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家辉 周 靓(吉林大学 动物医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建立“六维机制”,催进学生自主学习
饶家辉周靓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62)
学习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关乎我党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学习是更新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社会的内在要求,探索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机制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明晰学生核心价值,唤起成长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传媒、“微单元”、家校多方协同作用等,能够有效促成大学生养成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评估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优良环境和丰富学习资源的哺育下成长成才。
大学教育自主学习六维机制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自主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职业能力、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知识的“折旧率”越来越快。我们需要重新了解、重新认识的旧事新颜越发广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大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更是万千民众的心底呼唤。然而,在当下的我国高校,自主学习的场景并没有如期所见。教师驱动的因子仍占主体,“被动学习”、“应付学习”、“机械学习”仍占主导。很多学生仍在嗜睡中消逝青春,在QQ、微信闲聊中消散时光,在网游厮杀中消耗精力,着实让人痛心。
应当说,惰性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90%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惰性。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实现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只是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他们往往难以自律、自控。
如何建构好自主学习驱动激励机制,教育帮助他们克服惰性,从“他控”走向“自控”,从“有意识”走向“常态化”,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自我评价,保持持久、充足的学习力,成为一名“自立、自律、自为”的终身学习学生,这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核心价值是个体或组织中最持久、最深层的信念,是组织的“芯片”,具有内在稳定性。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就是其“核心价值”,就是其毕生学习和追求的至高使命。纵观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是其共有特质,也是持久学习的原动力。他们一生致力于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其“核心价值”至死不渝。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态势,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注重个体利益得失,更富个人情怀和兴致。在当下高校里很难见到为国家、民族命运而争辩得面红耳赤的场景,而更多的是追逐床铺位置、个人奖励、无限自由等“小我价值”。应当说,这些极富个人得失的价值追求在实现个人愿望、提升个人幸福感和在短期内增强获得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长远看,还是唯有把对国家、民族和民生的责任担当内化为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才更具持久和永恒,才更富亘古和强大。这既是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和民族使命,又是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必然。
高校如何主张和传递这些“核心价值”呢?鉴古查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积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敢于把“高大上”理论与学生个人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善于把对“真善美”的剖析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强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国家情怀充盈校园,让曾经风靡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宏大景象再现校园,让“心中有民心中有国心中有责”的热血青年回归校园,让这种社会正向“核心价值”切实得到青年学子的确认和传递。
当然,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些许的追名逐利成就“小我”的“成功”案例,难免会冲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念,并可能产生对“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失信,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言论。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青年学生多变、可塑、反复等特征,多用、善用榜样的力量、氛围的力量。在教育引导的内容和形式上,既要有“阳春白雪”,更要“接地气”,聚人气。要反复强调学习型社会构建和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常用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引导。要根据学生情绪变化波峰图谱,对其在学期间学习活动包括“大二低潮”现象进行预判,按需聘请名家开展励志教育,用名人的影响、名家的亲历,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1]。让正向能量和价值不断碰撞和优化学生的个人价值,让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投机主义等思想得以摒弃。如此坚持下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就会自觉地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己任,融入社会高速发展的洪流中,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迎接变革的挑战。同时,“核心价值”会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输送无穷的力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其中,生存需求是每个人最直接的学习动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通过学习提高生活质量,是每名大学生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需求。
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现实需要。既有学习、生活、交友的需求,心理、生理、身体成长的需求,又会有学业发展、个性成长、求职就业的需求[2]。需求很多,但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未来工作的愿望、对自我追求的存在、对学习成才的期待都是相似的。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一普适心理,稍加点拨和引导,就会激发出他们强大的自主学习动力。那么如何唤醒这些需求呢?
首先,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帮助其发现内心的自我,客观地认识、全面地认识自己,发展地认识自己。找出自己最真实的、最符合现实的价值追求、职业取向和人生目标,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谋划“需求”。明确了学习目标,有了学习动力,就应当帮助学生根据远期及近期目标,规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
再次,要让学生大胆自我践行,实现“需求”。这是自主学习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想”变成“做”,让愿望变成行动。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外在干扰,有计划、有选择、有规律地安排学习,落实自我约定的计划,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叠加中靠近总体目标。
最后,要让学生客观自我评价,修正“需求”。学生的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恒定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当学生实现一种需求,或与目标需求渐行渐远时,都应对这种需求进行评估。如果目标清晰、路径合理就要坚持,如果需求盲目或偏高过低就需要及时修正和优化。合理需求的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就会愈发愈强。
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古往今来,无论明君圣贤,还是科学巨匠,无论商界精英,还是学界鸿儒,毋庸置疑,他们都有一个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优良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但可以让学生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还会使让他们做事更有效率,更富条理,进而影响他们一生的追求和成就。那么如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呢?
