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寿康科技翻译活动管窥
——写在杨寿康先生九十华诞之际

2016-03-16 21:22单宇李清平
外语与翻译 2016年2期
关键词:逻辑学美学

单宇 李清平

中南大学



杨寿康科技翻译活动管窥
——写在杨寿康先生九十华诞之际

单宇李清平

中南大学

【提要】作为我国当代科技翻译研究开拓者之一,杨寿康为我国科技翻译研究及科技翻译学科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今年适逢杨寿康先生九十华诞,本文从三个方面归纳其科技翻译贡献,即国内早期科技翻译践行人、中国科技翻译研究开拓者、科技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者,以为贺寿。

【关键词】杨寿康,科技翻译,文体研究,美学,逻辑学

杨寿康生于1926年,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师从钱钟书、王佐良等著名学者,攻读西方语言文学。毕业后,他进入外交部从事外事口、笔译工作。1961年调入原长沙铁道学院承担公共外语教学后,结合工科院校的教学需求,开始从事科技英语实践与科技文体及其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科技英语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开设当代科技英语文选、科技文体研究与科技翻译课程,着力培养科技翻译的专门人才,成为国内科技翻译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毛荣贵(2003)曾评价杨寿康为“中国科技翻译的开山鼻祖”。1992年中国翻译协会为表彰杨寿康在科技翻译领域的突出贡献,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成为湖南省获此殊荣的两位学者之一。长期以来,杨寿康在重视科技翻译实践的同时,注重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思考与解读,不断拓展科技翻译研究路径,从语言学、信息论、逻辑学、美学等视角对科技翻译理论进行阐释。在实践方面,已出版译作6部,主编本科生、硕士生教材8部,公开发表科技译文20余篇;在理论研究方面,古稀之年出版《论科技英语与科技翻译》(2003)堪称其中的扛鼎之作。针对国际铁路的飞速发展,在80高龄又出版《新编铁路科技英语》(中国铁道出版社)。耄耋之年仍笔耕不缀,出版《科技文体研究》(2015),在国内核心刊物《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科技翻译》等期刊上发表了近四十篇科技翻译研究论文。杨寿康的著作以其众多的数量和上佳的质量独树一帜,受到学界广泛赞誉。 杨寿康不仅坚守科技翻译研究,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对科技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科技翻译中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重点从这个三个方面对他加以介绍。

1.科技翻译践行人

翻译家大体可分为四类:理论型、实践型、理论-实践型、实践-理论型。我们倾向于将杨寿康划为实践-理论型。是先为实践者,再为研究者。由微观研究入手,构建宏观理论研究框架。

1987-2005年间,杨寿康发表过大量有关新技术的科普类英汉对照译文,为后期科技翻译研究方法、理论的构建及实际教学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译作发表在《上海科技翻译》和《大学英语》等刊物上,“星球大战计划与软件”(1988:41-40),“城市拥挤及其解决方案的探讨”(1989:81-82),“The Age of Automation”(1989:45-47),“高层建筑”(1991:50-53),“坚如钢,轻似垫科学正为工业提供一系列新型多功能建筑材料”(1992:82-83),“电子时代的新金属”(1993:79-80+77-78),(1993:2)“兔儿跃进太空”(1994:80-81),“通讯革命”(1994:81)。译文涉猎面宽泛,涉及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自动化、建筑科学、航天科技、信息科学、新金属、新材料、磁浮列车等诸多方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一般学者较少涉足的汉译英领域,杨康寿也有一定量的产出,体现其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所译译文为现当代科技翻译教材的编写及译例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另一方面杨寿康在教学、讲座过程中注重分享译者心得,使科技英语学习者、科技翻译研究者受益良多。对于后辈科技翻译研究者而言,译作赏析特别是优秀译作的鉴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联想,让我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升我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好”的译文读多了,自然也能从中悟出许多“门道”,个人的翻译水平在 “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杨寿康的译文难易结合、流畅地道,用作翻译范文和练习材料,对翻译教学也是大有裨益。前期的实践积累,为后期的科研产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技翻译开拓者

杨寿康的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基于广泛的科技翻译实践。从对翻译现象的观察到理论探讨和系统研究,走的是一条由翻译实践,到总结归纳,再至延展至翻译教学的长远之路。作为国内科技翻译的研究者,杨寿康堪称由文体学视角进行国内科技翻译研究的探索者、也是较早开展科技翻译与美学、科技翻译与逻辑学交叉研究的重要学者。我们可以从他出版的专著《论科技英语与科技翻译》、《科技文体研究》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探寻他的研究之路。

