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这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把“自主探究”课堂模式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活跃了数学课堂氛围,营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出发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也会运用实际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接着,教师出示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给学生播放制作冰块的过程时,提醒学生观看: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然后提问:“大家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吗?其中有哪些问题是我们之前所学过的呢?”在问题的带领下,教师要让学生与同桌一起探究这几个问题。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已经被教师所提问题激发起来。当学生讨论、探究完之后,教师要总结:相比的两个量没变,但比的标准变了,列的算式就不同。借助这一情境,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百分数应用题时,既要看清楚“谁和谁比”,也要弄清“以谁为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会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新的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关心每位学生,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不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而是要将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这二者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下,学生自然快速地记住了这些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课堂的效率。
开展多样探究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自己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而是将希望寄托于教师身上,希望教师能够告诉他们答案。长此发展下去,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他们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开展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开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解决能力。
在“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开展小组讨论法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此次讨论的问题:①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阐述哪些实例是正比例,哪些实例是反比例?②参照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教材中指定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随后小组讨论,同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了解到他们的讨论进程,发现他们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确保他们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及时反馈问题
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组织语言来论述探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确保教师、其他学生都能知道自身的想法。在学生论述完探究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之后,教师要总结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让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当学生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之后,其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在下次的探究活动其会更加用心,更加积极。与此同时,探究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学生具备了发散性思维之后,才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最终的结论。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及时指导学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