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
——以国家层面为视域

2016-03-16 08:02商植桐郭瑞军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同志民主价值观

商植桐, 郭瑞军, 王 涛

(河北工业大学廉育研究所,天津30040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
——以国家层面为视域

商植桐,郭瑞军,王涛

(河北工业大学廉育研究所,天津30040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是主观臆想的,它与我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是新时期新阶段人们价值观的最高概括和最新阐释。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对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价值观及其核心价值观有着系统而深刻的阐释,这些理论的阐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深的渊源,是其思想的指导和理论的来源。

毛泽东;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和谐观

纵观古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定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内国际所面临的大环境相关,与当时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以及人们的价值追求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我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高度总结提炼,是对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呼应,为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一种国家价值理念,理所当然的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经过理论与实践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我国既有的价值追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和发展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渗透在毛泽东思想的方方面面,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元素。

毛泽东的国家富强观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的毕生追求就是希冀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国家富强方式途径,毛泽东同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述。

毛泽东对国家富强的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国家富强必然是建立了统一对外的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化,人民的福利得到足够的满足,民族实现复兴与崛起。毛泽东同志1936年在《致蔡元培》中提出,“建立统一对外之国防政府,……致国家于富强隆盛之域”[1]67。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我国落后的国防工业基础,国民党对敌作战大溃败局面,毛泽东同志1944年就鲜明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2]146。毛泽东同志对于国家富强有着鲜明的阐释: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福利;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强大的工业化,在于坚固的国防建设。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要“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3]119。毛泽东同志认为,经济建设,是有效保障人民军队后勤补给、人民群众生活福利的物质前提,是增强革命动力的主要抓手,对于巩固现有的工农联盟、加强无产阶级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948年,针对新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如何开展、社会政策如何制定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谈到“实行减租减息和酌量调剂种子口粮的社会政策和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4]1326。毛泽东同志将国富民强作为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来源,作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革命的基础。

毛泽东对国家富强的探索与实践。1945年,毛泽东同志围绕七大的路线问题指出,我们的总路线是“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2]304。毛泽东同志将国家富强第一次以党的总路线形式提出,要求全党同志在这一总路线的指导下,去开展工作,赢得我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作为政治家、革命家,对于做好经济工作,毛泽东同志也有清醒的认识,曾指出对于经济工作,我们必须本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2]894,去尽可能地增加社会生产,满足人民的物资福利。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注重经济建设,根据当时实际,适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实行新财税制,开展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运动,实施五年计划,建立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等多种经济形式等等,保证了我国建国后经济长期保持平均两位数增长。

关于所有制问题,毛泽东同志亦有清晰的论述,认为对于私人经济,只要在国家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就要允许和鼓励其发展;但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要作为主导力量,尽可能地多发展。毛泽东同志对于所有制问题的实践,应该说是我们当代所有制形式的根源所在。关于国家富强的发展路线问题,毛泽东强调,“我们既要反对陈旧保守的观点,又要反对空洞不切实际的大计划”[2]893。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所面临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而不能故步自封和放卫星。国家富强不是一个口号,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毛泽东的国家民主观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天然属性,理所应当地成为共产党的目标追求。作为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民主以及民主的重要性有着深远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毛泽东对民主的思考。民主是现代国家权力的来源,同时又是国家管理的一个方法。在1945年,针对黄炎培王朝兴衰周期律的提问,毛泽东同志坚定地回答我们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民主。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人民监督,让人民置身国家治理、民主管理中,党和政府才不会出现政治异化现象,才能真正地跳出王朝兴衰的周期律。民主集中制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毛泽东同志认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3]90。国家的民主集中制取决于党内的民主集中制执行的好坏。解决党内问题要通过批评和说服教育的方式,实现党内民主风气和氛围,从而促进国家民主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民主能使政府不恣意妄为,在施政过程中,能够真正地代表民意,少走弯路;同样由于人民政府代表着民意,政府在为人民办事时也会得到最大的力量支持。国家政府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即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政府在施政中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教育群众,并根据群众的呼声来调整方针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制定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宪法,选举出真正代表民意的权力机关与执行民意的执行机关,才能凝聚全国各民族的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建国前,通过新政协的民主形式,凝聚了各党派间的政治意志,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更加注重民主建设,提倡决策民主,执政民主,顺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对实现民主的探索与实践。实行民主集中制。毛泽东同志认为,“在党委会内部只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5]820,并对民主与集中的内涵、形式、关系等多次阐述:在人民内部,既需要民主和自由,以集思广益,汇集到更多的民智民力;也需要纪律和集中,以实现总体进程的统一性。为了实现民主,毛泽东同志认为通过“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耐心说服和教育的工作”[2]996,既可以及时发现党员身上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加强党员间的团结与和谐。民主必须与法治相结合,民主的实行形式和实现渠道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我们同样要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形式,进行“治病救人”,绝对不能再次进行群众运动,以打倒一切。

实行民主制度。对于民众的民主权力,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4]1475。政府在施政过程当中,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创造更多的民主实行形式和民主实现渠道,使得人民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自由权利。对于宪法和法律所赋予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自由,党和政府必须要在制度、物资保障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并不断地创新民主的实现形式,以适应人民群众的民主利益诉求。

