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臻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学术研究综述】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引导策略
——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时 臻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和特点多种多样。宗教信仰对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现阶段,高校应正视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加强信仰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宗教信仰;家庭教育;思想引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存在于人类的文化生活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处境及其发展趋势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信教现象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现象。2016年上半年,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师范大学全校1 000名大学生就宗教信仰的相关问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有251名,女生749名。其中汉族944名,少数民族学生56人;上海生源学生689名,非上海生源学生311名。共回收问卷986份,其中有效问卷958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问题,信仰与否的真正界定在哪里?是参加过宗教活动还是去过宗教场所,或者是对宗教教义有些许了解?在问卷中,同时满足以下四点中的三点即表示有宗教信仰,分别是:会根据某些宗教的教义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某种仪式参加宗教组织;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定期出入宗教场所。
基于以上标准,从调查结果看,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大约占12.4%,其中信仰佛教的比例为59.1%,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占22.2%,信仰伊斯兰教的占12.5%,信仰道教的占6.2%。其余学生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但对宗教本身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向往但尚未加入宗教组织的学生占32.6%,被称之为“望教者”。通过调研发现宗教信仰在大学中的比例虽然较低,但“望教者”的人群数量却不容忽视。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接触宗教的主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种宗教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2010年,《中国民族报》曾经公布刊登了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基于中国零点研究咨询公司在2007年所作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CSLS)”。报告中指出,中国自我认同为基督教信仰者的最多有3 000万人。另外,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历史的佛教在最近3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信仰者人数也最多。有18%的人自我认同为佛教信仰者,这就意味着中国有约1.85亿的佛教信仰者。当然,这样的调查存在局限性,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国具有宗教信仰的现实状况。
根据调研,在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68%的大学生祖辈、亲戚或者父母中一方或双方信教;12%的大学生是在接触了宗教的音像制品后开始信教;12.5%的学生是通过熟人、朋友介绍;7.5%的学生是经由传教人士的引导。可见,家庭氛围的影响是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途径,从这些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宗教的思想和观念,自然就有一定的信仰基础,再加上参加一些宗教的仪式和接触宗教的典籍,比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宗教。
(二)宗教的神秘主义是吸引大学生亲近宗教的主要原因
在信教的学生中,63.4%的学生表示宗教最吸引自己的是宗教的神秘主义,15.2%的学生表示是宗教巨大的感召力,12%的学生表示是宗教独特的仪式,9.4%的学生表示是宗教悠久的历史。可见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仍不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大学生常常会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而宗教特定的仪规和形式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当他们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某些宗教。
(三)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目的是功利和不成熟的
信教学生中,87.5%的学生没有阅读过有关宗教的典籍,84.2%的学生对宗教的历史和教义比较模糊,78%的学生表示自己无法承担传教的责任。另外,69.6%的信教大学生表示只有在遇到困难和抉择时才会向神灵求助;58.2%的信教学生表示信教是为了让神灵满足自己的愿望;65.8%信教大学生表示没有参加系统和定期的宗教仪式。例如,部分信教的大学生在考试期间会在神灵前祷告,希望能考出好成绩。由此可见,他们有时候根本将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混为一谈。因此,有理由认为大部分的信教大学生都还处于对宗教认识的初级阶段,懵懵懂懂,对宗教的认识非常肤浅而且功利。
(四)大学生认可宗教信仰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调查中发现,认为信仰宗教能给人的生活带来积极意义的占调查人数的27.5%,认为信仰宗教对人的生活有影响的学生占30.1%,而认为信仰宗教对人的生活有负面影响只占15.1%。可见部分大学生已经肯定了信仰宗教的积极意义,他们认为信仰宗教能对他们的言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至少能使人有了心灵的寄托,对心理安抚有很好的功效。
(一)追求心态的平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社会环境的变化体现得尤为明显。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转变,决定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呈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如腐败、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造成他们迷惑、无奈和心态失衡。而信仰宗教却使他们把一切视为神的旨意,认识当前的困难是对他们的考验,是自己前世所造罪孽的一种果报,他们坚信只要遵守教义,神最终会赐给他们想要的一切,因而寻求到阶段性的心态的平和。当然,也有部分信教大学生消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在生活学习中也不求进取,抱着随缘的态度,遇到困难时会第一时间诵读宗教经典或向神灵倾诉,以此来释放他们内心的压抑和苦恼,摆脱困惑,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安慰和满足。
