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群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化,新型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教学中,由于数学逻辑思维比较抽象,小学生处在智力开发的阶段,对事物认识还不够成熟,不容易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教学学具,辅助完成教学内容,将实际事物与教学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知识做出初步判断,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实现教学目的。
利用学具辅助教学
由于小学生处在心理还不成熟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但是又是充满好奇心的。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教学,这就离不开对学具的运用。运用教学学具进行辅助教学,是有着其独到的优点的:一是借助教学学具,能够更好地挖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所讲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初步判断对知识做出总结,教师借助学具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具体应用,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二是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教师运用学具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既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增加自己的动手机会和能力,帮助他们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逐渐应用于实践之中。这对于学生积累足够的经验有很好的帮助。例如:在讲到《周长的认识》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三角形模板、正方形模板以及跟模板周长长度一样的一根红色绳。告诉学生:“老师可以把红绳绕到这个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边上,大家能够想到什么问题呢?”这样引导学生知道这个长度是一样的,就是形状不一样。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具的应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组进行学习和竞赛,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能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和提升自我。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展示出来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学生在互助学习中所进行的探索和交流、思索与钻研,都是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的。
创设性设置任务
对于教具运用的时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在课前为学生有序发放学具。由于小学生在不同阶段中的学习任务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对学具和学具袋的发放要安排好时机,要在课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给学生发放学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相应的阶段得到相应的学具,又能避免浪费。例如:学生在学习角度问题时,就可以利用学具里的三角板进行教学,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利用课间时间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由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不能一次性理解和消化,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利用学具进行反复练习和操作,以加深课堂内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任务,利用学具向学生传授知识。
例如:在讲解大于和小于问题时,可以将数字摆放在两边,让学生在思考过后作出选择。又如:课堂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难点,可以利用教学学具在课下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第三,课后延伸和巩固运用。由于学习内容的固定性,对学具的发放也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但是学生的好奇心不仅于此,课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依然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后时间鼓励学生对学具进行探索,以扩宽学生知识面;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制一些小学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增加了学习兴趣。
有效设计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具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学具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在教学应用中也是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对学具的应用主要应该注意这几个问题:保证学具数量充足,考虑到意外情况的发生,保证足够学生使用;对学生的座位安排应该合理有序,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除却讨论时间之外,其他时间都应该保持安静,以助于学生思考;教师应该巡回走动,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引导学生进入状态的标志性语句。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成果的,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指示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开始进行教学前,要对学生进行有关学具的介绍,并且提高对学具应用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和使用,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三是督促学生对学具的使用要符合规范。由于学生比较好动和充满好奇心,难免会对学具充满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方法的展示,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监督,对错误之处要进行提醒或者帮助改正,不能忽视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学具,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时对教学方式和教具进行更新,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对教具的使用应该富于多样性和可塑性,要能够为教学服务,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实现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菊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