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路径思考

2016-03-17 06:35:57喻问琼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
文教资料 2016年16期
关键词:理论课生活化思政

喻问琼(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路径思考

喻问琼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

教学生活化是一个过程,一种倾向,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生活化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教学生活化理念,转变角色,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积累教学生活化的“中储粮”。

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资源

教学生活化是一个过程,一种倾向,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所谓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收集生活中的学科知识、真实案例,利用生活中的手段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进程中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解读、阐述教材内容,达到吸引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实质是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其关键是消除教学与生活的对立,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无缝连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是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超越以往的单纯由知识符号和价值概念所建构的理念世界,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使社会生活范式进入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符号与价值概念赋予鲜活的生活内涵,使师生在生活的氛围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1]。

一、教学生活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回归的现实需要

1.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中共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建党之初的李大钊、陈独秀到30年代的李达、艾思奇,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通过他们的努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不仅如此,他们的努力,还为我们今天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即不仅要注重科学理论与群众实践紧密结合,还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民族智慧,更要注重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由此看出,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让人民群众掌握、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广大青年学生是最主要的对象,特别是大学生,因为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主要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和目的是一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增强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度,才能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众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因此,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2.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是摆脱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其教学效果与党中央的要求及大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一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忽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疏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理念脱离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注重知识讲解,缺乏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锻炼。第二,教学方式陈旧致使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学生接受和认同这些理论知识的关键就是这些内容要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长期以来,某些教师没有立足于学生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的引领和指导,使得学生不易深刻感知课堂上学习的抽象理论,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某些老师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能教给学生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困惑,导致某些学生感觉不到理论的魅力,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第三,教学方法背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仍然是采用大班制教学。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分大小班、不分专业、不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通通采用一个教案,对所有学生搞“一刀切”、“一锅煮”,没有对不同类型、存在不同问题学生的复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多样性的性格特征,疏离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从而不易引起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树立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教学联系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整合性原理”、建构主义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等。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整合性原理”,他认为,在非正规和正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注重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整合,注重道德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和课外的整合、生活全过程的整合。引导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建立个性化的生活理念,掌握生活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为自己创设“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并不断创造自由的新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整体思想有十大理念,其中的“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观念都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提出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强调培养人才要把眼光放置于整个世界,从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对人才标准做出定位。“学会生活”是当代世界对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社会即学校”,就是指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这一原则要求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路径思考

1.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教学生活化理念。

生活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为手段,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生活化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确立“在活动中体验”的思想,做到在活动中学,在经验中悟。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的需要,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再现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感悟,达到提高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的目的。

2.转变教师角色,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往往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听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角色。教师仅从教学经验出发,灌输给学生知识、经验、观念,学生仿佛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的情况。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一定要站到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活动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老师是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心理、品德、素质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大个别指导的力度,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需要。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教学生活化要求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在创设生活化的课堂里,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活动、勤于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即以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参与活动、体验内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道德、知识、观念的灌输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人,使他们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接受教育。

3.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生活化的“中储粮”。

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要求老师能将抽象理论化的思想政治知识还原于生活,通过生活的现象与事实阐释思想政治道理,在感性的生活认识上总结出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外化于实践。

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有很多。首先是学生生活经验资源。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基础性的教学资源,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并最终内化为学生新的经验才有实际意义,才有它的价值”[2]。社会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让教学精彩纷呈、多姿多彩、生机盎然。教师可以留意本班、本校的学生和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生活案例,学生对同龄群体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利用这样的资源来教学,教学效果是最好的。其次是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而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比如,重庆的红岩文化、陕西的延安精神、江西的井冈山精神等地域文化和红色资源,还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字发展、地域经济发展等资源,可谓丰富多彩、美妙绝伦。学生对这些内容是无间距的感同身受,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对于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30-33.

[2]刘善琳.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分析——以思想政治课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6:79-80.

此文是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132055)的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生活化思政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