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景观要素与特征解读

2016-03-11 14:51黄影
工业设计 2016年3期
关键词:聚集区侗族村寨

黄影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自治区南宁,530000

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景观要素与特征解读

黄影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自治区南宁,530000

侗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同时也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中侗族部落多次迁徙,目前,我国侗族部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侗族部落聚集而居、自成一体,侗族的文化受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另外,侗族文化与其他种族的文化也在不断交融。侗族村寨是侗族文化的主要体现,侗族村寨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等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特征。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很多关于侗族村寨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侗族村寨的建筑特点以及建筑技术,并未从整体角度分析侗族村寨的空间特征。本文将深入研究侗族村寨的公共空间以及景观分布特点,为我国侗族村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侗族;公共空间;景观要素;分析;解读

广袤的华夏土地已经孕育了众多民族,这些民族都具备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出别样的地域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符号一般集中体现在民族聚集区的空间景观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乡土文化受到较大的冲击,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建筑景观被严重破坏,而在原址上新建的建筑景观又不合符本民族文化特征,甚至直接扰乱了原有的民族景观布局,致使部分少数民族的旅游业千篇一律。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下面将深入研究侗族村寨的公共景观特点,为新时期侗族村寨的发展提供指导。

1 侗族背景分析

1.1 历史发展背景

侗族的祖先是古代百越人,百越人居住在中国南部,百越族的分支很多,因此称为百越,百越人的主要分支包括扬约、骆越、瓯越等,古代百越人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不同朝代对百越人的称呼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侗族被称为洞家、山同人等。现今流传下来的侗族主要发端于百越分支“骆越”,从宋代开始,侗族祖先开始定居在西南地区,从而逐渐形成今天的侗族文化。侗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形成阶段,秦汉王朝对百越人征战,将古百越人驱逐出中原地区,最终百越人定居在了湘、贵、黔等交接地区;(2)交融阶段,元朝时期,元中央政府对侗族聚集区实行土司改制,汉文化流入侗族;(3)整合阶段,清朝时期清政府推行了开辟苗疆的政策,将侗族的聚集区纳入统治范围;(4)发展阶段,民国至今,少数民族文化被逐渐推广,侗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推广。

1.2 社会结构背景

侗族的内部组织结构十分鲜明,各级组织以宗亲联系为纽带,侗族的家族结构依次上升为家庭、房族、村寨、小款、大款等,侗族的家庭结构与汉族传统家庭一样也以父亲为家长,而具备五代血缘关系的多个家庭则可以称为房族,房族的数量比较稳定,一般十几户到三十几户,且同房族内的近亲禁止成婚,族中辈分最高的老者将主持族内的事务。侗族的寨一般由多个房族组成,各个寨之间具备一定的血缘关系,共同组成村,侗族的村与现代意义的村具有一定差异,侗族的村是自然村,类似于现在的行政乡。侗族十分强调共有性,包括自然资源、公共设施(风雨亭、鼓楼)等,侗族人十分强调民意,侗族村寨没有绝对的权威,当遇到大事后都由村寨中的宁老商议解决。侗族中的“款”实质上属于同盟联系,元明时期,侗族人就是依靠这种同盟关系抵抗中央政府。

1.3 精神信仰体系

侗族人精神信仰与他们的生活、生产具有直接联系,侗族的精神信仰体系建立在对自然社会的思考之上,侗族人的信仰对象很多,包括人神、祖先、自然景物等,侗族对“萨岁”与“杨再思”十分崇拜,“萨岁”指的是侗族的女首款,也是侗族的始祖母,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萨岁”是古百越族中的英雄。杨再思则是历史中由记载的人物,杨再思出生于唐末叙州,杨再思在唐末被中央政府任命为诚州刺史,杨再思对侗族聚集区的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宋代以后侗族人将杨再思奉为飞山太公,现在侗族对飞山太公的祭祀活动从未停止过。侗族对祖先的崇拜与汉族类似,除此之外,侗族人对自然景物的崇拜十分深刻,长久以来侗族一直被强族压迫,且生存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侗族对自然的崇敬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2 侗族空间景观分析

