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衔接:实现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

2016-03-18 22:20:56韦幼青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贵州贵阳550081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韦幼青(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部,贵州 贵阳 550081)



课程标准衔接:实现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

韦幼青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部,贵州 贵阳 550081)

摘 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在于课程标准的衔接。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是一个体系,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评价的衔接。其中,课程目标的衔接是衔接的起点,起导向作用;课程内容的衔接是衔接的重点,起决定作用;课程评价的衔接是衔接的保障,起保障作用。加快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建设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始终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国家和社会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建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是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和关键部分。构建和完善中高职衔接既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1],也是理论发展的应然路径。

一、课程衔接是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核心

(一)国家政策认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通常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中高职衔接设想的文件,文件中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随后,国家加紧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建设。于1994年颁布《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于2002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1985年开始思索建设中高职衔接,到1994年明确提出建设中高职衔接,再到2002年提出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建设。这表明我国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逐渐深化和细化,并逐步明确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中之重。

进入21世纪,《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的颁布对中高职衔接提出更明确的指导,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实现衔接。该文件还对如何建设中高职课程和教材的衔接提出意见:“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

(二)学界认可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

截止2016年4月18日,以“中高职衔接”为“篇名”在CNKI“精确”查找,可检索到895篇论文。如果以“中高职衔接”进行“主题”检索,或以“中高职衔接”的一些同义词,如“中职and高职and衔接”进行“主题”检索,相关论文数量更多。中高职衔接的专著颇丰,如:刘育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江洁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李海东《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等。2012年至今,该研究领域一直如火如荼。

有学者认为,中高职衔接既涉及宏观体制方面的衔接,又涉及教学领域的衔接,具体包括教育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职业能力等诸多方面[2]。另有学者认为中高职衔接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高职衔接指中高职在学制、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狭义的中高职衔接指中高职在层次、专业和课程等方面的衔接[3]。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高职衔接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的衔接;学制的衔接;入学考试、学分转换和文凭互认等五个方面[4]。尽管学者们对中高职衔接的内涵有不同认识,但普遍认为课程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难点。有学者提出,只有从课程论的角度“才可能真正抓住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5]。

二、课程标准衔接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

什么是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核心?经过长期讨论,政府和学界看法一致:那就是课程。对于什么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至今尚在讨论。笔者认为是课程标准的衔接。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概念,怎么可以用在职业教育领域?以下,将讨论职业教育领域使用“课程标准”的可能及原因、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要素、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内涵及何以认为课程标准衔接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

(一)职业教育领域使用“课程标准”的可能及原因

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领域已取代教学大纲,并已“取得显著成效”[6],但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仍旧使用“教学大纲”,如: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2013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等。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除教育部教育司2000年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外,在国家层面上没再颁布类似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文件。各高职院校主要是依据2000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及其附件1《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附件2《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制定各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准,使得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差异巨大,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相同课程的内容也大相径庭。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课程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迫切需要出台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绝不是文字的简单更改,而是理念全面创新和升级,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升级和改版。职业教育领域对“课程标准”使用的必要性[7,8]、可行性[7]及意义[9]已进行讨论,认为课程标准适宜职业教育领域。我们赞同该结论,并认为:1、课程标准有利于重构学科内部知识逻辑体系和打破学科界限,按照工作过程逻辑重组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在做事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2、实现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类似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AQF)、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QF)、欧盟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EQF)的符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格框架,实现职业教育学历、职业资格、普通教育学历的衔接和等值。这也是我国许多学者的期盼[10,11]。

理念是否可行还须实践来检验。上海市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和实施方面领跑全国。上海市教委于2006-2008年先后制订和颁布42个中职专业的课程标准。为了解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有学者对上海12所中职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虽然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对“课程标准”本身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使用还是持肯定态度,认可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使用和作用。[12]尽管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尚未有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但国家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研制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13]成为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之一。

(二)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要素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课程结束后的学习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与教学工作评价和考试考核的依据[14]。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应包括:内容标准、过程与方法标准、表现标准、学习机会标准、情感标准等五要素[15]。另有学者认为,其应包括:课程背景介绍、课程性质介绍、课程标准定位、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建议,等。[16]我们认为课程标准属于指导性文件,不宜规定过多且过细。不管如何界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要素,其核心要素总离不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三方面。只要牢牢抓住了这三个核心要素,就抓住了课程标准的实质,抓住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要害。

(三)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内涵

所谓“衔接”是指“相互连接”[17]。对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第一种观点认为中高职为实现其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达到的一种相对分工而不重复,且相互连接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教学消耗使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相融通,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评价的衔接[4]。第二种观点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体系: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起点;专业衔接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基础;统一的课程标准是课程衔接体系的核心;课程内容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主体;学分制管理和评价衔接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保障[18]。第三种观点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课程组织的衔接和课程评价的衔接[3]。通过仔细对比发现,学者们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不同看法主要源于他们对“课程”的不同理解。在第二种观点看来,课程是个无所不包的大概念;第一种观点对课程的理解又稍稍窄化。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对课程及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解。

尽管“中高职课程衔接”和“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不是同一概念,但学者们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讨还是对我们研究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有启示作用。课程标准呈静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对课程标准讨论结果的文字材料。而课程,既有静态一面,也有动态一面。其动态一面主要是指课程组织,即教学。此外,课程的概念要比课程标准大。根据上文对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核心要素的界定,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课程评价的衔接。其中,课程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起点,起导向作用;课程内容的衔接是衔接的核心,起关键作用;课程评价的衔接是衔接的保护,起保障作用。

