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机课堂”方案的实践和探索

2016-03-16 19:34:39王贵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班级大学生

王贵虎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无手机课堂”方案的实践和探索

王贵虎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当前大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玩手机不专心听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和学习效率。通过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我约束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乏味以及不能较好地利用手机学习平台。“无手机课堂”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大一新生为推广对象,班主任和班级紧密配合,逐步把“无手机课堂”变成一种共识,做到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实施的长效保证机制,有效改善了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状况。但方案的实施应该因人而异,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

无手机课堂;课堂纪律;学习效率

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码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潮流下,手机功能繁多便利和越来越低的手机价钱,使手机使用变得普遍。对于追逐新潮的大学生而言,手机再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而更多的是用来网聊、发微博、关注朋友圈、浏览新闻、玩游戏、看小说、拍照片、网购、听音乐、看电影等。他们对手机的使用不分场合、时间,校园里随时随处可见一个个“低头族”“拇指族”。据《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2%,且存在年级越低、花费时间越多的现象[1]。这种现象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如何科学有效管理大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成为了热点。

一、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的调查

移动互联网繁多的生活、娱乐、学习等功能让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日益严重,给高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笔者于2015年12月以泉州地区某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课堂手机使用的抽样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课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原因和用途等。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出:一是课堂手机使用比例高。在600名大学生(含大一、大二、大三共三个年级)的问卷调查中,91.8%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课堂上玩过手机,而只有8.2%的学生表明上课时间从不使用手机。二是课堂使用手机时间长。大学生每天上课玩手机时间长达50分钟以上的占总抽样样本的20.2%,30~50分钟的为35.4%,30分钟以下的为44.4%;而57.6%的学生表示每10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三是手机娱乐功能是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以玩微信或QQ聊天的最多,玩游戏或看小说次之,玩微博或浏览网页第三,而用来查阅学习资料和互动学习的只有20.3%。另一组对教师反映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也在不断地利用手机来跟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学习,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大学生成为“手机控”的原因

(一)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力缺失

中国的高考制度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习惯了被动的、保姆式的集中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后,宽松的生活和自由的学分制学习方式,使得他们拥有较多的时间可自由支配[2]。可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生活和学习方式,在时间面前变得不懂自我管理,不能自主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地学习及合理有效地分配业余时间。因此,在百无聊赖之际,玩手机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久而久之对手机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即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而学习的课堂也逐渐变成了手机娱乐场,玩手机代替了认真听讲做笔记。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制力不够,其实许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深受手机祸害,耽误了学业,感到后悔并表示要认真听课,可是却都无法真正做到。

(二)课堂教学乏味

有些教师在授课上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反复使用多年的教学老教案和老案例;没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没有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采用“一刀切”的灌输知识、满堂讲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如思政理论课之类的公共基础课,两个班级上百人合班挤在一间大梯形教室中上课,由于课堂乏味,学生只能通过玩手机来消磨时间,如果不带手机进课堂,则会出现上课时学生睡倒一大片的情况。

(三)任课教师的“纵容”

在很多学校,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玩手机,通常只是提醒学生应尊重教师的劳动,建议把手机收起来。而这种不痛不痒的提醒,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手机对课堂的“入侵”。另外,当班级出现了一些玩手机的学生,其他人就会跟风效仿,教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去注意或者叫停玩手机的学生。任课教师在无助中只好选择视而不见,这种熟视无睹的心态间接促成了学生从遮遮掩掩玩手机到堂而皇之玩手机。

(四)一些学生不能较好地利用手机学习平台

互联网的推广运用实现了移动的网络学习,可利用手机浏览网上图书馆、开设播客课程、进行课堂快速小测验等。但是,对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刚开始还有新鲜感,到最后需要动脑筋、背诵,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就开始背着任课教师,转向了网聊和游戏。再者,手机学习平台只是课堂的一个小辅助,绝大部分时间还是靠教师组织讲授,手机学习平台往往成为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机会和理由。

三、“无手机课堂”方案的可行性实践

绝大部分学生清楚课堂玩手机或在学习生活中过度依赖手机带来的危害。从学生的主观角度来分析,“手机依赖症”是由于学生本身控制力不足以及整个校园风气的相互传染。许多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未成熟,因此不能对大学生的自制力理想化,光靠道德自律和任课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温情提示”是不够的,需要对学生加强管理。在他们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可通过一些外部的制度和措施约束来避免可能发生的不规范行为[3]。“无手机课堂”是针对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从一入学就“戒掉手机瘾”,维护课堂纪律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尝试和实践。

