法与外界联系,更加显得闭塞而孤陋寡闻。

网络资讯便捷、高效、快速更新的特性导致了大学生跳跃性思维的产生,同时加深了大学生的依赖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网络搜索引擎。不管是在休息、课余时间,还是在餐桌、乘车甚至课堂上,手机等移动媒体几乎不离身,随时随地刷新网络信息,思维长期沉浸在网络海洋中。他们习惯了从网络平台获取各种便利信息和新鲜资讯,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上网似乎成了一种无意识行为,随时可能掏出手机作为消遣。在与各种网络新媒体接触过程中,大学生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主动思考得少,而他们对网络知识缺乏足够的审视与判断能力,容易对网络信息过分依赖,造成认知上的偏执,这对于正常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冲击。

总之,网络信息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学生的碎片化思维在当今网络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应进一步探究其成因,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5-46.

[2]龙妮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13-15.

[3]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68-70.

[4]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1-74.

[5]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65-70.

(责任编辑:王海宁 郭诗平)

G641

A

1674-9618(2016)03-0026-04

卢秀峰,女,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辅导员,副教授。

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德育创新项目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年大学生碎片化思维整合”(项目编号:2015DYZD0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维大学生信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