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芳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从侗戏《珠郎娘美》看侗族的自由平等意识
杨雅芳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在侗戏《珠郎娘美》中,年轻人恋爱自由、人们互助互爱、阶级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长幼之间不拘礼,这反映出古代侗族社会奉行自由平等的相处原则。民族发展历史、自然经济形态、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使侗族社会自发形成了这一意识,有别于当今的道德自觉建设。
《珠郎娘美》; 恋爱自由; 互助互爱; 阶级平等; 民族发展史; 自然经济; 自然环境
1911年-1926年侗族著名戏师梁少华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成侗戏《珠郎娘美》,它的问世标志着侗戏已经发展到了它的成熟阶段。《珠郎娘美》根据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以叙事歌、侗戏、口头传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广泛地流传于南部侗族地区的榕江、从江、黎平和湖南的通道及广西三江等县的侗乡。它在侗族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中外戏剧史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又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色。2006年6月《珠郎娘美》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郎娘美》从多方面、多角度反应了19世纪中叶侗族的现实社会。作为侗戏代表,它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人物形象、故事内容、民族风俗等显性层面的分析,缺乏对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发掘。在《珠郎娘美》中,侗族人民所奉行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现得十分鲜明。
(一)恋爱自由。在侗族,男女青年到了婚嫁年龄,就会采用“行歌坐夜”的方式进行恋爱。晚饭后,小伙子会结伴并一路唱情歌到中意的女孩家里去。如果女孩也中意小伙子,就会找各种借口把男孩留下。这时在场的其他人包括女孩父母都得回避。男女青年互述情话,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以便双方设法了解,直到认为情投意合才到订婚阶段。《珠郎娘美》中,珠郎的父亲吉良和母亲花弄就是通过这种恋爱方式相识、相恋组建了家庭。到了珠郎长大成人,“行歌坐夜”仍然是男女青年恋爱的方式。珠郎在学堂读书时候就与娘美互生好感,在“坐夜”同伴都离去的时候,娘美主动向珠郎表白:“咱们本事禾苗同塘,郎娘同代,我看你,一见钟意,二见钟情,我真想和你结成夫妻,不知你的心思怎样?”珠郎也当即表示:“你见我钟情中意,我见你中意钟情,我总是怕你心高,看不起我。如果你有心和我结成夫妻,那就是天地撮合,我还有什么话说呀?”[1]122在彼此都有“还娘头”婚约,即舅家优先娶姑家女儿为媳,如外甥女外嫁,必须征得舅父同意,并且要给舅父送“还娘钱”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表示:“咱们就拿这话当成婚约,你有你的表哥,我有我的表妹,如果你愿意做燕子回窝,那我也做头牛转圈。”[1]124当娘美的母亲知道她整夜和珠郎“做夜”后,曾质问娘美:“你整夜整夜和珠郎‘鸟翁’,不怕你的表哥发脾气……你大舅要是知道了,只怕你被杀被卖。”酿美则理直气壮,认为“公公、奶奶一代都这样来,不是到了我们才把这座桥架在河上面。”[1]126由此可见,在侗族,“行歌坐夜”的自由恋爱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侗家人们习以为常并代代沿袭的恋爱方式。
(二)互助互爱。由于共同的民族心理所致,侗族一直遵守着互助互爱的基本道德原则。在珠郎和娘美决定私奔时,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不知道怎么逃、逃到哪里去。困顿之际,他们找到了郎堕,并得到其热情帮助。郎堕介绍珠郎他们去银潭找补艾家,并陪同他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珠郎和娘美在银潭的补艾家受到了亲人般的招待。两个月后,娘美担心银潭离家很近,怕家里人找来,决定去更远的七百贯洞。补艾再三挽留:“你们邀约离散,我真是不高兴。我劝你们不要到七百贯洞那些地方去,住在我们家不会有什么事情。如果你们两个到别的地方去,又没有熟人,你们到哪里去住?你们不用走,还是住在咱们自己家吧……我把话都说尽了,留不住你们,如果没有地方落脚,你们就返回咱们家里来啊。”[1]228在启程的前天夜里,补艾还连夜蒸饭、蒸蛋、开腌鱼,准备给珠郎、娘美路上吃,完全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在娘美杀死杀夫仇人宜银并遭到追杀时,她得到了麻风病人乔苗的救助才转危为安。娘美和乔苗决意逃出深山野林,去寻找新的生活,一路上又得到了李本善的帮助。李本善不仅留宿娘美和乔苗半月之久,在临别之际还无偿赠与一百二十两银子给娘美和乔苗做路上盘缠,其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品质在侗族人民中极具代表性。当走到清江拱台,娘美和乔苗吃住无着落,又遇到了鸾公夫妇这对好心人。鸾公夫妇看娘美和乔苗都是品行极好之人,正好自己没有孩子,主动提出来希望娘美和乔苗能做自己的孩子,帮着管理家里的田塘。在鸾公夫妇家近十年间,娘美和乔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并生育了两个儿子。从上述例子不难发现,侗族人民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亲如一家,并以帮助他人为乐。
