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核现状与改革初探

2016-03-18 16:54王辉杨倩倩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哲社研究基地首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124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考核师生互动

王辉 杨倩倩(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哲社研究基地—首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124)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核现状与改革初探

王辉杨倩倩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哲社研究基地—首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124)

摘要: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专业课程考核对工科学生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工科专业课考核存在考核功能落实不全面、学生参与度不高、考核内容相对滞后和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状况提出全面落实考核功能、加强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灵活选择考核方式的改革策略,并把围绕课程考核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作为工科专业课考核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课程考核;工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师生互动

杨倩倩(1988-),女,河北承德人,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Abstract:Curriculum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s especially play a vital role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discover issues and cultivate creativity. However,several problems were found in the area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ssessment,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function,student's low participation,staleness of assessment contents and low degree of relevance of assessment methods. Tak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this research makes strategic proposals for further reform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function,facilitating mutual participation of faculty and students,focusing o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flexible choices of assessment methods and regarding the promo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faculty through curriculum assess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Keywords:curriculum assessment;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ssessment;assessment reform;facultystudent interaction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高等教育模式提出这样的质疑:中国之所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大学没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创造人才的模式进行办学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创新,才导致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改革,教学工程改革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过渡时期。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工程教育水平迫在眉睫。文章旨在从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核入手,分析当前课程考核现状,为深化工科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一、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核现状

考核在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评价,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对某一门具体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进行评价的途径或是手段。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核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工科专业课程考核往往体现为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在本质上又体现了其所在学科及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度,切实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许多学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薛素铎(2010)认为要充分发挥考核在评价和引导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自觉改进考核方式,将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社会认同的高规格人才。[1]曲永军(2011)指出工科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在考核这个全面检验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通过对现有与工科专业课考核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上,针对工科专业课考核在理论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具体如下:

(一)考核功能:落实尚不全面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考核主要有四个功能: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激励功能、预测功能。[3]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功能实现并不完全,实然与应然出现了背离。课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评价、区别、预测、信息反馈等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考核中教师过多的扩大考核的评价功能,把评价作为考核的最终目的,而忽视和淡化了考核的其他功能,考核手段异化成为考核目的。[4]另外课程考核之后也就代表着学习的终结,教师很少关注考核完之后结果的反馈,更不用提通过考核结果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考核并没有起到对教学、学习的指导和反馈作用。四个功能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教学和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对考核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在实施时有所偏颇,忽视了课程考核的诊断功能、预测功能和激励功能。[5]

(二)考核主体:学生参与度不高

考核是考核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考核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参与程度。考核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而从当前的考核环节来看,不论是从考核设计到考核的实施还是对考核结果的处理,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单独完成,学生只是被动的参加。[6]纽曼主张所有与学生有重要关系的决策学校都应该征求学生意见,课程考核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应该主动的参与考核的各个环节,并针对考核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然而目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的对考试内容或方式提出建议,老师也几乎也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4]这种模式下的考核学生只是一个接受者,而没有把自己作为考核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考核过程中积极性自然不高,更不会主动的把考核作为促进其学习和发展的途径,考核只是一种形式。

(三)考核内容:局限相对滞后

考核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前工科专业课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内容过于重注教材上基本理论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呆板机械。考核内容一般多呈现教材化和知识化,考核重视的是知识,忽视的是能力;能考查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考查不到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培养的动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学生在工科专业课特别是偏重应用的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单单凭借想象和记忆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很好地吸收和消化。工科专业课大多来源于实际,这就意味着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不单单是以往的经验和实践总结的“手册式”,不是一本教科书就可以呈现出所有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另外教科书的编写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其内容相对现实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所以考核内容的滞后性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期望的重要原因。

(四)考核方式:针对性不强

考核方式是考核最直观的体现,是考核理念、功能外在的体现,因此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当前的工科专业课考核更多的使用了平时表现加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笔试、闭卷居多,口试和答辩较少。[7]传统的闭卷笔试多以客观题为主,这种方式基本上无法测试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这种通用的、针对性不强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单调甚至产生拒考情绪,考核自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学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并根据反馈回来的数据提出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确定考核方法,针对工科专业课可以采用“一纸开卷”、项目设计、案例分析、口试、读书报告等方式[9]。任何考核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都不是万万不能的,考核方式的选择依赖于考核目标、考核内容,只有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考核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现实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才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10]