2.1基于文体学的科技翻译研究

杨寿康对科技文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细致探讨了科技英语在词汇、句法、篇章各层面的具体特点,从文体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阐述其在科技文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杨寿康明确指出“做好科技翻译的第一步,就要深刻懂得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只有深刻懂得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才能做好科技翻译工作。”(杨寿康,2003)将文体学与科技翻译研究的结合,延展了文体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科技翻译的研究方法、拓宽了文体学研究的路径。 国内较成体系的文体学观照下的科技翻译研究,是在其十余年后,仅这一点上,我们由衷地敬佩杨寿康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敢为人先的勇气。“试论科技英语的特点”“现代英语词义的变化”“浅谈英语中的平行结构”“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科技资料中为什么常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谈谈科技英语中的含蓄条件”“论经济合同文体与英译”等文章的发表,就是杨寿康基于文体学展开科技翻译研究的阐述。这些研究具体表现在:

1) 词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术语、名词化结构与非人称主语的显著特征描写。“科学技术是当今新词汇产生最主要的来源”(艾托2002)。杨寿康梳理了科技英语词汇特征、术语的构成方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现代术语的演化及术语使用的语域等。名词化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的语体标记。名词化将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使名词或名词词组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名词化结构能力强大,利于语言的抽象性的体现,在科技文体中应用广泛。名词化结构通过包孕各种修饰性成分而无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科技英语长句,使复杂的科技表达清楚明达。非人称主语的大量使用在简化句子结构的同时,实现句子形象化、生动化的修辞功能。

2)句法方面的研究。杨寿康系列研究论文“从英、汉语言对比谈科技英语中长句的翻译”(1995)、“从信息论观点谈科技英语复合结构的翻译”(1997)“论科技文章汉译英的信息分布”(2003)、“科技文章英译的分句法”(2003)、“科技文章英译的合句法”(2003)对科技翻译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杨寿康(2003)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提出“在翻译科技英语中结构复杂的长名就不能照搬英语的句型结构和各种成分的顺序,而必须要考虑两种语言的特点……分析从句与主句间的关系与意义……”方能使译文主次分明、通顺流畅。杨寿康以信息论和心理学为原则,由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和表达方法差异的认知为出发点,提出合理的科技文体信息分布模块。也只有这样,才符合科技文章准确、严谨的要求。句与句间的因果关系是科技英语中一种重要的逻辑语义现象,也是杨寿康关注的核心问题。科技英语中的因果关系并非局限于显性表现形式。在更多情形下,因果关系是寓于意义上、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之中。对于这类句子,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而言是难点也是重点,若不能很好地把握,极易造成译文的逻辑缺层现象,使得译文晦涩难懂,甚或产生误解。杨寿康(2006)以发展的眼光,对科技翻译句法层面的特征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得科技翻译的句法研究层面进一步明晰化。

3)语篇方面的研究“一种提高科技翻译质量的方法——Trimble语篇分层理论应用”(1995)、“语篇分层理论应用”、“EI与SCI中资料性摘要的语篇分析”(1995)、“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与翻译”(1997)等系列文章明确指出了借助语篇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科技翻译的现实意义。当代语言学理论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引发了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革命,使其摆脱了句层规约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向广度发展意味着从大于单句的语篇、语段来考虑翻译问题;而向深度发展则意味着从句子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来研究翻译。从而使科技翻译理论系统得以完善,翻译质量稳步提高。 杨寿康以著名语言学家特里姆波尔《科技英语-语篇法》中的科技英语语篇分级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语篇意识观照下的科技翻译步骤:1)把握原文整篇文章或材料的目的;2)分析作者修辞手段,揣摩修辞功能;3)辨别语篇间相互关系;4)确认语篇逻辑结构;5)理清句子间的衔接手段。把语言学中关于语篇分析、语篇分层、语篇衔接等理论应用到科技翻译中,从文章整体上和内在联系来理解和翻译科技文章,高屋建瓴地把握原、译文的整体与逻辑,才能使译文目的性明确、表达连贯顺畅,从而有力提升译文质量。

2.2科技翻译与美学

杨寿康对科技翻译与美学的思考,在“论科技英语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范武邱、杨寿康 2001)算是与美学结缘的初体验。在杨寿康的对科技译文之“美”探寻之路的启发下,杨寿康对科技翻译“美”的生成机制也做了细致的描述, 具体分析科技翻译美的五个层面:简洁美、整体美、逻辑美、有序美、模糊美。

2.2.1简洁美

载于《中国科技翻译》的“科技文章英译的精练与简洁”(杨寿康 1995)一文,明确提出了科技文章英译简洁美的生成机制:一是名词化结构的广泛运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将句子变为名词短语,避免结构臃肿的同时,可以较少使用人称主语,体现科技概念的客观性;二是非人称名词主语的使用,可以以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科技英语中的各种逻辑关系,使句子简洁的同时,表达也更为地道。