侗族社会内部都有自己的行为原则,他们以这些准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行为准则即是侗家人所遵循的道德。道德可分为两大类: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珠郎娘美》中,郎堕、补艾、李本善、鸾公夫妇等都是热情地帮助他人不求任何回报,这种无私利他的行为涵盖了侗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侗族村寨里面总是洋溢着和睦友爱的气氛。
(三)阶级平等。早在唐朝时期,封建中央政权统治势力已经达到黔湘桂交界的侗族地区,但其统治势力还相当微弱。明初,封建王朝在湘黔桂交界的整个侗族地区设立卫所,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地方官共同统治的局面[2]10。在《珠郎娘美》中,银宜是大地主的儿子,家中“自有饭吃、自有银钱,田塘也有”,“哪家的房子比我家宽?”,他依仗家中财力,先后迎娶了嫩按为妻,接着又纳孟良为妾。当他见到娘美时,“我看娘美那姑娘实在太漂亮,我真的很喜欢。”“自从珠郎、娘美落进咱们家来,我就日不想吃,夜不想睡。”“一看上眼,二看中意,我枉费有吃有穿,有塘有田,总是没有一个像别人妻子的妻子,想到这事,我真是伤心啊。”“我就不想活在这世界上了”[1]227。他越想越伤心,竟到了茶饭不思甚至轻生的地步。银宜家“有吃有穿,有塘有田,珠郎穷得像木桩上的蜻蜓”[1]260,加之珠郎来自外乡,毫无根基,银宜想强取豪夺娘美并非难事。可是他却迂回曲折地采取一系列计谋,首先假仁假义邀珠郎和自己结拜兄弟,然后以请珠郎帮他到外地收账为名支走珠郎,并借机诱惑娘美,忠贞不渝的娘美面对各种利诱不为所动、严词拒绝。银宜使劲浑身解数无奈才想出最后的绝招,用金钱贿赂当地款组织的头领蛮怂,借助在江箭坡起款会上“吃枪头肉”的机会将珠郎残酷杀害,并假说珠郎是被强盗杀死来欺骗娘美。珠郎死后,银宜以为娘美失去依靠,定然会投入他的怀抱,先后派母亲、乃花等人前去游说。在此后的三年里,除了陆续派媒婆提亲,银宜也没有采取任何非分的行为,只是默默等待娘美答应嫁给自己。这里不能说杀人凶手银宜有多么高尚,只能说明在当时的侗族社会,婚姻一定要建立在心甘情愿的基础上,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强迫,即使你是地主,依然没有特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侗族社会虽然有阶级,但是阶级之间的权利却是均等的。
(四)长幼之间不拘礼。《荀子·君子篇》:“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即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要遵循先后尊卑,年幼者要尊重、礼遇年长者。而在《珠郎娘美》中,年长者和年幼者可以随意嬉笑调侃,甚至年幼者当面斥责长辈的不是。在“珠郎求学”中,好朋友郎堕十分顽皮,经常顶撞、戏弄先生。郎堕不安心学习被先生批评“你怎么这么傻?”郎堕也理直气壮:“我们傻,我们的父亲才送我们来读书。如果我们自己有学问,我们也去当先生去了。”[1]86有次郎堕被先生罚打屁股,郎堕借口让先生做示范,反而拿起木棍猛打老师屁股。郎堕看见先生每天有豆腐吃,十分嘴馋,又以肚子痛为由调开先生,偷吃了先生的豆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少年郎堕的顽劣,更多的是朗堕从小的生活环境里就没有严格的年幼者要尊重长者的观念。在“娘美拒嫁”中,娘美的母亲多次要求娘美嫁给舅舅的儿子,娘美斥责母亲:“别人也有母亲,别人的母亲也不像你这样多嘴多舌,并威胁母亲:“现在你骂我,要劈我,只怕有朝一日你见不到我你哭干眼泪去。”[1]135在“大哭诱鸟”中,大哭上山去抓鸟准备送给自己的孙女,老夺和老度两个小孩也想要小鸟来养,他们就帮助大哭赶鸟,希望大哭能分他们几只小鸟。结果两个小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哭一只鸟也没有抓到,大哭要求小孩回家去。结果老度和老夺两个小孩张口就骂:“大哭啊!你怎么这样小气,我们整天帮你赶鸟,你一只鸟也不愿意送给我们,你为什么这样爱吃独食?你这样吝啬,今后咳嗽的病、疼肚子的病全都盖在你身上,老鼠也把你的猫头鹰吃掉。”[1]177大哭已经是爷爷辈的人,可是两个小孩一生气也可以随意斥责谩骂他,让人又爱又恨。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古代侗族人民之间的交往都是相当随意自然的,长辈和晚辈之间也是有什么说什么,完全没有任何客套和伪饰。
在19世纪中叶的清朝时期,我国正处于封建专制社会时期,儒家信义是社会各阶层遵循的思想和行为的准绳,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社会要讲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可在《珠郎娘美》中,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番与众不同的景象,这些现象的形成与侗族的历史、生活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
(一)民族发展史。在唐代以前,侗族地区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侗族地区是从原始氏族社会直接跨入封建社会的。这种跳跃式的社会发展方式,使得侗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封建化的进程不但非常缓慢,而且不完全,侗族社会中至今还保存了许多原始社会共同生产和生活的遗迹。
侗族村寨多是聚族而居,即同姓亲族连片居住,或一个寨子住一、二个姓氏。侗族村寨都有共同的墓地、斗牛坪、牧场、田塘、鼓楼坪、山场和河流,任何人都不能占为私有、买卖,所得收益均用于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
侗族人民的生产方式至今保留有集体劳动、公平分配的特点,在犁田、收割、盖房、插秧、运木等农业生产中,遇到时间紧迫、急需人手的情况时,村民们总是无偿援手。对无劳动力的老弱病残,多由家族或全村人共同负担,不让其流离失所。在侗族人的观念里,无依无靠的人流落在外乞讨实在是有伤侗族人脸面,是绝对不允许的。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遗迹的影响,使得侗族村寨仍然保留了不少原始社会伦理道德的痕迹,像自由平等、互助互爱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在某些较偏僻的侗乡山寨,至今仍然基本保留着。
