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问题与路径分析

2016-03-18 18:57:41马晓君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现实问题师德建设

高 亮 马晓君

(辽宁大学 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问题与路径分析

高 亮 马晓君

(辽宁大学 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师德长效机制建设涉及大学教学改革、师资结构调整、制度机制建设各个方面,是一项关系大学各项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研究实现路径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首先要研究目前师德建设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问题研究准了,才能找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实现路径。这既是我们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认识起点,更是我们“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 师德建设;现实问题;路径

一、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要从主体(教育者)和客体(被教育者)两方面找原因。

从师德建设客体来说,一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文化娱乐传媒和互联网进行思想渗透、文化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师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世俗文化的消极影响也辐射到大学校园,导致小部分人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忽视人性的崇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产生拒斥心理。大学宣传部门、思政教学部门以及学校各级党组织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等在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上还有差距,对个别问题还存在消极态度或模糊认识。二是思想宣传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工作要求。虽然大学都建立了意识形态的定期会商机制和舆情监控机制,及时有效处理了一些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监管学术报告、文艺演出,防范宗教渗透等,但是针对大学生的境外文化、宗教渗透一刻也未停止,防范抵制工作压力大。宣传等部门尚缺乏这方面工作专业干部,特别是缺乏熟悉国家安全事务和宗教政策的专业管理人员。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发后,所有大学党委都积极宣传贯彻,着重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总体感觉就是在开展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抓手。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宣传力度不大,对科研、教学、管理、服务上的典型人物挖掘也不够深入,对学校的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大学精神如何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加强研究、阐释和升华。

从师德建设主体来说,一是个别教师对待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出现偏差,责任心、自豪感和使命感严重缺失;二是个别教师失信失节,缺乏学术诚信,学术腐败严重;三是在个别教师心中大学尊严失落,优秀传统理念与伦理精神丧失;四是大学师德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和监督评价机制。大学师德建设注重对教师的德行标准要求,却忽略满足教师的基础物质需求。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础是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和保证人的尊严,使其有能力和空间去自我完善和发展。现行师德监督评价机制陈旧呆板,因此,无法发挥机制本身监督、管理的作用,不能满足提高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新要求,亟需重新按照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合理构建。

二、师德长效机制建设的实现路径

解决目前高校师德建设面对的问题,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先以治标为重点,为治本夯实基础。具体有以下路径可供选择:

(一)制度层面

深入完善师德建设制度,使师德建设发展科学合理,清晰明确,有章可循。单纯从道德层面上对大学教师提出师德要求不利于师德建设的规范发展,必须建立赏罚分明、规范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才能促进其发展。首先,“赏”要结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个方面,不仅对典型先进人物表彰授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先进榜样,还要在评职晋级、奖金分配等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倾斜和重视,使德高望重的教师能够感受到尊重与肯定,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其次,“罚”要有凭有据并且使受罚者心服口服,主要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结合督导团监督、学生打分与教师互评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师德表现作出评价,并不断健全师德建设的监督评价体系。采取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二)组织层面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深入加强作风建设,高校也将组织建设和“立德树人工程”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促进师德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传递情、奉献爱,通过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润、情操的陶冶,实现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的代际传递,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1]。”高校师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把高尚的职业操守作为自我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组织生活和特色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坚定不移地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导下的师德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三)抓手层面

把握规律,整体设计构建,广泛建立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德育教育引导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结果教育和过程教育的综合体,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就成为重要的实施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在活动中完成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的转达[2]。”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将师德建设落实到强有力的抓手。通过关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观看纪录片、网络视频等全媒体形式将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进行详细说明和宣传,并号召全体师生向典型学习,倡导大学教师注重自身师德建设,从意识上树立起自我约束观念;从身边挖掘先进人物及生动事迹,将起到师德表率作用的资深教授和优秀教师树立为师德建设典型,召开全校表彰大会进行表彰和奖励,鼓舞教育全体教师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将传递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典型人物请到学校做先进事迹报告,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要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用中国梦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功能,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适应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传媒平台的重要作用,建立传统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新模式,把“互联网”当作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在教育模式上不断创新[3]。师生在虚拟网络平台上交流沟通更加放松和全面,教师可以把讲台下的特长和优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贴近了解自己,增加思想教育的亲近性,师生感情会在师德建设的潜移默化过程中获得升华。

(四)监管层面

高校师德建设必须结合严格的监督管理方可健康发展。聘请优秀离退休教师和成功社会人士组成督导团走进课堂,通过抽查听课、跟踪听课、督导建议、学生师德评价、教师互评等途径,切实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发挥手机APP、网站平台等高效快捷的优势,设立多渠道的师德意见反馈平台,随时接受督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评价体系。惩罚机制在监督管理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对触及“师德底线”的恶劣行为,坚决严肃打击,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对高校教师中职业道德偏颇、学术道德失范、敬业精神匮乏、育人意识淡薄等不良现象予以揭露、惩治,弘扬教书育人的正能量优良传统,坚决抵制失德辱门的不良行为发生。

监督管理是对高校教师师德状况和行为的约束和督促,是对高校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高校设立师德督导团,定期对教师开展师德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并形成一定的考核成绩记录,载入档案,从而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要加强师德监督体系建设,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网络与其他监督相结合、舆论与组织监督相结合、行政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师德监督体系,使师德监督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教书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到师德监督无死角的360度全方位覆盖。要通过督导团评估、教师互相评议、学生评议和自我评价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师德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五)激励层面

按照“奖优罚劣、创优争先”的基本原则,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机制。消除教师职务终身制滋生的惰性,通过引入竞争意识激发高校教师创优争先活力。“积极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员进行整合吸收,改变只有博士或者高级职称的人员才能担任高校课程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培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4]。” 这种“鲶鱼效应”既可以丰富师资队伍的多样性与实践性,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取综合量化考评方式切实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根据考评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一项长期的系列工程,师德建设工作应化无形为有形、可量化考评,成为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评价师德表现的标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杜绝形式主义,科学合理地设置考评量化标准,尽力做到客观、合理。

秉承“以人为本”原则,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对大学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大学教师的利益诉求和实际需要,注重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遍性困难,将师德建设与解决教师困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师资队伍发展的积极推动力和向心力。教师感受到高校的关怀与温暖后会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责任感,必然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对个人综合素养提高和品行标准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师德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重视师德建设,明确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不断探索和发掘师德建设的新路径。我们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高校“十三五”规划的准备工作,以开展“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契机,不断开创高校教书育人的崭新局面。

[1] 马晓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路径探索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2] 马晓君.志愿服务载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88.

[3] 潘昌伟.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核心与基础[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2.

[4] 潘昌伟.比较维度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5(1):47.

(责任编辑:刘士义)

Realistic problems and solution explore to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GAO Liang MA Xiaojun

(CollegeofPharmacy,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China)

Referring to aspect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ranks of teachers structure adjustment,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teachers Morality long-term construction a serial project concerning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which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 by looking through both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taking solution of realistic problems as guide and breakthrough,enhancing focus and operability.Research of teachers Morality long-term construction should start with various existing problems.It’s necessary to find the solution by studying problems correctly,which is both the start of improvement and foundation of “who to raise and how to raise”.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realistic problems;solution

2016-07-03

高亮(1981-),男,满族,辽宁本溪人,辽宁大学药学院讲师,硕士。

G641

A

1008-2441(2016)05-0097-03

猜你喜欢
现实问题师德建设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从师德现状看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15:28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9:34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9:46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0期)2016-08-09 16:42:18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
对天津市部分高校排球课余训练现实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7: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