2015秋季开学初,笔者以本校大一新生为试点,经与试验班几个班委反复的计划和布置,在学校实践了“无手机课堂”。具体做法为:以班级自主管理为主,课前学生自觉(或监督)交出手机存放在统一的手机收纳袋里,课后再取回,并形成一套奖励和约束机制。该活动试行10周以来,该班课堂埋头玩手机的人甚少,抬头专心听讲和认真做笔记的人多了,任课教师也给予高度的好评,并得到了当地媒体的追踪报道。“无手机课堂”方案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以大一新生为主要推广对象

大一新生刚进大学校园,还能较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相对封闭的严格管理体制,也能够保持相对严格守纪的学习风气和较强的自我约束意识。在还没有接触或逐渐养成大学生自由、个性化的风气之前,更容易塑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思想和行为。其次,要在全校大一新生中统一推广,而不是一个试验班或者一个系,“孤军作战”会让学生产生对比和抵抗情绪,不利于活动的展开。

(二)班主任和班级需紧密配合

一个班级能不能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关键在于班级是否具有团结和集体意识,尤其是班委能否发挥集体协作精神。首先,在布置任务后,班主任就要融入角色,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样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承诺戒掉“手机瘾”;其次,要建设自主管理的班级模式,将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管理,形成自主管理手机的意识;第三,充分发挥班委团结协作的作用,让班级每个成员每天轮流在教室门口值班;第四,班主任和班级学生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互相鼓励中齐头并进。

(三)把“无手机课堂”变成一种共识

对大一新生的教育主要是让他们形成一种共识:“课堂无手机”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首先,学校要统一行动,设置条幅、海报、宣传报、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主题活动,让上课不玩手机的意识深入每个人心中;其次,在实施初期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已形成不易改变的坏习惯,所以对他们应以鼓励和激励为主,不便强制执行,给方案的实施带来阻力;再次,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和模范,合理利用手机,在没有进行手机课堂学习的情况下,将手机放进手机收纳袋,营造出“放下手机,专注课堂”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中做到激励和约束并重

院系要不定时抽查每个班级的执行情况,并进行总结和反馈。对于执行较好的班级和班委给予表扬和一定的物质或荣誉奖励,并列入班级和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优秀成果在院系和校园内进行展示和宣传,激励获奖的班级和学生继续保持良好习惯;对于执行较差的班级,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班级,查清原因,以思想教育和鼓励为主,切不可打击班级信心,否则班级的每个成员将容易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

(五)建立方案实施的长效保证机制

“无手机课堂”方案的实施难点就在于能否长期的执行。刚开始效果明显,可是时间一久、氛围一去,课堂“手机病”又会卷土重来,因此要多种干预和管控措施齐下。首先要加强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等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手机病”以及课堂玩手机影响学习和纪律的严重性;其次要坚守承诺,让学生签订“无手机课堂”承诺书,立志戒掉“手机瘾”的决心;第三要立规矩,在班级或系里制定文明使用手机的班级公约;第四应重考核,将“上课不玩手机”列入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和各种评优评先的对应标准,任课教师还应该将其列为学习成绩量化的要素。

四、“无手机课堂”的进一步思索

“无手机课堂”的实施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做出了制度管束,虽说有些人还有坐立不安不良反应,但把大学生“请”回了课堂,课堂纪律好起来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在帮助学生课堂上把手机放下以后,如何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科学合理利用手机,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成为接下来教学上应对的主要问题。

首先,大学生不能专注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有些教师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敌不过手机的吸引力。因此,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怪罪到手机和学生身上,教师更要加强反思自身问题,多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规律,多学习和研究探索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方法和技巧。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流程和互动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忙起来,自然而然地忘掉手机这回事。

其次,“无手机课堂”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回归课堂、专注课堂。然而,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并不在于手机,而在于大学生。如大学生有自我约束能力,带着手机而上课不用手机,也就不需要课前收缴手机[4]。所以,学校应该通过有策略的引导,提升大学生素养。

第三,移动互联网潮流势不可挡,大学生课堂手机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带手机进入课堂和课堂上玩手机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对于某些不能较好地开发和利用手机辅助教学的课程和教师,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或班级,应推行“无手机课堂”;而对于一些能极好地开发和利用手机辅助学习的课程和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能力强、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或班级,应进一步探索手机的科学合理利用。

[1]王俊秀.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57-260.

[2]蔡学珍.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71-72.

[3]王玉,孟庆峰.关于大学课堂“低头族”现象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5(7):119.

[4]丁海丽,兰虹,于玲玲.浅议高校低头族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学理论,2015(17):53-54.

(责任编辑:关雪)

G641

A

1008-5254(2016)06-039-03

2016-07-06

王贵虎(1981-),男,福建泉州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教务科长,研究方向为教务管理。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班级大学生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教育(2018年55期)2018-01-28 21:38:20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长江丛刊(2017年7期)2017-11-25 05:42:32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新课程(2016年2期)2016-03-02 05:50:26
班级被扣分后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