二、工科专业课考核的改革趋势

总体来说,目前工科专业课考核存在考核功能落实不全面、学生参与度不高、考核内容相对滞后和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已有高校和教师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因此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展,结合现状来看,我国工科专业课程考核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考核功能:由形式走向全面落实

目前的考核功能更多的侧重通过课程考核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测,然后用分数来代表其考核结果,并由此作为学生获得奖学金档次、能否毕业的依据。这种做法更多的侧重于考核的检测功能,是对受教育者群体的关注而不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考核的最终目的,所以考核功能应该更多的体现为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如何才能更加脚踏实地的实施。因此应该通过考核这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来达到考核的激励功能,通过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实现考核的反馈功能,把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在考核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增长和发展氛围的和谐,更加关注学生在校学习质量和学习感受,考核的功能自然后会得到实质性的落实。因此考核应该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学生的成长不单单是成绩还有学习体验等,因此通过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促进各项功能在现实中的落实。

(二)考核主体:由教师主体走向师生共同参与

考核主体由教师主体走向师生共同参与是指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考核,而是主动的参加到考核当中来,是考核过程的参与者、制定者、考核者和监督者。

在考核中具体表现为师生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三种形式。[6]师生互评与同伴考核很好的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考核者的考核行为融为一体。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训练,同时也有益于学生适应教师的考核方式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态度;学生与学生之间作为朋辈,他们的知识架构以及认知水平相对比较接近,因此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的发展,并且能够在互动中间接的获得他人的学习、考核体验。同时通过学生互评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学生自我考核是学生自我分析、自我促进的一个过程,通过对自我的剖析调整学习目标与方法,积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良好有效的主体间的参与互动为考核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考核内容:由重知识走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考核内容由重知识走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指课程考核由只对学生进行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套用,转变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抽象概括、综合运用、能力形成和素质发展的考核。大学生从整体上来讲还处于世界观和道德情操未定型阶段,知识和技能仍处于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有着极大的探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果加以恰当的引导将对以后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相反倘若此时考核内容不适,就会诱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在死记硬背和分数上下功夫,泯灭了其探知和创新欲望,还会把僵化思维方式带到工作岗位上,成为一个高分低能,不能活学活用的机械人。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来说,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课内容对于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起着绝对性的作用,考核内容的适度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质量的高低。因此考试内容务必求精、简、实、活,以实用和原创为主,注重的是启发、引导和创新。[11]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完成了课程考核的改革,将百分制改为等第制,重点考察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等能力素质,淡化了对分数的追求,这正是注重学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现实表现。

(四)考核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推行多媒体教学以及网上教学,如时下比较流行的mooc,翻转课堂等。而新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必然会带来教学内容的扩充,之前比较传统的侧重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定然不能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变革,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绊脚石。目前的考核方式多以考试为主,注重结果,注重终结性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虽然高效但是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任何考核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都不是万万不能的,考核方式的选择依赖于考核目标、考核内容,只有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才是最有效的考核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随着考核活动的开展而自觉、积极地参与到考核活动中来,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克龙巴赫(Cronbach L.)所强调的:“考核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促进。”[12]因此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做到灵活多变,由单一走向多元是发展的要求。

三、总结与反思

从在考核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角度来讲,高校必须积极适应这种趋势,并对工科专业课考核进行深化改革,切实推进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针对当前现状有效的师生互动是进行工科专业课考核改革的突破点。考核当中所有的环节均是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展开,二者是考核活动的中心,其实整个考核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的沟通、交流是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所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则是考核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工科专业课程考核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能否能够围绕课程考核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80-81.

[2]曲永军.工科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61-62.

[3]于信凤.考试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30. [4]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4(9):145-147.

[5]赵蒙城.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中考试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7):23-25.

[6]罗三桂,刘莉莉.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1-74.

[7]金敏力,聂磊,宋勤.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70-71.

[8]倪文.对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冶金教育,2001(5):21-23.

[9]徐晓娟.工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86-87.

[10]石俊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课程考试改革初探——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考试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05-108.

[11]甘贵生.地方工科院校专业技术理论课程考核体系探索[J].广州化工,2014(14):228-229.

[1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147-03

作者简介:王辉(1973-),女,河南镇平人,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考核师生互动
英语词汇学教学之初探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