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对译原因

2016-12-23 08:23
文化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无情词句语句

冯 莉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语言与文化】

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对译原因

冯 莉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虽然汉语和日语都存在因果意义的使役表达句,但由于日语因果使役句的使用受明治维新时期英译日译文的影响,按照传统习惯,日本人更侧重于使用“原因-结果”句,此外,当句子主语是无情物时,日语自动词句、他动词句、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以及动词的被动态、自发态、被役态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表达因果意义,这就使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能完全对应,本文通过举例、数据计算等,分析总结二者不对译的原因。

“使”字兼语句;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不对译

提到因果意义的使役表现,汉语中“使”字句因具有“致使”意而常被视为是典型的因果意义兼语句。例如,吕叔湘认为“使”字兼语句表示引起某种结果。高更生进而指出,“使”字兼语句常和表示原因、理由的连词一起使用。杨凯荣认为,“使”字兼语句可表示目的和结果两种情况,后者多是使役者做了某事,被使役者从中受到影响从而出现某种情况。苏琦从翻译的角度明确指出,“使”字型的受使者——兼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但施使者主要是事件,总是表示由于某个事件而引起一些结果,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关于日语因果使役表达,佐藤里美认为,这类使役句多是将表示原因的事件和表示结果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句子,使役者多是物或事件,被使役者多是人或物或事件。阪田雪子也举例说日语中有一类使役表示的是无意间做了某事从而导致意外的不好的结果。就上述理论而言,可以说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与日语因果使役表达几乎完全对应,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调查的结果

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发现,在具体运用中日因果意义使役表达并不是完全对应,相反,不对译的情况似乎数量更多。比如,将汉语“使”字兼语句翻译成日文时,人们可能会使用使役态以外的其他句型,包括自动词句、他动词句、形容词或形容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以及动词的被动态、自发态,甚至被役态等。换言之,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可根据情况的不同,翻译成几乎日文任何形式的句子。为证明这一论点,笔者利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日合作科研项目《中日对译语料库》搜索部分知名作品的中日文对译,最后将其中的808个相关例句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对应翻译的例句有189例,仅占总例句的约23.3911%,更有约76.6089%的例句都是非对应翻译。其中,他动词句使用率最高,有242例,约占总数的29.9505%,其次是自动词谓语句,有214例,约占26.4851%,形容词/形容动词谓语句有37例,约占4.5792%,自发或被动、被役等有38例,约占4.703%,“原因-结果”句有36例,约占4.4554%,名词谓语句使用率最低,有16例,占1.9802%,其他有36例,约占4.4554%(见图1)。

图1 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对应情况

二、不对译情况分析

基于如此多的不对译情况,不禁提出以下疑问: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不对译情况出现?是不是因为日语因果使役表达在语用方面有我们预想之外的其他一些特性?它们与“使”字兼语句之间到底有多少摩擦或不相通性?下面笔者就通过分析例句,考察以下两种句型各自的特性和联系,并挖掘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日译文多样性的原因。

(一)汉日使役表达基本句式的不同

汉语兼语句的基本形态是

“N1+V1+N2+V2”

老师 鼓励 大家 踊跃发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V2有时候可以是形容词、主谓短语或名词。例如,“这个消息使我很高兴”,“昨天的事使他情绪有些波动”,“他买了一枝圆珠笔三个笔芯”。

下面再来看日语使役表达的基本形态:“N1ハ N2ヲ/ニ V(未然形)-aseru”。首先,与汉语兼语句相比,这个句型中的动词有且只有一个,它不可以是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等。单就这一方面而言,汉日使役就是不同的,这就注定翻译时不可能实现完全对应。其次,汉语兼语句中的兼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日语使役句中的被使役者却容易被省略,这种情况下加上反而显得不自然。例如,“彼の希望を入れて、アメリカに留学させた”(满足他的愿望,叫他赴美留学),“言うことを聞かないのだから、勝手に行かせておけ”(说了也不听,让他一个人去吧)。由此可见,就大的语用环境而言,中日使役表达有很大的区别。