2.2.2整体美

整体概念是指翻译前把握原作的主题思想、写作目的、整体思路和逻辑关系;整体概念的把握对于深刻了解原作与准确翻译兼具意义,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杨寿康(2003)指出了其具体作用:1)确定词义。词义的确定往往要通过大于词语本身的句子或语篇来确定。2)突出重点。科技文章的主题的把握至关重要,译文中主题突出,才能使译文成为整体网络局部、局部支撑整体的有机体。3)逻辑缜密,表达顺畅。唯有宏观掌握科技文章的总体思想、发展脉络,译者才能根据整体思路,准确表达。4)行文连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联可以是表面结构的衔接,也可以是内在的逻辑连贯,从整体上分析文章,译文方可行云流水,连贯顺畅。

2.2.3有序美

科技英语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严密性要求采用合理的句子结构。平行结构和主从结构是两种最重要的句法结构。一般说来,当一句话里包含两个以上的不同概念,而它们又不是同等重要时,须采用主从结构。反之,当一个句子里有两个意义对等、起相同语法功能的并列成分时,则采用平行结构。杨寿康指出,恰当运用平行结构,可以使文字精练,层次分明,具有节奏感。而对于任何一种语篇而言,其信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呈现出一种有序美。

2.2.4逻辑美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寿康就曾就科技翻译与逻辑学问题发表过论文。“论逻辑分析对科技翻译的重要性”(1988)“逻辑分析是提高科技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2003)等,旨在倡导一种更为合理的科技翻译方法――借助逻辑分析,提高译文质量。逻辑分析指寻找句内和句际的语义联系。杨寿康认同“翻译是逻辑活动,译文是逻辑活动的产品”。他进一步将英语句子的构型关系分为三类:线形、主次和多层次关系,分析了逻辑关系(特别是暗含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对各类确定提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并花了较多的篇幅讨论逻辑关系复杂的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方法。所谓逻辑翻译分析,是指在翻译时寻找句子内部以及句子之间在语义上的内在联系,是翻译的主要依据。英汉两种表达方式迥异,但科研人员逻辑思维共性显著的特点,反映科技翻译的可译性与逻辑分析的必要性。杨寿康(1988)归纳了逻辑分析的必要性:1)确定意义。不进行逻辑分析,仅按语法、字面意思翻译,可能会误入歧途;2)突出重点。基于逻辑分析,才能使译文主次分明。3)连贯顺畅。弄清句子内部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后的译文,不受原语句型结构的制约,译文连贯顺畅;4)合乎目的语规范。使译文不再陷于原文语法分析的泥潭,提高译者的主体性,译者可更为自如的掌控译文,从而呈现精彩译文。

2.2.5模糊美

科技语言,尤其是科技书面语言从总体上来说是明确通畅的,但词义的引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某些“万能”动词的出现,句法结构的复杂等超语言因素的介入,也会导致模糊性语义的出现,是一种语言的变异现象,牵涉到翻译语言虚实互化问题,在实际应用时可灵活变通,以求得最佳效果。可将模糊语义具体化,也可将具体语义模糊处理。对此,杨寿康的“科技翻译的虚实互化”(1996)一文论述深刻。杨寿康常讲“得意忘形”,“译文既不拘泥于逐字逐句式的文字转换,也不超然于文字之上自由构想,而是始终把翻译的对象既看作是一个有形可见的艺术借以形成的文字版本,又理解为一个意蕴深邃而模糊的艺术整体,注重在把握原作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把两种语言加以联系和比较,融会贯通起来,从而把地道的‘出发语’准确地化为地道的目的语,言之而尽意,得意而不忘形。这样既避免把语言变成生硬僵化的外衣,又不会使译文抹去原文中模糊的艺术意象或被译者的释解或风格所替代”(范武邱 2013)。

3.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建构者

杨寿康个人学术成就之路,本身就为科技翻译工作者素养的提升提供了蓝本。源于实践、源于真知、坚持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上世纪80年代原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国内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当初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大多到原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参加答辩。杨寿康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当代科技英语文选”、“科技文体研究与科技翻译”等课程,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翻译人才。到退休时,杨寿康共培养研究生近40名,他们中绝大部分已成为中国科技翻译研究的中坚力量。

3.1人才培养,注重素养

杨寿康(2015)指出,科技翻译行业特点鲜明,需重点培养译者的职业素养。译者职业素养的提高要注重文理融会贯通,使之成为既懂相关科技领域知识而又英语功底深厚的复合型人才。而原有教育体制下专业分工过细,学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于科技翻译学科的发展形成难以削减的负面影响。杨寿康曾献计献策,建议学院九十年代起就实行理、工科学生均可入校攻读外语类的学士、硕士专业,入校后学生先修一些普通科技翻译课程,在科技语篇把握和句式特点等方面获取一些认知后,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的需要转为个性化设计,专攻一个方向,如计算机类翻译、建筑类翻译、医学类翻译等等,这样使得语言与专业更好地结合,培养的学生也更适合市场需求。

