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尔 埼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2249)
游戏理论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方 尔 埼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自2010年以来,学前教育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提高国民教育素质中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理论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贯穿学前儿童教育的主导性教育方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但现实中,如何真正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仍需回归到游戏理论,真正理解游戏的本质和教育价值,转变教育观念,将理论化为行动,科学性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环境,均衡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建立游戏活动评估体系,保证游戏活动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还儿童以快乐权和发展权,保障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理论;游戏活动;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并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2].201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以培养儿童全面发展[3].由此不难看出:第一,学前教育的内容兼具启蒙性和全面性,涉及到认知、情感、态度、审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第二,学前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福禄贝尔早在1826出版的《人性教育》中提到,活动是幼儿的天性.玩耍、游戏是幼儿时期之发展中的最高阶段,是幼儿内心需求的表现[4].他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建立了一个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前教育体系,并将游戏分为运动性游戏和精神性游戏两大类,以锻炼和发展儿童的独立运动能力,丰富和积累儿童的感知经验,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爱心,训练儿童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帮助儿童认识外部世界万物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智力.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克服创伤性事件,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潜意识中的能量以应付现实环境的健康发泄方式[5].皮亚杰认为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并且根据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游戏发展阶段论”,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三个阶段[6].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孕育着儿童所有的发展趋向和新的发展可能性,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游戏本身就是发展的主要源泉,游戏与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7].所以,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解决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实际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的主导活动,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8].游戏的价值其直接作用在于儿童寻求快乐,间接作用在于对儿童生活的莫大助益.游戏能够发展身体、培养高尚品德、发展智力、放松精神以得到休息.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儿童的个性与造就社会的良好分子[9].综观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游戏理论,从不同视角说明了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心理、情感、认知、技能、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愿望和需求,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成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基本领域和主导途径.就参与者来说,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具有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体验性、创造性、发展性.儿童为寻求认知、心理、精神上的平衡或满足,他们会主动发起或组织游戏以得到快乐体验,自主决定跟谁玩、玩什么、怎么玩、游戏规则如何制定,进而成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占主导地位,沉浸其中,自得其乐,同时将已有的认知结构、游戏材料、游戏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成人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结合起来,在体验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以达到满足自己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这种创造性使用会使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高于其日常的行为表现,从而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心理水平和情感都有可能得以发展.就游戏活动本身来说,游戏具有真实性、进步性、社会性.儿童虽然会将他们所观察到和认识到的生活、成人、社会反映到游戏当中去,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在游戏中会展开想象,借助象征物创造情景和组织游戏.虽然是假装游戏,但当儿童忘我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时,他们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是真实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当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时,游戏也随之发展,儿童发展与游戏的进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达到游戏目的,儿童还需要调整自己与人(伙伴)、物(游戏材料)、环境和谐相处,学会协作与社会交往.
由此可见,游戏,这一贯穿儿童成长过程的基本活动,其功能和价值体现在锻炼性、愉悦性和教育性上.在游戏活动中,一方面,儿童的身体得以锻炼,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儿童通过游戏材料、环境、伙伴再现和体验他们的已有的感知和认识,并在体验中克服生活创伤、补偿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重温现实中感受到的快乐,从而享受到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心,有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在与伙伴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其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认识能力会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得到提高,而且他们会表现出爱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和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游戏活动与儿童全面发展密不可分.
3.1提供科学而丰富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环境
就科学层面来说,一方面,游戏材料配置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要与相应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相吻合;另一方面,游戏材料要符合儿童在身体、心理、智力、语言、审美、品格、社会性等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游戏材料方面,要品种多,数量足,成型玩具与未成型玩具比例投放,有梯次地及时更新.既要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又要让幼儿手脑并用,还要随着游戏水平的进步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在游戏环境方面,一要注意通过造型、图案、文字、色彩、布局等创设开放、自然、优美、欢快、神秘、富有童趣的游戏大环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二要考虑到儿童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等多种游戏活动的需求,创建开放而方便的游戏区域,减少儿童在游戏中的冲突;三要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在园活动、焦点事件等及时创设主题情景,不断更新游戏热点,增强幼儿游戏中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四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要平等、亲切,幼儿之间要互助、友爱,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真实地表现自己,快乐成长.
3.2均衡开展各类游戏活动
每一种游戏都有其主要的教育作用.为了使儿童在通过游戏活动得到德、智、体、美、能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者在组织儿童游戏时需要注意各类游戏的均衡开展.运动游戏(如体育性游戏、音乐游戏等)不仅锻炼儿童的健康体魄、身体协调能力、对音乐或节奏的感受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建构游戏(搭建、泥工、折纸、绘画、小制作等),不仅让儿童熟悉多种材料的性能,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而且让儿童手脑并用,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假装性游戏(表演游戏、生活游戏、民间游戏)让儿童在运用游戏材料象征、模仿和游戏伙伴的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加深对生活知识和人际关系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每一类游戏活动都有其主要教育作用,但绝不是唯一,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无不渗透到各类游戏中,使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
3.3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建立儿童发展档案
游戏形式或水平与儿童认知能力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体验性、创造性皆基于他们的已有认知,否则,他们会因在游戏中体验不到愉悦而失去兴趣,从而终止或放弃游戏.所以,教育者要掌握儿童相应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有效组织游戏活动.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即使同龄,诸多因素都会导致儿童在身心发展速度、认知结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一要注意自由游戏和有组织的游戏相结合,让每个儿童在游戏中得以进步和发展.自由游戏是因材施教的最佳形式.跟谁玩,玩什么,怎么玩,由儿童自己结伴,自己决定活动内容和游戏规则,充分发挥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二要注意将不同性别、性格或不同认知能力的儿童适当予以小组混编,并加强对混编小组的关注、表扬、鼓励和及时指导,使儿童在游戏中的通过互相影响和帮带作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三要做好游戏活动的旁观者、帮助者、引导者,注意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谈举止和参与情况,引导儿童恰当处理游戏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及时给儿童提供游戏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发现儿童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并做好记录和分析,建立儿童发展档案,以便指导儿童更合理地分组游戏或角色分工,促进游戏形式和游戏水平的进步,引导儿童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心理、性格的健康发展.