一是目标引领。“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明确的志向和职业取向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军人要有坚韧的性格,科学家要严谨细腻,外交家要睿智善言,每个职业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与未来职业要求相匹配,与其志向相匹配,其就会以其为标准,由想学、好学走向乐学、善学,进而靠近目标,实现目标。
二是环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极难抗拒的。如果校园到处都充盈着好学善思的学生,偷懒者就会自惭形秽。相反,如果学习氛围拙劣,学生的惰性就会被放大,好学者也会成为厌学者。因此,“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特别注重优良学习环境的培育和挖掘利用。
三是教改促进。“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中国高校“填鸭式”、“被动式”教育已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革开放近40年,屠呦呦获得了我国首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但我国高等教育仍无法回答 “钱老之问”,“教学顽疾”仍未治愈。我国高校亟待“小班化”、“个性化”、“研讨式”教学。与其满堂灌输知识,还不如教会其如何获取知识。与其固执单向灌输知识,还不如积极构建以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为主要特征的教师主导、学生主学的教学模式[4]。多以提问、作业、论文、课堂辩论、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学和考核,尽量杜绝或减少“一卷定考”、“以卷代评”现象,而应以积极的教学改革动力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四是创新推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要让学生早参与科研课题,早参与创新实验,允许他们提出想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允许他们“突发奇想”、“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中,在“奇思怪论”的反复论证中,不知不觉地求知、求实、求真,在这种基于兴趣的自由探索中养成严谨好学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精神。
五是自我激励。“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自我激励是获得性学习的情感体验,更是保持学习活力的不竭动力。自觉评估反馈学习结果,自主优化学习方法。特别是在遇到难以预期的困难和挫折时,更需唤起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强劲的学习动力。学生本身可以在这种不断的自我调控中,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只是学校和大学生个人的事情,社会、家庭及课程教师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
学校是大学生教育培养、习性养成的主阵地,其主体责任义不容辞。特别是在当前“重研轻教”的大环境中,更应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务实举措,把人才培养的主业稳固起来,把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发出来,让各级教师真投入、真教学、真教研,榜样示范,学风自成。
高校教师应主动创新教学方式,由讲台上的传授者、灌输者逐渐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推行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
家庭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要承担重要责任和使命,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家族名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与学校及教师保持联系,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不适苗头,及时疏导,帮助子女克服困难,建立学习自信。敢于现身说法,做好学习表率。
学生个体更应正确认识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目标,勤学善思、借鉴互助、自励自信,不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刻苦钻研、自主探索的优良品质。
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要从小的团体抓起,要从寝室、班级、年级等“微单元”做起,多让学生接受专业、学院、学校优良学风的感染和熏陶。哈佛大学“察验真理”(Veritas)的校风培养了33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美国总统。西南联大 “自由民主”的学风为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享世界盛誉的杰出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旷世传奇。诸如,16人收到42份德国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最牛班级;4名学霸3人被剑桥大学录取,1人去帝国理工学院读研的女生寝室,如此模范“微群体”,无一不说明“微生态”对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重要影响。因此,发挥优秀个体和微小单元的发散和辐射示范作用,以寝室、班集体、先进群体、优秀学生为单元,以点带面,以面促全,一定会助推优良学风的形成。比学赶帮超、学习互助、“微单元”学风展现、学习型“微群体”评选等多层次、多形式文化活动均可引领学生刻苦学习,主动学习,不断塑造学习品格,养成优良习惯。
同时,要注重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取主观与客观、定量与定性、智育与德育、共性与个性等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量。要善用奖助学金、评优等杠杠手段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成才,全面发展。
“互联网+”风起云涌,非正式学习的兴起和开放式网络应用的充分挖掘,激发了当代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这种基于现代传媒的资源开发显示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前景。现代大学,有线局域网,WIFI已基本覆盖全校园,各类APP、QQ、微信等现代传媒工具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学生的移动终端。因此,与其让同学们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听音乐、阅读电子小说、发表无病呻吟的言论,还不如给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的“微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高校的网络课程、慕课资源、即时学术报告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宿舍、路途、公车,床上、厕所等碎片时间都能被充分利用,实现轻松学习、自由学习。同时,对这种“微学习”可以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线学习、在线考核、在线获得学分。这种基于现代传媒的“微学习”方式,受同学们喜好,产生巨大的学习效益,是适应科技信息发展,加快知识创新和集成应用的必然要求,其能量不可小视。
总之,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把握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和独立行动的能力[5]。“自主学习”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谐的教育环境、充分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激励机制和适宜的引导方法。“自主学习”也绝不等同于“自学”,其核心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自主选择知识,自主学习知识,自主提高能力,以孜孜不倦的心态,不断探究,不断成长。
[1]吕素香.大二低潮现象原因与对策,中国高等教育,2015(10):56-58.
[2]老卞博客.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2def60102ef z2.html,2014-06-05.
[3]王宏娟,饶家辉,赖良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求[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5):50-53.
[4]薛素铎,兰劲华,赵曙东等.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7):122-123.
[5]刘明霞.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5(13):157-159.
“拔尖创新兽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吉林省本科教学研究课题(2015XZD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