3.2教材编写,身先士卒

初任科技翻译课教师,面对全国尚无一种理想科技英语教科书的现实,杨寿康决定自编教材,边编边教,边教边编。执教翻译课的过程中,凡是要求学生翻译的内容,他都自己动手先译,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如果我们在学术上没有争论和探讨,那么友谊也就没什么价值了。他编写的科技翻译教材《铁路科技英语》(西南交大出版社)、《铁道部专业职称评审英语考试指南》、《新编铁路科技英语》(中国铁道出版社)、《铁路旅游会话》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科技翻译人才,对后期科技翻译教材的编写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3教学方法,因“材”制宜

杨寿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特别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对于科技翻译教学的突破体现在以下几点:1) 术语翻译为突破口。术语内涵的分析与术语语义结构的讲解,由浅入深,对学生科技词汇量的扩容帮助很大。2) 理论联系实际。基于杨寿康的翻译实践经验,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拘泥于教材,解读翻译个案,并在讲解过程中添加科技字符、公式、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的表达,以便学生学以致用,探讨科技翻译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3)为了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长期的科技翻译实践教学过程中,杨寿康早已经逐渐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与内容相结合教学的模式,内容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英语兴趣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翻译能力。

4.结语

在各派翻译理论风生水起之时,有人可能会问:已届九十的杨寿康会不会略显“落伍”?答曰:否也。事实上,时下关于建立翻译学这一独立学科(或至少是“亚学科”)的讨论很是活跃,命题繁多,智略深湛。不少有关中西译论比较互补和翻译多元研究(诸如翻译与文化研究,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与接受美学,翻译与女性主义,翻译与后殖民主义,翻译与解构主义)的危言谠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杨教授也从对国外译论的研讨中获益不少,研究中涉及译论问题众多,可见他是既浸淫于传统又有很大超越的。富于时代气息和开拓意识的杨教授在中西贯通方面自然不甘后人,将翻译研究的三种主要途径即语言学、文艺学和文化学都纳入其中,像生成语法、接受美学、文化对比、信息科学等概念和意识在其著作中均有体现,并能用浅显易懂的方式重新表述。杨寿康对科技翻译的贡献可以概括为:

(1)提供一个实例,说明经由大量翻译实践进行总结提高达到理论应用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通过具体分析,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以及句型、词汇,使之在文体上接近原文;

(3)通过逻辑分析,了解文章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这种内在关系进行翻译,改变句型转换的翻译方法,使译文通顺连贯;

(4)在科技翻译中进行美的追求,改变认为科技翻译简单枯燥的看法。

在当前社会物质横溢,少数学者略存浮躁之际,能够守望一方宁静的学术天空并且笔耕不止的杨寿康无愧“老树春深更著花”。

参 考 文 献

艾托(英),2002,《20世纪新词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方梦之,2003,我国科技翻译研究50年[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3):28-32,89。

范武邱、杨寿康,2001,科技翻译的虚实互化[J],《中国科技翻译》(2):1-4,54

范武邱,2011,《科技翻译能力拓展研究》[M]。长沙:国防工业出版社。

范武邱,2013,外语专业科技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设想[J],《语言教育》(2):32-36。

李亚舒,1989, 达意·人才·途径—关于提高科技翻译质量之管窥[J],《上海科技翻译》(2):1-4。

李亚舒,2003,科学翻译的交叉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3):66-70。

毛荣贵,2003,《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韦薇、杨寿康,2015,《科技英语文体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杨寿康,1995,科技文章英译的精练与简洁[J],《中国科技翻译》(8):56-59。

杨寿康,1995,一种提高科技翻译质量的方法——Trimble语篇分层理论的应用[J],《上海科技翻译》(4):1-3。

杨寿康,1997,论科技翻译的神似[J],《中国翻译》(3):28-29。

杨寿康,2003,《论科技英语与科技翻译》[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杨寿康,2004,论科技英语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J],《上海科技翻译》(3):15-18。

杨寿康,2004, 科技英语的内在含义及其翻译,《外语与翻译》(2):46-48。

杨寿康,2006, 汉语英语新探[J],《外语与翻译》(1):32-35。

杨寿康、杨莹,2016,《汉译英方法和佳作示范》[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单宇: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李清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48(2016)02-0026-05

收稿日期:2016-03-26

通讯地址:41008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南大学新校区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逻辑学美学
The Mission of Wisdom:A Reflection on What Philosophy Is and What Philosophy Can Do
盘中的意式美学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简单的逻辑学》
纯白美学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