3.4建立游戏活动评估体系
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和发展的基本活动,对游戏活动的评价自然成为幼儿园教育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建立游戏活动评估体系,要包括游戏活动涉及到的各要素,能够考察:1) 游戏活动的教育性目标是否明确;2) 游戏活动的形式或水平是否与儿童身体、心理、认知发展阶段相当;3) 游戏材料和游戏环境是否满足儿童进行该项游戏活动的需求;4) 游戏活动形式是否多样化,符合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5) 组织游戏活动是否兼顾到了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儿童都有成就感;6) 儿童参与游戏的自主性、主动性、主体性如何;7)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如何或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式和结果如何;8) 教师是否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给予观察、适当帮助或指导;9) 教师总结时是否以发展的眼光对游戏活动和儿童进行积极客观评价,让每个儿童都受到鼓励而增强愉悦感和自信心;10) 游戏活动的效果是否符合每个儿童都得到发展的预期目标、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以此保障游戏活动的健康运行和进步,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4.1正确理解游戏的本质特性
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理念.正是由于游戏可以使儿童体验到自主、自由、创造、与伙伴交往的快乐与满足,游戏才成为贯穿儿童时期成长的基本活动.因此,儿童教育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主线不可偏颇.一方面,游戏活动要以儿童为本,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自主、自由地组织游戏,充分彰显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做好观察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协助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指导儿童的健康发展.一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理念,摒弃“游戏就是玩儿”“玩儿不是学习”“游戏是不学无术”的错误观念;二要明白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价值,避免对儿童游戏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避免把儿童放在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避免只把儿童的自由游戏当作课间休息、放松的活动,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和机会;三要处理好游戏活动和教学游戏的比例和关系,避免把教学游戏与游戏活动混为一谈,甚至把教学游戏当作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游戏的意义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儿童想玩、要玩才游戏,没有外在的目的性.教学游戏以传递、强化和巩固知识、机能为目的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儿童在这种学习中失去了自主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与符合儿童天性的游戏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4.2正确把握和运用诸家游戏理论
历史上不同时期国内外诸多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戏活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其游戏理论对当时的幼儿教育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对儿童教育仍有重大意义.但每一种理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现实运用中,不要因为个人赞成或认同某一理论学派而排斥或摒弃其他,从而把自己的理论偏见带进幼儿教育中去而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4.3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评价观
教育者在对儿童评价时,要把握游戏的本质特性,既要重视儿童是否在游戏中自由快乐,又要重视儿童在游戏中各种能力的发展;不仅要面向全体,更要注重个体差异;不仅要看到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要以发展的眼光善于发现每个儿童的进步和优点,使每个儿童在体会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都能感受到进步和被夸奖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切不可以游戏结果是否符合教育者的预期为标准对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主观评价,挫伤儿童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游戏和娱乐是儿童的权利,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10].游戏是伴随儿童成长的基本活动,也是儿童赖以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领域.游戏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游戏的实质,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在于游戏活动本身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在培养教育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快乐权和发展权,为儿童营造丰富优质的游戏环境,关注、协助、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07-12].http://www.moe.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0-11-24)[2015-07-12].http://www.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3]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09)[2015-07-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3327/201210/t2 0121009_143254.html.
[4] 单中惠.福禄贝尔游戏理论新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1):49-53.
[5] 任彩霞.幼儿游戏的理论和发展[J].希望月报,2007(2):34,82.
[6] 王娆,李宏超.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对儿童游戏之意义[J].学理论,2013(32):279-280.
[7] 吕晓,龙薇.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评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6(6):53-55.
[8]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7.
[9] 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3):77-79.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10] 刘强,郭桢.儿童权利公约[EB/OL].[2015-07-1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9/21/content_3522096_1.htm.
The Significance of Play Theories in Guiding Pre-school Children’s Overall Development
FANG Erqi
(College of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Since 2010, the happy growth and healthy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has been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oretically, taking play activity as the basic activity in pre-school education conforms to the children’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 of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however, to guarantee taking play activity as the basic activity needs to go to play theory. It requires pre-school educators to renew their ideas by realizing the essence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play and transfer the play theory into effective educational actions, such as scientifically offering attractive play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varieties of play activities, keeping an eye to children’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stablishing an assessing system of play activities, to ensure the key role of play activities through the pre-school children education. Return the right of happiness and development to children. Thus, the happy life, healthy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can be guaranteed.
Key words:pre-school education; play theories; play activities; overall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方尔埼(1992-),女,河北衡水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收稿日期:2015-09-27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1-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