(二)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的语用情况

汉语“使”字型兼语句一般都用来表示因果意义,这是其自身特征决定的。因为“使”字兼语句的兼语,即受使者或被使役者,可以是人或者事物,但主语即施事者或使役者主要是事件,一般用来表示由于某个事件而引起一些结果,这一结果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如“肌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显然“使”字的前后项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更为特殊的是,“使”字句中,起到“使役者”作用的事件往往是一段话或一个主谓短语,并非经常是某个名词。例如,“为什么法国读者的友谊这样吸引我?法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使我这样感动呢”,“我又回顾过去那段黑暗时期的生活,我觉得眼前明亮,影片像一双医生的手使我的眼睛睁得更大了”,像这种后项陈述结果的句子,前项的叙述性表达更能体现出诱发事态发生的原因。

三、使役者是无情物的日语话法

日语中,如果使役句中的使役者是物或事件,即无情物时,该使役句一般表示因果意义。它对被使役者不做要求,被使役者可以是事物、事件,也可以是人。像这类将无生命的物体或者事件作为主语的使役句源自明治维新后的英译日译文,不属于日语固有的表达,按照固有的思维,日本人更加喜欢使用“原因-结果”句。例如,以下是“那个消息使他吃了一惊”的日语表达。

A.彼は そのしらせに おどろいた。(原因-结果句)

B.そのしらせは 彼をおどろかせた。(使役句)

从语法角度看,两者都是正确的表达。但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会感觉B句带有浓郁的翻译调,A句才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

这里不能忽视的是,他动词句也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即当无情物做主语时,它表示的是原因或对象的存在。例如,“この事件が秋子の心の支えをずたずたに切ってしまった”(这件事使秋子内心的支撑被撕得粉碎),显然这里的“この事件”是引发秋子内心产生波澜的诱因。

此外,无情物即无生命的事物,事件做主语的自动词句也是同样的规律。例如,“天候の急変により、定期便の離陸時間が三時間遅れた/天気の”(气候突然变化,使班机起飞时间推迟了3小时)。

当使役者是无情物,谓语表示人的内心感情、心理活动时,主语表示诱发这种感情产生或者心理变化的存在,这时多用形容词谓语句、形容动词谓语句或名词谓语句。例如,“維嘉といっしょにいると?とにかく理屈ぬきに楽しかった”(跟维嘉在一起总能使人感到单纯快乐),“「教授」の発言が奚流には不満だった/教授”的发言使奚流不满”,“しかし、ここ異国の地で聞く中国批判は、その一言一言が驚きであった”(然而,这是在异国的土地上,这里听到的每一句对中国的带有批评意味的话,都使他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这里的“楽しい”“不満だ”“驚き”都是表示人的内心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

当使役者是无情物、被使役者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人时,这时谓语部分虽使用动词句,但不是动词使役态句,而是被动句或自发表达、被役表达。若表示人的感情的自然发生时,使用动词自发态,若表示其他则使用被动态。例如,“部屋の雰囲気は、なんとなく異様に感じられた”(室内空气使人感到有些异样),“父の話に、彼はいくぶん慰められたようだった”(父亲的讲话,好像使他感到某种安慰)。

四、结语

当主语是无情物、句子后项表示由这一无情物诱发一定结果的表达时,汉语一般上使用的是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但日语则不然,它的表达受固有习惯和动词本身的影响,前者是因为明治维新给日语表达注入了新鲜血液后,传统思维与新式表达之间的冲突引起的,后者是因为日语是胶着语(黏着语),他的谓语动词变化多端,因此其本身可以应对多种话法。此外,日语在表示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时,有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和动词自发、被役等多种表达。毕竟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差异,语言与语言之间即便有对应也一定会出现诸多的不同,总结相同点、应对不同点可以为日语学习者提供很好的帮助。因此,希望拙文可为翻译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帮助。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7-38,494-495.

[2]苏琦.汉日翻译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95-253.

[3]阪田雪子.「使役を表す言い方·せる させる」.教師用日本語教師ハンドブック『文法』Ⅱ[Z].1980

[4]佐藤里美.『使役構造の文(2)』―因果関係を表現する場合―.言葉の科学(1)[M].東京:むぎ書房.1986.103-157.

[5]楊凱栄.日本語と中国語の使役表現に関する対象研究[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9.28-114.

【责任编辑:周 丹】

H36

A

1673-7725(2016)10-0206-03

2016-08-05

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因果意义‘使’字兼语句同日语因果使役表达的比照研究——以汉译日时的不对译情况为中心”(项目编号:2011jyte260)的研究成果。

冯莉(1983-),女,河南南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无情词句语句
重点:语句衔接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无情最是有情人
有情何似无情
未曾深爱已无情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