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视域下《大众哲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启示

2016-11-11 08:55陈欣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0期
关键词:艾思奇通俗化大众化

陈欣

方法论视域下《大众哲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启示

陈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历史上《大众哲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众哲学》提供的三方互动理论大众化方法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带来了有效的启示。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构建内容、形式、主题“三位一体”的立体培育模式,从而形成强大合力,破除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

《大众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然而,当前核心价值观在弘扬和培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不仅使理论始终“漂浮”于人民群众之中,难以内化于心,而且更削弱了理论本身的先导性与示范性。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传播内容单调。政府或者理论教育者往往对概念进行抽象宣传,忽视了相应的社会生活和实践背景。第二,传播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或道德说教,没有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第三,主题与需求脱节。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现实的问题之间的距离较远,生活的现实性和碎片化使得人民群众找不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

二、《大众哲学》理论大众化的方法

1.内容上通俗化

《大众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理论的通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一切理论大众化的前提条件。“通俗化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明白易晓的东西,变成人民大众易于接受的真理。所以,哲学要大众化,就必须先通俗化,没有通俗化,就不可能大众化。”②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理论通俗化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专业的概念形象化。《大众哲学》中每一篇章的主标题都运用了形象化的表述,副标题就是与之对应的哲学命题以此来明确中心。主标题的直观化表达吸引读者的注意,副标题专业化的表达进一步点明了问题核心。不仅标题生动具体,《大众哲学》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形象化。如关于矛盾概念的提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矛盾表述为“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③。而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将矛盾这个概念表述为“就是自己推翻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排斥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说,一件事物的内部,总包含着一种和它自己本身相反的要素”④。这种阐释不仅文字表达生动形象,而且恰到好处地向读者传递了矛盾概念的本质含义——对立统一。

2.形式上大众化

《大众哲学》在形式上主要采用对话问答的方式,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读者思考,又以通俗化的语言进行引导,层层深入,逐步剥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衣,使各理论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在讲到哲学并不神秘的问题上,艾思奇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哲学神秘呢?”⑤通过这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进而分析原因,指出这是由于读者不了解前面所说的“对立的统一”而导致的。为了深入这个问题,艾思奇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不觉得日常的感想神秘?”⑥“因为日常观念对于我们很熟悉,由于熟悉,便不再经意。少见多怪是人之常情,见得多就不怪了。”⑦可以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直是贯彻着问题意识的,问题的提出以及回答之间环环相扣,实现了从正反多方面的论证。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使得理论论证思路条理化,增强了论证的艺术性。

3.主题上时代化

《大众哲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而具体的时代任务,要从情感上激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意志。“于是艾思奇以当时的革命需要为动力,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来源,创作了具有通俗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众哲学》。”⑧艾思奇从来没有把哲学当作纯粹的理论来研究,《大众哲学》中对哲学命题的阐释总是紧紧围绕时代的主题。例如,在讲到本质与现象的问题上,艾思奇指出,“在讲到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的关系来说,侵略国的方法很多……表面上的话头的变化,也多得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了。这就是侵略的各种现象,然而归根结底,不外是要使被侵略国做他的牺牲品,牺牲了侵略国,来替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打一条出路,这就是侵略的本质。”⑨艾思奇通过揭示侵略的本质,映射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揭发了其丑恶面貌,达到激起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正因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相比于当时教科书中过时的理论更能够解决时代的困惑,《大众哲学》在当时才能洛阳纸贵,艾思奇才能成为“人民的哲学家”。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形成了内容、形式、主题三方互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方法(如图)。其中,内容的通俗化是形式上大众化的必要前提。而形式上的大众化又是内容通俗化的必要补充和物质载体。同时,无论是内容的通俗化还是形式的大众化,《大众哲学》始终做到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内容、形式、主题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把理论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三、《大众哲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启示

1.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做到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可能地使用民众熟知的语言,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充实内涵。例如,在宣传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时,可以列举“岳飞精忠报国”“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避免理论的枯燥性,从而“实现由理论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从‘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转换,把抽象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话语讲清楚”⑩。只有宣传内容上更加生活化、亲民化,核心价值观才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认知、认同和践行。

2.创新形式,强化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要创新形式,将核心价值观寓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表现形式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鼓励民间艺术创新,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包括通俗小说、电影、戏曲,甚至是流行歌曲、网络游戏等,发挥我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此外,在弘扬和培育过程中要尊重群众,平等对话。政府可以建立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专栏,利用微博、博客、BBS等各种平台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讨论活动。以评论对话而非官方一板一眼地灌输的形式,一方面能够针对不同个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泛化宣传的弊端。另一方面也能够克服以往理论居高临下、倚老卖老的弊端,尽可能地拉近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3.紧扣时代,解决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要紧扣时代的主题,解决时代的问题。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方面,当今中国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在宏观上要直面时代任务,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开;在微观上要“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直面社会热点和焦点,为群众答疑解惑,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人民群众现实诉求之间的良好对接。

4.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大众哲学》理论大众化方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同时实现了内容上的通俗性、方法上的大众性以及主题上的时代性,构建了内容、形式、主题“三位一体”的立体宣传模式。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创新也要从内容、形式、主题三方入手,从而形成强大合力,破除困境。

⑴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前提,为理论形式的大众创新创造条件。由于日常生活大都以经验性的感知为主要认知方式,因此只有将核心价值观从“理性抽象”中解放出来,才更有利于群众理解和掌握;只有群众熟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官民之间、民民之间才有可能开展对话和交流。因此,核心价值观在弘扬和培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内容上“接地气”,切不能呆板僵化,空洞说教。

⑵大众化是通俗化的必要补充,为理论的通俗化提供了动力和载体。一方面,形式的创新迫切呼唤理论内容通俗易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当前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仍相对繁琐,不够简洁,无形中增加了人民群众掌握的难度。另一方面,任何理论都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和载体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不仅要有通俗化的传播内容,而且还要有大众化的传播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网络的优势,合理借助大众文化和大众语言的通俗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在网络平台和媒体上开展积极正面的宣传活动。与此同时,允许不同群体之间理性地对话交流,强化官民互动。

⑶要贯穿时代主题,回答时代问题。一种价值观的效用要真正得以彰显,就必须与实践相融,与现实相连,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只有正面回答和解决时代和人民所提出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避免被边缘化,从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也面临着贫富分化严重、贪污腐化丛生、社会矛盾尖锐等诸多问题。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情感上的激励、精神上的鼓舞。这个时期的中国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凝聚共识,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信心、提供动力。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不能拒斥人民群众面临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

《大众哲学》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读物,承担了以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的历史任务。今天,我们需要借鉴《大众哲学》与时俱进、贴近时代的有益经验。尤其是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将《大众哲学》中三方互动的理论大众化方法应用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来,打造内容、形式、主题“三位一体”的立体培育模式,以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大众化语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创造现实中的、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此,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扎根群众、深入人心。

引文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伟人艾思奇人民出版社,2006:103.

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7.

④⑤⑥⑦⑨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8,132,133,248.

⑧左安嵩.大众哲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启示[N].光明日报,2010-2-18.

⑩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理论探讨,2014(1):4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12)李长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1]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57

猜你喜欢
艾思奇通俗化大众化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盯住一个点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