(二)经济形态。侗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世世代代耕作、渔猎为生,这可以从侗族远古歌谣中大量的犁田、植树、水运、造船等劳动场景描写中看出来。古代侗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他们很少和外界发生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封闭的自然经济。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商品经济容易导致整个社会的重利轻义特征及人的心理危机感,而侗族的自然经济状态决定了其民族的务实、平和的性格和重义轻利、自由平等、合作互助的价值观,并深深扎根在侗族人的心理思维中,成为民族心理中根深蒂固的侗族传统精神。
(三)自然环境。文化决定于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侗族居住的地区在东经108度至110度、北纬25度到31度之间,处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包括现今的湖南、贵州、广西三省比邻的广大地带,其间多高山林立,渠水、阳河、都柳江等大河经流其间,水源充沛,形成了土地肥沃的丘陵和河谷,加之气候湿润温暖,十分适宜农作物的栽种。“最优的地理环境能促使猿转变为人,却不能刺激人更迅速的发展。”[3]侗族农耕条件优越,经过劳动很容易获得生活资料,使侗族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主观上,由于能独立生存,侗族人缺乏与外界发生广泛联系的动力;客观上,由于对外交通不便、生活环境的狭小闭塞,侗族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只能发生缓慢而微弱的量变。
民族传统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侗族形成了统一相似的心理过程和特征,而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又反作用于侗族共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文化整体,三者共同交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侗族的自由平等意识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行为,是与民族的惰性相联系的,与当今的道德自觉建设亦有不同。
以往的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有一个思维定势,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是落后的,诸如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进取精神等等,必须经过现代化的转向。从经济发展的标准看,少数民族无疑是落后的,但是从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上看,少数民族却有许多可取之处。
古代侗族社会所表现出的自由、和谐、宽容的主体精神是“一种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生态健全的存在,而不是荒凉、贫困、龌龊、短命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与最持久的适应方式。”[4]18-19它不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且对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及伦理建设都有着借鉴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展开对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珠郎娘美[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
[2]张人位.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3]武文.宏观文化人类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4]乔晓勤.危机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The Consciousnes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in the Dong People's Drama of Zhulang Niangmei
YANG Ya-fang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In the Dong opera Zhulang Niangmei,love freedom among young people,mutual assistance and care,equal rights between the classes,informalality between the young and the old all reflects the ancient Dong people’s pursu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principle of coexistence.Ethnic development history,natural economic form,unique geographical,natur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make the Dong society spontaneously form the consciousnes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oday's moral self-conscious construction.
Zhulang Niangmei; love freedom; mutual assistance; class equality; natural economy; natural environment
I29
A
1671-9743(2016)09-0006-03
2016-09-10
杨雅芳,1981年生,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