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黄珊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
从“尊师重道”中看现代师生关系的异化
王黄珊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330027)
摘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典范,其实质是尊重“道”,尊重知识学问,尊重教师,重视人才。师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备受历代社会的重视与尊重。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改善需要加强教师道德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理解尊师重道合理内涵,构建共同进步、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尊师重道师生关系异化构建途径
过去,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赋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地位,而如今,在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在法律的庇护下,师生之间的伦理关怀有所疏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度的思考:在现代社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还需要“尊师重道”吗?
“尊师重道”,“尊”即尊重、尊敬。尊师,对知识、道德、科学的尊重,决定着教育者应处的主导地位,更决定着学习者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尊重。“道”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真理、传授知识所遵循的教育的规律和影响学生的做人道义。重道,要求处在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的教育者,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严格的要求与严谨治学的态度向被教育者传授科学知识与真理,而且要求学生尊敬老师、谦虚好学、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自己[1]。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这里的“师”多与“吏”息息相关,比如秦朝的李斯和战国末的韩非明确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府设“学室”,由官吏对学生进行“师”的活动;汉朝的太学中的教师虽官职不高,但都具有官吏身份;从唐朝以来的科举考试更是体现“师”与“吏”的密切关系,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吏师”的地位极高,孟子就曾引《尚书·泰誓》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教条,把君师并称;荀子更是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使“师”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权威[2]。这里的尊师,尊的是“吏”。这里所说的“尊师重道”的“师”主要是对那些传授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是与“吏师”相对立的“民师”。
教师是一个充满道德人格的魅力的职业,在传统文化中教师在社会上一直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颜回就曾说:“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同样有人们为了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奉为自我高尚的道德修养,老师是人们敬仰的“为人师表”。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尊师重道”曾作为一个重要的儒家教育伦理推动元素。在传统的师生之伦关系中,教师地位的特殊是以知识代表位居的,要求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在强调教师对学生管教的合法性上,古语素有“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师为难”等。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尊师重道”文化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经受着各种挑战。
“异化”一词源自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他在《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劳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异化理论。“一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推出人与人相异化”[3]。今天,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反思现代教育问题时就会发现,教育当中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现象已影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包括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态度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发生转变,失去应有的本质,向着异己的方向发展,脱离其应有的内涵而出现扭曲的现象[4]。现阶段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生关系表现为利益关系。
所谓“利益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前无私奉献的关系变为一种以经济利益的索取为目的的世俗关系[5]。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阶段,教育具有产业化、商品化倾向。“尊师重道”受到某种冷遇。最常见的现象是,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观影响下,某些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压力的同时,选择为学生提供有偿服务。如在校外的辅导机构任职以赚取额外收入,学生成为教师的“衣食父母”。某些教师把重难点留在课外辅导班上去讲,课堂上偏轻避重,使学生不得不上辅导班。另外,一些家长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影响,向教师送礼,希望孩子在学校得到特殊照顾。极少部分教师则根据家长送礼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以前那种“高山仰止,景行景止”的师生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二)师生关系表现为不平等的教与学关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却将原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变成了对象式的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手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教师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学生以学习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一些教师只在乎学生掌握多少考试内容,一些学生只在乎考试的重难点,与此无关的知识点根本就没有兴趣,导致教育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培养出一些知识丰富但道德不高的人,过去宣传的“尊师重道”在功利主义面前,遭到曲解。人们没有看到“尊师重道”的意义是尊师为了重教,尊师是为了提倡重视教育,而仅仅看到了过去那种僵化的“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师生之间地位应当是平等的。混杂着教师对升学率、名誉、地位等各种现实追求的教与学生一味追求分数的学,使得平等的师生共同教学相长关系受到影响。也许这就是“钱学森之问”出现的根源。
(三)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情的淡化。
和谐、自然、良好互动理应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师生关系。在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增强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尊师重道”关系受到冲击。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受到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下降,希望摆脱教师的管理。随着网络的普及,聊天工具的发展,一些学生受到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的多重思想影响,师生之间的代沟日益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日渐稀薄。同样,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关心和教育只是为了满足家长需要和自己的工作责任。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某些学校的学生不易体会到真正的师长之爱和温暖,造成师生之间缺乏真诚、良好互动交流,师生间情感的淡化更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如何走出这种缺乏信任与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跟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在改善那些不良风气时,既要从宏观环境出发,又要致力于学校内部师生关系的培养与改善。师生关系是一个涉及从应然到实然的问题,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自然、融洽的良好互动关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弘扬传统文化当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
(一)加强教师道德文化建设,师生共同进步。
教师受人尊敬,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魅力,然而教师的自尊是基础。教师应该独善其身,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被金钱所诱惑、不随波逐流,丢失作为教师的尊严,失去教师的“道”。古语云:“道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人要有师之大气、有理想、有追求,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师承担着遵守道德操守的责任,教师的言行要“自尊”,这是“尊师重道”最基本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绝不弄虚作假,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为了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受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熏陶,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教师受学生健康活泼、渴求知识、各具特色的个性影响,共同留住“思想的青春”。因此,要弘扬我国古代优良的教育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突出教师主体的道德榜样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师生之间应民主平等。
“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应是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思想交流,师生关系应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构建应该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合作共进的整体,将每一位学生视为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6]。通过平等沟通,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原教育的本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师生能围绕各自的问题,从不同的立场给出思考,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知识填灌者,而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杜绝高分低能的片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把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全面发展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理解尊师重道合理内涵,师生之间应互尊互爱。
“尊师重道”并不是像大家理解的那种宣扬教师的权威地位,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固有“师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言行教导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达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此外,教师还应当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将师长之爱无私地播撒给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应该真诚交往,而非通过冰冷的网络。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学生能把教师当成可爱可敬、互相探讨的朋友,教师把学生从被塑造的角色中释放出来,共建互尊互爱、共同学习的关系,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重要与真理为友。”因此,确立“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改善师生之间的淡漠关系,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某种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状,更有利于学校持续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改善,任重而道远,除了师生共同努力以外,更要认真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建和谐、明主、平等、共进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何中华.简论“尊师重道”危机及成因[J].新课程研究,2008(115):25-27.
[2]谭德礼.“师道尊严”的现代理论意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7):124-128.
[3]吕悠,左唯.从劳动异化论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异化现象[J].学理论,2012(29):49.
[4]王珍.从劳动异化论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J].理论观察,2014(6):132-134.
[5]王珍.从劳动异化论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J].理论观察,2014(6):132-134.
[6]吴岳军.论德育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