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玲玲
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顾玲玲
外部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相互交叉,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紧紧贴近学生实际,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科技和网络的发达,90后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与诱惑。家庭、学校、学习、人际交往、就业、情感等因素从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甚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工作格外重视。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①江泽民同志也曾多次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心理素质的良好与否,是衡量一名大学生是否是一名合格的人才的重要指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栋梁,大学生们不仅要学会学习知识,而且还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来自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学会很好地做人、做事、与人相处。因此,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探索出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对策,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些年的调查和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抗挫折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等。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良,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一些学生因此而旷课、休学甚至退学。在大学生中,由于心理素质差而引发的轻生等恶性事件也屡见不鲜,令人痛惜。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②进入大学,面对外部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因素的转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些人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而有些人因为不能正确认知自己,同时缺乏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人格发展
人格体现了不同的个体之间在思想、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素质。在健全人格的指引下,大学生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人正直、诚实、独立、自尊,生活态度积极,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发现生活的意义。近些年来屡次发生的大学生出走、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恶劣的社会现象,这也充分说明,有些大学生们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3.学习心理
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莘莘学子终于迈进了神圣的大学殿堂。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在一片更广阔的空间里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兼顾学业。
然而,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面对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缺乏学习动机或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产生无聊、空虚的心理,或是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与学习无关的网络、娱乐等领域上,造成学业的荒废。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不能适应大学里强调自学的学习方法或是中学里的“尖子生”地位不复存在的现实,从而感到无所适从或过分失落、焦虑。
4.情绪管理
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大学生们的情绪特点相对来说表现为内容丰富,表达方式不稳定。从中学单调的学习生活进入到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大学生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情绪体验。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会因为一点不如意而产生挫败感。他们对周围人和事充满热情,也会表现出冷漠感。成功时,他们会欣喜若狂;失败时,他们会垂头丧气。跟中学时不同,他们此时已经学会将情绪内隐化,将一些情感体验深藏于心,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人际交往
心理卫生学家丁珊先生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③。大学生远离父母和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大学,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但往往会因为缺乏技巧而受挫。与同宿舍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社交恐惧心理、异性交往障碍等问题频频出现,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冷漠、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
6.恋爱与性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的爱情观不成熟,从而不能很好地处理恋爱的目的、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受挫、情感破裂等问题,导致迷茫、焦虑、抑郁、苦闷等心理,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
7.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大学生们来到了大学。他们希望在新的天地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功的欲望非常强烈。但是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对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等问题时,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
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整体上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积极地寻求解决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在心理特征上有着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独特性,而且在所处的外部环境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其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各种因素之间又相互交叉,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
⑴社会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不健康的行为和思想等无时无刻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眼睛和大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性格也更加开朗,喜欢进行人际交往。但是,也不能忽视时代变迁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面对来自西方社会、网络等多元的价值观,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们可能会感到难以适应,产生一些与择业有关的不良的心理素质问题。
⑵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他们在此度过宝贵的大学时光。学校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造成重要影响,如果学校的风气不好、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或学生对学校环境不适应,那么就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调试,甚至会引发严重后果。
⑶家庭是个体生活的中心。家庭结构不全(父或母一方死亡或父母双亡、父母分居或离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家庭贫困也是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如自卑、怯懦、心理脆弱、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
个体生理因素包括身体疾病或机能障碍等,也会促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如性格孤僻、敏感、易怒、易冲动、自制力差等。
个体心理因素应该从认知水平、情感表达和个性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个性因素是核心,认知会影响个人对事件、人物的判断,情绪是心理波动的直接体现,这些因素相互交叉,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只有紧紧贴近学生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④
1.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⑤,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从大局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个体辅导的诉求,注重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在日常的工作体系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服务。
2.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外部环境
首先,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开展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同时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威胁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
其次,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要多开展积极向上、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品格和良好的风貌,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得当,会让大学生觉得有一个坚强的后盾,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构建心理辅导四级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在学校构建“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五级联动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同时有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时干预与转介。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大学生们成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的最大的受众人群,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网络的隐秘性、便捷性、自由性等特点,大学生们与人交往时会感到更加轻松和随意。因此,高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同时帮助学生辨别和清除网络垃圾,为他们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
第三,创新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常规活动以外,还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更新活动内容,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户外拓展、心理健康知识抢答、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征文比赛等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知识寓教于乐,有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今世界处处充满竞争,其实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长远发展,大学生们不仅要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有优良的心理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各界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从当今现实出发,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但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一个巨大、长期和动态的工程,需要在未来不断提出新思路,开拓新方法,集各方之力,共同将它做得更好。
引文注释
①冯正直,王滔,吴明霞,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②靳玉乐,朱桂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35.
③贺淑曼,蔺桂瑞,等.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8-9.
④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0-2-1.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10-14.
[1]张大均,郭成.探索教学心理规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6).
[2]冉武红.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3]张大钧.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走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9).
[4]许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模式与理论建构[J].大学生心理的研究(北京师大论文集),1998.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51
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6-QN-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