2.1 自然居住环境

侗族人的居住环境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以湖南通道县侗族聚集区为例,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山陵为主,且地处怀化市最南端,该地区属于三江相交之地,平均海拔高度超过五百米,侗族聚集区的人口超过两万人,已经超过全国侗族人口的70%,该地区除了侗族外,居住着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具有直接联系,侗族聚集区地少人多,且雨水充沛,这也是影响侗族村寨空间景观的主要因素,侗族人居住地区的土地资源较少,因此侗族人极力控制人口。侗族选择居住环境时尽量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且侗族人对水的亲睐程度很高,侗族建立村寨时会在吊脚楼下设立池塘,用于生活需求与防火。侗族人建设房屋时尽量就地取材,房屋材料以杉木为主。

2.2 空间布局分析

下面分别从建筑组团、水域系统、道路系统以及绿地系统等方面分析侗族人的空间布局。建筑组团反映出了侗族人的民族团结性,侗族人的内部凝聚力很强,侗族建立了很多公共设施,包括鼓楼、风雨亭、戏台等,这些都是侗族人休息娱乐的地方;水域系统是侗族人十分重视的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侗族人对水源的保护十分重视,侗族人修建了十分完善的水域系统,保证水源合理利用;侗族的道路呈线型分布,侗族村寨通过道路串联在一起,侗族人的道路比较随意,就是居民经常出行的小径,且地势起伏较大;绿地系统是侗族聚集区的一大特色,侗族人十分注重生态平衡,绿地系统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点缀居住地。

2.3 空间景观特征

侗族人的居住地区主要存在三个特点,分别是排他性、向心性以及防御性,排他性是所有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共同特点,侗族部落依靠血缘关系建立,侗族人之间的联系也依靠血缘建立,侗族人通过寨门、寨墙等保证村寨的安全,同时也限定各自的领域,侗族经常受到外敌侵犯,通过领域划分可以加强村寨的组织性,最大限度保证村寨安全。向心性表现出侗族人的团结性,侗族的聚集区依山而建,布局上向心性很强,村寨建筑均趋向于鼓楼,因此侗族也有“未立寨,先立楼”的说法。防御性是侗族的居住环境决定的,一方面防御野兽等入侵,另一方面防御外族入侵。

3 侗族空间景观发展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侗族的原始聚集区受到巨大的冲击,目前侗族村寨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防火问题,侗族的建筑物以木质材料为主,因此防火性能很差,另外,侗族的建筑群十分密集,发生火灾后的救援难度很大,针对侗族的防火问题,应该尽量提高居民的防火意识,同时加大建筑的间距,将原有的木质墙板替换成防火性能更好的耐火材料;二是环境卫生问题,侗族的聚集区的排水系统较差,直接导致居民的生活用水不能及时循环,针对侗族的卫生问题,应该尽量统一规划,避免建筑之间的空间过于狭窄,同时对侗族村寨实行整体化设计;三是人文生态的破坏,粗狂式的经济发展导致侗族聚集区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将侗族文化与现代旅游业进行完美结合,保证经济发展与人文传承的同步化。

4 结语

侗族村寨是侗族人的文化结晶,反映出了侗族人对自然的感受,传统的戏台、吊脚楼等独特建筑体现了侗族人的智慧。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侗族村寨,这些村寨完整的保留着原始的侗族文化,但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侗族的聚集区正在被逐渐压缩,很多侗族村寨被破坏,旅游产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通过深入研究侗族的民族文化与空间景观,在原有的空间上建设新的侗族村寨,同时保留侗族村寨的文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侗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从整体角度研究了侗族村寨的空间景观分布特点,为侗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1]岐周.侗寨鼓楼——侗乡环境公共设施的文化核心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2011(04):152-154.

[2]范俊芳,熊兴耀.侗族村寨空间构成解读[J].中国园林.2010(07):76-79.

黄影/1992年生/女/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美学设计

猜你喜欢
聚集区侗族村寨
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无蚊村寨丁屋岭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村寨——海坪彝寨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特色村寨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时空扫描统计量三维可视化的实现*
广州蕃坊及其外籍人聚集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