(四)课程标准衔接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

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提出“硬核”和“保护带”的概念。他认为,硬核是指不可证伪的理论或无法拒绝的公理,它一般由若干个最能反映这种理论体系特征的核心概念组成。如果这些硬核受到反驳或否定,整个理论体系就受到反驳或否定。放弃硬核等于放弃建筑在这个硬核基础上的整个理论体系。保护带,是指一组附属性假说或假设,这些假说或假设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或经验证据来加以检验、证伪或拒绝。保护带的作用是保卫硬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或否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课程教材编写、学校教学管理、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和考核的依据和评价,在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其地位不可撼动。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这个体系中,中高职课程衔接起着保护带作用,而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则是该体系的硬核,也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体系必须以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为基础构建该体系的大厦。

三、完善我国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加快中高课程目标衔接的建设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重中之重,它指明通过课程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目前,在中高职课程衔接领域,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研究和工作较多地围绕课程内容衔接来开展,而且成果甚丰。但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作为课程和教育的重中之重,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没有明确的、相互衔接的课程目标,设计得再好再巧的课程内容都难以达到所要培养的人的目标,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研究,把它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第一要务来抓。有了明确的、相互衔接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其后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材建设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二)加强对国外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使其经验和做法本土化

欧盟、英国、澳大利亚实现职业教育衔接是依靠国家资格框架,具体来讲:欧盟是EQF,英国是依靠NQF,澳大利亚是AQF。尽管叫法不一,但其理念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入一个框架,该框架有若干层级,对同一层级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颁发等值的不同名称的证书。以澳大利亚为例,现使用的AQF是《2013年1月AQF第二版》,它涵盖的教育类型和层级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中,涉及10级14种证书。具体为:高中教育证书(Senior Secondary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不列入等级;第一级:证书I (Certificate I);第二级:证书II(Certificate II);第三级:证书III(Certificate III);第四级:证书IV(Certificate IV);第五级:文凭(Diploma);第六级:高级文凭(Advanced Diploma)和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第七级: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第八级:学士荣誉学位(Bachelor Honors Degree)、毕业证书(Graduate Certificate)、毕业文凭(Graduate Diploma);第九级:硕士学位(Masters Degree)①硕士学位分三个方向:硕士学位(研究型) [Masters Degree (Research)];硕士学位(教学法) [Masters Degree (Coursework)];硕士学位(实践型) [Masters Degree(Extended)]。硕士学位(实践型)的例外条款:1、法律硕士学位(实践型)的证书上头衔为“法学博士”(Juris Doctor);2、医疗实践、物理疗法、牙医学、验光实践、兽医实践等五个专业的硕士学位(实践型)的证书头衔为“博士××”(Doctor of …)。;第十级:博士学位(Doctoral Degree)。

欧盟、英国、澳大利亚依靠国家资格框架来实现职业教育内部有关能力、资格和证书的衔接,并在外部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这种做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在本国本地区也遭遇不少难题[20]。对我国而言,采取一步到位的做法,实行国家资格证书,既可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又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但这种做法难度甚大,风险太高。不如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小心逐步稳固推进,先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待时机成熟,再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问题。要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就须依靠课程标准,首先可实现职业教育内部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继而改造、创新和利用,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 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2,(1):43-47.

[2] 江洁.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13.

[3] 王育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1,199-200.

[4] 唐国庆,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8,1-2.

[5] 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6]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EB/OL][2016-01-01].http://old.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xxgk_167340.html.

[7] 袁丽英.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制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1-36.

[8] 丁容仪,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30-32.

[9] 戴娟萍.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强化课程标准[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93-96.

[10] 刘育锋.国家资格框架——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依据——基于比较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5-8.

[11]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3-34.

[12] 匡淼娟.上海市中职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EB/OL][2016-01-0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502/183971.html.

[14]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8.

[15] 贾剑方.从大纲到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溯源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5,(22):23-30.

[16] 朱德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

[17] 汉语大辞典编委会.汉语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1:1067.

[18] 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英国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9] Pathways into and between qualifications[EB/OL][2016-01-01].http://www.aqf.edu.au/wp-content/ uploads/2013/02/AQF-Pathways-PDF-2A-1c.pdf.

[20] 匡瑛.我们高估了英国国家资格框架[J].江苏教育,2012,(1):18-19.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8

*基金项目:贵阳市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贵阳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研究”。

作者简介:韦幼青(1982-),女,广西罗城人,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学原理。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这对我们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起指导作用。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Kernel of Continuities of Secondar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EI You-qing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Courses, Gui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yang 550081, China)

Abstract:Course continuities are the key to the continuities of secondar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he kernel of the course continuities is the center of the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continuities of secondary-higher curriculum standards are a system including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targets,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Among them,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targets a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lay a leading role;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contents are important part and play a decisive role;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are the guarantee and play a guarding role. Speeding up constructing the continuities of curriculum targets is our first task. To accomplish this task, we need to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useful experience.

Key words:continuities of secondar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curriculum targe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59:33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价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 16:42:05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
中高职衔接下的高职财会专业技能课程建设思考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35:23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