毛泽东的国家文明观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和实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文明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中华文明的复兴、民族精神的振兴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对于国家文明的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国家文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指导下,根据我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而建立的一种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文明的观念。

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文明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努力下,以国家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的政治权力和自由,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这是最大的国家政治文明,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人民“上帝”观。毛泽东同志的经济文明观,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面对旧中国,我国的工业发展极其缓慢,工业设施极端落后的状况,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必须要发展好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以工业强以农业稳为目标。毛泽东同志的文化文明观是以新文化为前提。毛泽东同志认为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6]695。对于这种新文化,毛泽东同志认为,其必须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毛泽东同志认为,国家文明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之一。1940年,提出要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6]663。国家真正的独立和强大绝不仅仅是在外交上不受压迫,对外贸易上不受剥削,国家的文明程度更要有足够的现代性,否则只能是一群有头无脑的行尸走肉,整个民族仍然摆脱不掉愚昧落后。

毛泽东对实现国家文明的探索与实践。对待西方文明,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家文明必须坚持坚定的思想意识,对于外来文明要本着为我所用的方针,而不能盲目地接收。国家文明要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对于思想认识方面要立场坚定,绝对不能为求统一而放弃原则。对于国家文明的实现形式,勿求单一,要本着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原有的艺术形式有利于表达新文化的可以保留利用。国家文明形式要在表达核心实质的基础上做到多种多样,最大便利于人民群众,要简约大众而不能一味求洋、求偏、求怪。

毛泽东同志认为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是先锋、是桥梁、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国家文明的建设,文化的发展,知识分子一直在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民主革命战争没有离开过知识分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离开过知识分子,中国国家文明的建设、文化的发展更是不能离开知识分子的参与。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扫盲工作的开展使得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文盲率得到快速的降低,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空前提高,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生态文明、体育文明等,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优越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撑。

毛泽东的国家和谐观

毛泽东同志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思想,也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和谐观念,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观。

毛泽东对于和谐的认知。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向往平等、自由的和谐社会;憧憬着“和乐至善”的“共臻盛世”。在军民关系上,毛泽东倡导“我们这个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1004。搞好群众关系,与人民群众和谐相处,是我们必须要学好、掌握好、用好的拿手本领。毛泽东的军民和谐观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的军民关系。在党内,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党内的和谐。在处理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时,毛泽东同志以一种“共存”、“监督”的观念,实现了执政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和谐。对于社会和谐,毛泽东同志以人民的利益为头等重要,要求全体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先,服务人民。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五七干校的开展,正是源于这种认知,他希望能够实现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不再异常尖锐,人民能够幸福。这些运动虽然脱离了当时的国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社会和谐,防止脱离人民群众现象的发生。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同志以国家大义为重,恰当地处理了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实现了抗战下的表面社会和谐,赢得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国情,并未全部照抄苏联方法,而是积极团结民族资本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也不是直接没收,而是和平赎买,这样既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同时在改造资本主义的同时改造了“资本家”,使得这些“资本家”们自愿为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在政治领域,毛泽东同志并未采用苏联的一党制,而是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团结了绝大多数的政治力量。这样就将当时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我国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制度框架。

毛泽东对实现社会和谐的探索与实践。为了实现社会各个因素的和谐,毛泽东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进行了艰苦探索与实践。青年时期倡导“无血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开展土地改革时,保护富农经济;建国时,以“人民政协”团结民主党派的政治力量;建国后坚持消灭三大差别,走“五七”道路,建设平等、公平、完美的社会等等,无不体现毛泽东同志的和谐观。

在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4]1273。充分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对于他们非但不能够损害其利益,还要保证他们的物质福利,并给予其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谐的社会关系,政府在施政过程当中,要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照顾到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而不能仅仅顾忌国家集体的利益。毛泽东同志认为要“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3]138,主张社会和谐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句套话,而是要在社会现实当中,真真切切地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政府施政,要从人民的切身利益从发,将施政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我党历代领导人孜孜追求与不懈奋斗的目标。我党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n Mao Zedong'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a National Level Perspective

SHANG Zhi-tong,GUO Rui-Jun,WANG Tao
(Institute of Incorruptible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

Being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both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s and issues,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a historical proposition:Core Socialist Values,which is not plucked from imaginations,but is in the spirit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that the Party has adhered to for a long time.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highly condensation and the latest explanations of people’s values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new era.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Mao Zedong,who was the core of the party’s first-generation leadership,had done a systemic and profound study about the values,especially the core values which offer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Mao Zedong;view of prosperity;view of democracy;view of civility;view of harmony

A84

A

1671-9743(2016)07-0053-03

2016-06-02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廉文化维度下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探析——以西柏坡红廉文化为例”(2015030395);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高校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动力机制研究”(HB15DD015)。

商植桐,1967年生,男,河北大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反腐倡廉建设;

郭瑞军,1987年生,男,河北魏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涛,1987年生,男,河北滦南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同志民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OVER THE RAINBOW
严良堃同志逝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