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茜
(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学评论】
电影的属性辨析
张 茜
(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文重点论述电影的艺术属性,以艺术和电影的概念为切入点,从学科层面上论述电影是人类创造的既有审美情感又有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这一论点。电影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也具备商品和媒介的特性。从工业角度来说,电影与现代社会和工业紧密相连,是一种通过工业化、产业化才能实现的艺术样式。同时,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发达构成了电影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在分析电影属性时,必须看到电影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
电影;艺术性;商业性;媒介性
对于电影究竟是什么,人们的看法莫衷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即电影是艺术、商品(工业)或媒介。而这些,其实是对于电影属性的争论。
本文首先要探讨的问题是电影的艺术性。若电影是艺术的命题成立,那么需要阐明的问题是电影的艺术品性。换言之,就是电影为什么可以称之为艺术。于是,我们回到了一个原始的命题:究竟什么是艺术。
说到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美”。的确,艺术和美似乎是相生相伴的。艺术品是寄寓了艺术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载体,而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观者也能得到美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因此,艺术可以定义为“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而对于艺术的本质,主要的观点也有三种,即再现说、表现说和形式说。其中,“形式-幻象”说侧重从艺术品本身来观照艺术。此理论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幻象,并且是生命幻象。因为生命与艺术同构,故而生命幻象是艺术的真正本质。而这点对下文的阐述是有启发意义的。
简要说完了艺术,自然要说什么是电影,即从学科而非哲学的层面上论述电影的本质。从物的层面上说,“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荧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电影似乎归根到底还是属于技术范畴的,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电影产生之初,它确实也是充当着一种新奇的技术发明物的角色。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放工、街头即景、婴儿午餐等也只是机械复制生活现象的“活动照相”。但正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从黑白发展为彩色。于是,电影具备了它作为艺术形式的基本表现元素。特别是当运动摄影、特技摄影、特写镜头等被运用到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当蒙太奇这一电影特有的叙述形式被运用于镜头组接之后,“电影找到了自己表述世界的艺术方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于是,电影被排在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舞蹈和戏剧之后,称为“第八艺术”。
由此可见,电影完全符合对于艺术的定义。它是人类创造的既有审美情感又有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电影属于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又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这点是电影存在的根本。而对于电影的形象特征方面,在此就不做赘述。因为一部成功的电影,不论是从编剧,拍摄,再到演员的表演,实际都是在突出一种形象特征。而这种形象特征直接展示于屏幕之上,作用于人的视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电影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具有更加突出且鲜明的形象特征。再者,因为电影的本性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决定了其必然具备审美情感,具备美的属性。对美的追求,包括对文化成果的享用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等,是电影所必备的素质。毋庸置疑,电影具有极强的审美娱乐功能。这点在电影产生之初就表现得极为明显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已经在审美娱乐方面取得了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地位。电影创造的是美,而人们通过观看电影可以暂时摆脱繁杂的现实生活,或得到心灵的慰藉,或产生人生的思考。总之,电影能够达到让人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效果。而在观看影片时所产生的对社会、自然、人生、哲学等方面的认识,又恰恰体现了电影的审美认识功能。电影不是创作者对于自然的纯客观记录,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思考和对世界的主观认识,而这些又能在电影的播放过程中触动观者,对观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故而可知,电影包含丰富的审美情感,同时也具备了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艺术功能。
而从艺术的本质上来说,电影也是“形式-幻象”说的有力例证。相较其他艺术门类,电影似乎更加能体现艺术的本质乃生命的幻象这一理论。电影具备绘画艺术的某些特质,都是用二维空间的艺术手法展示三维空间的世界,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虚幻空间;同时,电影也具备音乐的某些特点,即由声音创造出虚幻的时间。于是,电影在结合了众多门类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虚幻时空。而这也恰恰是生命本身在银幕上投下的幻象。
综上可知,电影不但具有艺术性,而且是一门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艺术。但另一方面,这也并不能抹杀电影的商业性。
不可否认,电影具备大众文化的属性。从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史上看,电影与现代社会和工业紧密相连。工业是电影的首要背景和产生的先决条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电影必须通过商业渠道才能提供给观众欣赏(消费),并且只有尽可能多的吸引观众才能收回成本,赚取利润,从而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推动电影业的发展。
从在19世纪末大工业背景下诞生至今,电影早已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而成为一个依靠科学技术的艺术形式。只有通过机器的记录、组合、放映,电影才能取得其预定的艺术效果。而这也决定了电影必然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同时,高投入的成本,集体协作模式,对大量观众和市场反馈的依赖,都使商业性成为电影极其重要的元素。毕竟,没有观众的电影无法有效推动电影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转。只有把电影投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电影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作为现代传媒手段,依赖大规模的传播,电影已经成为最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的。归根到底,电影是一种通过工业化、产业化才能实现的艺术样式,是一辆行驶在艺术与商业两道铁轨上的列车。
最后,简要阐述一下电影的媒介属性。有观点认为,电影并非艺术或工业,而是对光和声的记录,是一种媒介。正如同文字是一种表达的媒介,电影相当于文字而非文学。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将电影的属性机械化了。诚然,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而且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形态之一,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与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并且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发达构成了电影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以此就将电影的属性界定为媒介,未免顾此失彼。
综上所述,艺术性、商业性、媒介性都是电影的属性,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概括了电影的某些特质。任何以偏概全的观点都是在过分强调某一特性的同时忽视了电影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表现功能的巨大潜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电影观念、电影思维等各个领域也有了新的拓展。因此,对电影自身的认识也必将越来越多元化。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甘泉上林
J905
A
1673-7725(2016)10-0082-03
2016-08-05
张茜(1984-),女,河北武安人,讲师,主要从事影视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