(二)追求行为的自律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遵纪守法是大学生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信教的学生对自己却有更高层次的道德约束。从宗教的教义看,很多道德规范,如号召人们“行善”“大公无私”“爱人如己”等,都是对为人处世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只不过披上了神的外衣。正因为如此,信教的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与其他学生的思想觉悟不一样,与一般学生被苍白的条例所约束相比,他们获得的是更高层次的神的赞许和肯定,会获得更大的嘉许和更好的回报。因此,信教学生一般都对自己要求严格,有爱心,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有着比一般学生更高的道德准则。
(三)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长辈的呵护中成长,自我意识比较强,长大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困惑和无所适从。恐惧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都阻碍着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但是,信教的大学生在宗教团体的活动中,由于和教友有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往往能互相敞开心扉。再者,宗教团体和外部社会有着迥然不同的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没有利益冲突。他们往往视教友为兄弟姐妹,在平时的大学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关心和爱护在这里得以实现。因此,很多信教的学生认为置身宗教团体中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幸福。调查还发现,有些平时不善言辞默默无闻的大学生在宗教活动中的表现却判若两人,他们能表现得更自信,更开朗。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因此,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也应抱着客观的态度,要承认宗教信仰带给大学生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一书中写道:“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我们党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取得胜利,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有着高智商高文化的特殊群体,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其信仰教育迫在眉睫,避免混淆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更要避免学生加入一些邪教组织,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做出一些极端事件。因此,要加强学生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解决当代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信念、信仰问题,使科学的信仰成为当代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1]
(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新论断。在工作中,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来化解大学生的“宗教情结”。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的主要是人世间,是此岸世界,而非宗教的彼岸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抵制宗教中宣扬“人神”关系的重要方式。[2]中国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却并不意味着没有信仰。中国人敬天事祖,格外关注血缘关系,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长辈的绝对孝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伦理道德、注重的人文理性、强调的和谐观念、倡导的忧患意识都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只有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看到它和宗教文化相辅相成的特征,才能让他们更加理性地对待宗教信仰问题。
(三)进行正面的宗教文化教育
高校应正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利用公共选修课的平台开设一些针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专门课程和有关宗教文化的选修课及讲座,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追求,使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追求有一个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同时也让大学生从课堂的正面渠道得到相关信息,而不是一味从网络中获取或道听途说。这样,一方面能消除宗教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防止某些势力利用宗教自由来蛊惑人心,宣扬封建迷信。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而开放的社会,多种思想、文化通过多种途径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而自我判断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它对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有深远的影响。它通过种类繁多的课余文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此外,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能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将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高校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初入大学的不适应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非本地生源的学生离开家乡和父母,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抚慰。此时心理素质薄弱的大学生往往会更容易求助于某种宗教仪式。高校要在这一时刻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加强心理引导和咨询服务,来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宗教的盲目依赖和崇拜。让大学生认识自我,认清单纯依靠宗教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出现困惑时,引导学生在第一时间寻求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勇敢战胜自己,避免把理想和人生目标寄托于超现实的宗教神明。
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一个知识型、思考型群体,也是期望值最高的群体,同时又是变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但目前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物质价值之间的冲突中进行正确抉择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宗教观教育。
[1]李正军.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1):36-38
[2]王洪飞,张澜,崔楠,等.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与研究[J].科研探索,2009,(S5):189-190.
【责任编辑:周 丹】
G641;B91
A
1673-7725(2016)10-0085-04
2016-08-05
时臻(1974-),女,上海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